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拟挽歌辞》剖析陶渊明的生死观
焦阳
《拟挽歌辞》是集中表现陶渊明生死观的重要作品。诗歌中传达的冷静睿智也与其绝大部分诗歌一脉相承,形成了陶渊明诗歌中最喜欢表达的主题——死亡。仕与隐,物质与精神,平淡与诙谐看似矛盾,却都在陶渊明身上得到了诠释。
古人常说“死生亦大矣”,生和死一直是绵延中国数千年的话题,由此也衍生了一种与生死相关的文体——挽歌。挽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哀祭文体,是用于生者为死者送葬时的歌曲,以示哀悼和怀念。学术界对挽歌发源的争议由来已久,主要集中在先秦和汉代之争。不辩源头,挽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繁荣毋庸置疑,梁代萧统编撰的《文选》将挽歌单列为一个类目,可见其在中古时期的重要地位。这一时期挽歌的代表人物首推陶渊明,他不仅将挽歌写的声情并茂,并且开辟了“为自己写挽歌”的先例。
关于陶渊明的挽歌诗,学界的研究甚少,除对汉魏六朝时期挽歌诗的概括研究,单独以陶渊明挽歌为研究对象的仅有王富仁 《由死观生——重新审定自我的存在价值》、杜瑞平《陶渊明挽歌诗研究》等数篇。两篇文章均未探讨陶渊明挽歌诗与其整体创作风格的关系和渊源,忽视了陶渊明挽歌传达的生死观念与其他诗歌的交叉和影响,将《拟挽歌辞》三首孤立研究,为弥补这一遗憾,下文就重点从挽歌出发探究陶渊明生死观与其诗歌创作的关系。
一、生死观中的个体意识
《文选》共收录了三个人的作品:缪袭,陆机和陶渊明,其中收录了陶渊明《拟挽歌辞》(也作《挽歌诗》)中的最后一首。缪袭的《挽歌诗》还是以简单的旁观者角度写死亡的“皆有然”;陆机的《挽歌诗三首》较之缪袭则更加注重铺陈排比;而到了陶渊明的《拟挽歌辞》,则完完全全用第一人称,以生者写死后之事,可谓是挽歌的一大新变。这三首实为一首诗,从刚死入殓到亲友祭奠和出殡再到送葬时的悲哀之情和萧条之景,情感层层递进,形成了类似组诗似的挽歌。陶渊明在《自祭文》中说:“惟此百年,夫人爱之,惧彼无成,愒日惜时。”在污浊的社会中,我愿意身居陋室,饮酒赋诗,即使这样死去,也可以无恨。
二、诗中的生死观
(一)仕与隐陶渊明的仕与隐一直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他有着道家的“任意妄为”,也有着儒家的“心系天下”。但不可非议的是他一直关心世事,并非全身心地隐退,对于儒家和道家的取舍,显然他更倾向于儒。陶渊明的四次进退恰恰印证了其骨子里的儒家传统,陶渊明的入世是“达则兼济天下”的正统思想,隐则是对现实的退与避,“有道则仕,无道则隐”正是陶渊明心中的执念。
挽歌中所传达的生死观也反映了他的生活观。即使退居田园,陶渊明也并没有表现出懈怠,他的隐是对自己生命的重视。《归园田居·其四》中:“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和其五中的“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与“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达的意思不尽相同。
(二)物质与精神
今人说起陶渊明,习惯上强调他的精神,但其实他本人更重视“物质”,尤其在生死问题上更是如此。不管是在挽歌中还是其他作品中都反复提及要 “及时行乐”,要做不违背自己心意的事情,不能等到死后才发现连酒都没有尽兴。最淋漓尽致表现其对人生须尽欢的莫过于《饮酒》二十首,其一中:“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玆。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领悟了生命的变幻莫测,赶紧进一杯酒,方能解百忧;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其三:“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一生那么短,为什么不可以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只顾浮华虚名有何用处?其十四:“不知觉有我,安知物为贵?”世间有我存在过,身外之物何足挂齿。这些诗几乎首首关乎生死,句句强调“须尽欢”,与“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异曲同工。
(三)平淡与诙谐
生死本是个沉重的话题,但是陶潜却总能以轻松浪漫的方式化解这种阴暗。“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对于人生的遗憾他却戏谑的以酒作比,这并非他与生俱来的乐观和旷达,而是经受过痛苦与磨练之后的沉淀。
他用戏谑语言写的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吁嗟身後名,於我若浮烟。慷慨独悲歌,锺期信为贤。”却完全没了早年的轻松欢快,映入眼帘的都是诗人所面临的困苦和无奈:虫灾,旱灾,夏天没有食物充饥,寒夜没有被衾取暖;挽歌诗三首完全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写死亡,这本身就是一种“黑色幽默”的视角,淡化了对死亡的恐惧和阴暗,传递出一种无畏和旷达的情感。可以窥见他的幽默完全是苦难的磨练,是对现实的戏谑。
三、结语
陶渊明的精神和品质之所以可贵,正是因为他透过生死传达的积极态度。他同中国大多数人都笃信“人走灯灭”的朴素生死观,来生和轮回并不可信,因而他对死亡的感受便给了普罗大众以示范:珍惜当下。即使生活再困顿,再不如意,也要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能使自己满足和快乐的事情上,对于陶潜而言,那就是对农事的热爱,对自己尊严的维护。死亡对于至亲之人来说或许悲伤,但是对于整个世界来说微不足道。既然有生之年做了自认为正确的事情,那便圆满了。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文学院110136
焦阳(1992-),黑龙江大庆人,辽宁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