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成相篇》篇题辨析简述
王诗雅
“成相”之意,说法众多。自唐至清,有杨倞、王引之、朱熹、苏轼、俞樾、卢文弨诸说,清人俞樾以及卢文弨影响较大。近人杜国庠、朱师辙等在卢、俞之说的基础上生发新意。今人姚小鸥、李炳海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丰富性的阐发。
较早解释“成相”的是唐人杨倞,认为“成相”之义为“成功在相”:“以初发语名篇,杂论君臣治乱之事,以自见其意。”清人王引之之说同样立足文本。所谓:“窃谓相者,治也。成相者,成此治也。成相者,请言成治之方也。”“相”解为“治”,略显牵强。
朱熹在其《楚辞后语》中首选《成相篇》以续楚辞。序言曰:“相者,助也,举重劝力之歌,史所谓五羖大夫死,而舂者不相杵是(者)也。”注云:“成相助力之歌。”
“相”当是“相助”。此说当源于苏轼,《仇池笔记》中“成相”条说:“孙卿子书有韵语者,其言鄙近,多云‘成相’,莫晓其义。《前汉·艺文志》诗赋类中有《成相杂辞》十一篇,则‘成相’者,古讴谣之名也,疑所谓‘邻有丧,春不相’者。又《乐记》云:‘治乱以相’亦恐由此得名。”
俞樾在宋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此‘相’字,即‘舂不相’之相。礼记曲礼篇‘邻有丧,舂不相’,郑注曰:‘相,谓送杵声。’盖古人于劳役之事,必为歌讴以相劝勉,亦举大木者呼邪许之比,其乐曲即谓之相。请成相者,请成此曲也。汉志有成相杂辞,足征古有此体。”其认为“相”源于民间,是百姓劳动时的歌讴,当由舂者的送杵声发展而来。
卢文弨则认为:“《礼记》‘治乱以相’相乃乐器,所谓舂牍。又古者鼓必有相。汉艺文志 ‘成相杂辞十一篇’,惜不传,大约托于瞽蒙讽诵之词,亦古诗之流也。”
他认为“相”是先秦时期一种名为舂牍的乐器,与先秦时期瞽矇的表演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针对此种说法,王引之则反驳道:“以相为乐器,则‘成相’二字义不可通,且乐器多矣,何独举舂牍言之乎”。
进入二十世纪,“成相”的讨论愈多。杜国庠之说较早引起学界的重视。
杜国庠较为认同俞樾的说法,他在《先秦诸子的若干研究》的《论荀子〈成相篇〉——介绍两千余年前的一篇通俗文学》一文中指出:“相”是送杵之声,同大木者劳动时呼喊的邪许之声相似,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一种歌讴。这类劳动之歌,大概产生得很早,从而在荀子生活的时代已经普遍流行,并在当时被通称为“成相”或“成相辞”。关于“成”的含义,郑注礼记曰:“成,犹奏也。”因此杜国庠认为“成”可以理解为唱。
此外,杜国庠否认了“成相”是乐曲的说法。他认为“成相”是由送杵声发展而成的徒歌,至于文中“请成相”,“请布基”一类的语句都只是民歌中的套语。姜书阁在《先秦辞赋原论》和《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一篇成相杂辞》中亦认为成相是一种来源于某种劳动号子的民间歌谣俚曲,经过不断的流传形成一定的形式与格调,至迟到荀子时便被士大夫文人用来表达自身的政治思想。
方孝博认为“相本是大祭祀时所击之乐器,后民间仿效,凡是击节而歌均可称作相,连舂米的杵声也叫做相,干脆把乐器的名字也转移作歌词的名称了,以后凡是劳动时唱歌和送杵声相似者,皆叫作相。”陆侃如、冯沅君亦认同“成相”属民歌。
朱师辙认同卢说,不同在于,他认为“相”是古时一种名为拊的乐器,而非舂牍。据《礼记·乐记》:“治乱以相。郑玄注:相即拊也,亦以节乐。拊者以韦为表,装之以糠,糠一名相,因以名焉。”至于“成”字,朱师辙认为“成”是“备”的意思,“请成相”即请备鼓而歌唱,其作用与今大鼓书开场套语相似。李金锡在《荀学之纲,弹词之祖——读荀卿〈成相篇〉》中呼应朱说,认为“成相”二字本义是“击‘相’以为歌声之节”,文中“请成相”一类的套语起着击鼓叫板的作用。
今人姚小欧在《成相杂辞考》中论说:“成即打字,今俗语犹言‘打连相’,是其证。”在此基础上姚小欧提出“‘成相’犹言‘打相’,以击打‘相’这种乐器作为基本伴奏手段的演唱形式即称为‘成相’。”姚小鸥认为“相”是先秦时期与瞽矇关系非常密切的乐器,当时被称为“相”的乐器有两种:第一种是由竹、木制成的“相”,即卢文弨提出的舂牍,因其演奏方法为“以两手筑地”或“举以顿地”,所以也叫作“顿相”。第二种是形制似鼓的“相”,即朱师辙所说的“拊”。它演奏的方法是以手拊拍,亦称为“搏拊”或“拊搏”。又因其功用为节乐,又名“节”。这两种乐器在功能上既具有相似之处,又有着明确的分工。随着礼乐制度与乐器自身的发展,舂牍的功能逐渐被拊取代,拊即成为“打相”即“成相”的主要伴奏乐器。至于“成相”,姚小欧指出“由于它们的演奏方式是击打,所以被称为‘成相’,亦即‘打相’之意。而以‘打相’助节的曲调也被称为‘成相’,其歌辞则被称为‘成相杂辞’。”它是一种肇始于西周宫庭,流行于秦汉时期的文艺样式,与瞽矇向王劝谏时所用之“曲”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李炳海在《〈荀子·成相〉的篇题、结构及其理念考辨》中驳斥了卢说。据《周礼·春官·瞽矇》:“瞽矇掌播鼗、柷敔、埙、箫、管、弦、歌,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瑟;《仪礼·乡饮酒礼》:“工四人,二瑟,瑟先。相者二人,皆左何瑟,后首。挎越,内弦,右手相。”由此可见,不管何种场合,瞽矇所使用的乐器中皆未提及“相”,更没有舂牍,因此把“相”看成瞽矇必备的乐器,缺少令人信服的证据。李炳海认为“相”指的是扶持、引导盲人乐师的成员。《论语·卫灵公》写道:“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 :‘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朱熹注:“师,乐师,瞽者。冕,名。……古者瞽必有相,其道如此。”孔子在与盲人乐师冕相见的过程中扮演了“相”的角色,由此可见“相”乃扶持、引导盲人乐师者。“成相”即“成为相者”。“请成相”即请让我成为扶持、引导君王之人,与《成相》劝谏君王的内容相契合。
以上略述杨倞、王引之、朱熹、苏轼、俞樾、卢文弨、杜国庠、朱师辙、姚小鸥、李炳海诸说,以期窥一斑而见全豹,对于《成相》的相关研究做出简要的介绍。
王诗雅,(1993-),女,辽宁大学文学院2016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