周扬建国初期的现实主义文艺观
崔志奇
周扬的文艺思想在理解我国现当代文艺发展上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对现实主义的探讨可以说贯穿周扬文艺思想的始终。周扬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因其理论与我国的现实实际紧密结合,所以其现实主义文艺观经历了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文化大革命之后的漫长发展。本文选取1953年周扬参加第一届电影剧作会议学习后的发言,来探讨其现实主义文艺观发展至此时的情况。
周扬这篇报告中涉及到的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问题,对现实主义文艺观的体现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一、我国艺术道路:要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道路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为基础,对生活负责,从属于政治的现实主义。周扬认为,只有依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造出来的文艺作品,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文艺作品。此时的很多作家已经开始运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但总体上还不够成熟,而且创作量也没有达到最大。为改变这一状况,周扬提出,应将我国现有之发展状况与传统之民族艺术相结合,创作出具备民族色彩、民族形式、民族风格的作品。在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将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加以继承和革新,显示出了其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建国后我国存在着“厚今薄古”的倾向,但周扬依旧坚持着真理并采取各种措施落实到实处,体现了其作为文艺理论家的自觉意识。
二、学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对创作提出的要求
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周扬提出——真实地描写生活。周扬强调的真实,是发生在革命发展过程中的活生生的现实。其次强调作品中所反映的现实,在展现革命过程中的现实的基础上,要起到教育劳动人民的作用。
为了更真实地描写生活,周扬提出以下两点要求。
1.创造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周扬指出,典型代表着一个社会阶层,塑造典型,要从矛盾斗争中去表现。只有通过人物身上表现出复杂的矛盾斗争,才能展现人物的性格,才能展现社会主义力量的本质。
2.历史的真实性的描写
周扬认为,写历史仍要揭露矛盾,但矛盾要侧重写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以此揭示那种推动人类更接近解放的力量。
周扬提倡的生活真实,需要社会主义精神的引导。
如此,文艺作品中的真实成为表达国家政治思想的真实,文艺作品变成国家政治思想的宣传工具。其次,为塑造典型化的人物而突出先进人物本无可厚非,但周扬认为,典型是党性的体现,典型塑造得好,党性便表现得完全。其政治功利性在此显露无疑。再次,为了突出英雄的的榜样作用,周扬认为在表现英雄人物时,可以忽略英雄身上不重要的缺点,只要表现出英雄的闪光点即可。这些观点都是公式主义的,并导致了此时期的文艺作品中“假大空”文学的增多,而少有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以上三点,都有悖于现实主义而不值得提倡。
三、文艺作品需深入地研究生活和忠实于生活
此问题的提出,一方面是针对当时文学作品中所存在的创作上的公式主义倾向、生活简单化的倾向而提出来的。另一方面针对的是作品中结构的问题。周扬指出,目前文艺作品中存在的问题是作品不讲结构,所写的人物没有性格、只有事迹。为改变这种状况,周扬提出:首先,要写人物动机;其次,写事件时,不仅要写出事件的意义,还要写出事件的联系。周扬在此虽然已经意识到在文艺作品创作中应该摆脱概念化、公式化,但他没有把握到的是,在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前提下,真实地描写生活是很难做到的,因为,相对于真实性,政治性仍然是最高原则,在真实性和政治性相冲突时,真实性应服务于政治。
四、文艺作品必须要表现政策
基于文学为政治服务之思想,周扬强调政策一定要在文艺作品中体现出来。当然,周扬反对的不是从生活出发去表现政策的这一做法。周扬指出政策和生活并不矛盾。如果仅从政策出发,忽略生活,那么文艺作品就会变成政策的宣传手册,文艺作品也就不是文艺作品了。当时级斗争激烈,如果离开政策谈文艺反映生活,根本无法做到,但如果仅从贯彻党的政策方面来反映生活,这就限制了创作家从更高的层次上去反映生活的自由,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必定也会受到阻碍。久之,这样的作品就会失去生命力,最终会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这一点是周扬所没有意识到的。
虽然周扬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并没有着眼于现实主义本身的艺术规定性而具有明显的政治功利性,但其理论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艺运动进程的影响,并对我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崔志奇(1990—),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文学硕士,单位:辽宁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文艺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