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故事的现代书写
——浅析冯至小说《伍子胥》
刘立灿
《伍子胥》讲述了一个消解了古老复仇主题的“复仇”故事。伍子胥身上仇恨的生成、他对于复仇命运的承担都并非自动生成,而是生存境遇的产物,并在行动中实现。这个过程一方面消解了古老复仇的义无反顾和狂热,另一方面成为伍子胥个体存在的确证,反映出冯至独特的生存哲思。这是一种独特的现代书写。
《伍子胥》讲述了春秋末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因为父兄被楚王杀害,伍子胥开始逃亡,希望借助吴国完成自己的复仇愿望。这一历史事件进入诗人冯至的视野中,产生了不一样的色彩,充满现代人的生存哲思。复仇事件也远远超出安置仇恨的意义,成为个人存在的确证。冯至在1942到1943年间创作出这一小说,也曲折表现出他对于战争时局的思考、对于个人责任的认识。
在唐湜看来,《伍子胥》是“和穆的纯洁的散文,却不是真实的丑恶的人生。”作为诗化小说,这部小说对于现实人生进行了抽象和提纯,这在冯至处理“复仇”这一古老主题时尤其明显。在冯至看来,“复仇”是一个个人化的事件,而不是背负历史责任感等宏大意义的选择。按照西美尔对于现代人生活观念的阐述,古典时期个人生活在共同体之中,个人人生需要依托终极意义,如家国、城邦、宗教等。但对于现代人来说,不再有不证自明的终极意义。个人意义来源于个人对于自己和世界的认识,以及个体进行的选择。因此,伍子胥的出亡选择,与他哥哥的求死行为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他们都没有忠君爱国的自觉,更没有作为叛臣的歉疚,而只是凭借自己的判断做出选择而已。哥哥甚至希望自己的求死选择可以成为弟弟的负担,为他今后的人生增加重量。因为他们求死或求生的选择并没有参照物,更没有对错之分,仅仅出自个人的决断。
个人的决断获得意义是一个艰难的历程,需要在行动中完成。决定复仇之前,伍子胥仇恨的累积就呈现暧昧的色彩。他的仇恨并非源自义愤或热爱,而是源自一种失重感。城父三年来无人过问“仿佛失却了重心,无时不在空中漂浮着。”城中的人也渐渐失却热情,处在疏淡散漫之中,仿佛有了悔意。对于馋臣费无忌,人人只能采取放任的态度。家与国岌岌可危,并没有带来个体的热情活力。伍子胥作为个体的“复仇”延宕至父兄的死去,这个不得不做的选择决定了他人生的走向。仇恨的果实得以成熟,但它进入伍子胥心中,也并非自然而然的事情。在出昭关之前,伍子胥复仇的心愿并不明朗,他只是感到前路的捉摸不定。复仇于他,是过于沉重的负担,带来人生的紧张。这恰恰说明,复仇行为并没有真正进入伍子胥的生命意识之中。
因此,伍子胥确认复仇使命的过程中,出现了他者的对照。楚狂的隐遁让伍子胥意识到苟且偷安的虚幻,申包胥的尽力周旋则使他感到力量。他者的对照消解了古老复仇主题的盲目和狂热,同时展现作为现代主体自我思考与反思的能力。因此,初登旅途的伍子胥觉得黄土的道路呈现着懒洋洋的姿态;昭关以外的山水,却让他意识到自己获得了真实的生命。这一有他者作为对照的历程丰富着伍子胥的生命。这时,伍子胥对于复仇使命的担承,是见证了生的无聊和环境丑恶之后做出的选择。他真正投入复仇之中,对于自己要面对的选择和不得不失去的东西有了明晰的认识,复仇才成为确认个体存在的事件。
走出昭关之后,复仇成为伍子胥明确的选择。昭关之后的出亡经历,不再让他感到困扰,而是更加坚定自己的使命。不管是面对淳朴的渔夫还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溧水女子,伍子胥都感受到生命得到滋养;在纠结于要不要拜访季札时,他的感受不再是空虚和疏离,而是接受自己运命的安排。世界的美丽与无聊,不再是混乱的一团,他看到了美丽和无聊背后的线索。这些线索穿结着每个人、每一种选择要面对的光明和晦暗面。如果只关注表象,人会越来越混乱;但这时坚定了追求的伍子胥,他的人生空前明晰:“他眼前的事是一块血也好,是一块泥也好,但是他要用全力来拥抱它。”
在这种意识下的复仇,已经不再是仅仅需要理性和智慧完成的事业,而成为个体自我完成的仪式。这个仪式与现实环境紧密相连,同时与现实环境又陌生疏离。伍子胥用箫声吸引吴王注意,当然是他复仇计划的开始。但是这一计策本身超越了功利的意义:“箫声里是一个早晨,一个人类的早晨,像一个女性的心,花一般慢慢展开,它对着一个陌生的男子领悟了许多事物。”冯至曾表示伍子胥的故事到这里不会再写下去,如果要写,就要写到伍子胥的死。伍子胥出亡的经历是他作为个人精神完成的仪式,他之后人生的计谋和复仇的快感,在诗人看来也许只是工具性的满足。而他选择死,则和选择逃亡一样,泛出生命的火光。
冯至诗一样简洁有力的语言为小说承载哲思提供助力。诗人创作这一小说的灵感源自里尔克的散文诗,他想写出诗的色彩与音调。时隔十六年,这篇小说才得以问世。这十六年间世事变迁,冯至的小说在诗情之外添加了现实因素,浪漫的想象中加入了对现实凝重地思考。抗战的紧张现实投射到诗人心中,像古老的复仇主题一样,没有带来直接的反映,而是化作人生哲思,化作厚重的个人使命担承,缓慢但深厚。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57110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