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大宋宣和遗事》中的“异象”功能

时间:2023/11/9 作者: 唐山文学 热度: 15747
宋蓝图

  浅析《大宋宣和遗事》中的“异象”功能

  宋蓝图

  《大宋宣和遗事》中涉及的“异象”有谶语、灵异事件以及民间传说等。探究这些“异象”的功能有多种角度,但从艺术家、作品和读者三种角度来看,可从创作者的爱国热忱、文本的审美及叙事功能和接受者的心理角度来审视。

一、“异象”的功能

(一)从创作者角度,与爱国主题更相契合

  刘大杰先生曾经指出:“《宣和遗事》虽是一本辍拾旧籍文本不纯的书,但在时代生活和意识的表现上,却有重大的意义。作者有一贯的主旨和思想,绝不像那些话本的作者只以民众的趣味为主,只以神灵鬼怪为材料[1]”。所以,《宣和遗事》在指责君主的荒淫误国、小人佞臣、红颜祸水时采用“非常之事”,给沉湎于其中而不知悔改的君臣当头棒喝,借用了上天之意给予其严厉的谴责和抨击,众多奇闻异事中深深包含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即使是唐朝也难以企及。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却告诉我们宋代表面的繁盛却隐藏着巨大的社会危机。创作者加之此类灵异怪诞之事于文中,固然有当时封建社会所固有的迷信和鬼神之信外,更多的是一种对统治者不思进取、宠信奸佞的批判和控诉,是一种对“风雨欲来山满楼”的暴风雨似的忧患和焦灼,是借助于上天来对统治者进行振聋发聩的警醒和敲打。可以说,文中“非常之事”的描写是作者强烈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在文本上的显著投射。

  (二)从文本角度

  1.从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来看

  《宣和遗事》中的“异象”给了平铺直叙、近似于客观陈诉的讲史话本一种神秘的色彩,也近似于修辞上的虚实结合,给予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将历史的外延扩大,使其内涵丰富。兹举一例说明。

  譬如宋徽宗因五台山寺长抗命不从而 “将僧下大理寺狱中去[2]”,进而其行童“手中拿着个小红葫芦儿,往汴河中只一倾,不倾时万事俱休[3]”,进而“只见就那汴河岸上,起一阵狂风,俄顷中间,云生雾野,雾长八方,轰雷闪电,雨若倾盆[4]”。行童作法是“虚”,帝王昏庸无道导致人神共愤是“实”,用“虚”的传说来应证“实”的存在性和合理性,用夸张、想象、虚构的手段来突出当时的“实情”,给予读者极大的震慑力和想象力,也有利于读者的再创造,具有极强的审美艺术效果。

  2.从文本的叙事功能来看

  1)某些“异象”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譬如在政和六年,宋徽宗梦见东华帝君使仙童来召其游玩神霄宫,“及觉来,欲访问神霄宫的事[5]”,而知常不晓,方以为忧,忽有一道生告知常道:“今道堂中有温州林道士屡言神霄,亦曾有神霄诗题在壁上[6]”,此时林灵素才粉墨登场。可以说,正是凭借宋徽宗的梦异象,林灵素才得以登上宋朝的政治舞台,才有了后来灵素讲经、宋徽宗沉迷道教的情节敷衍,进而推动最后几个事件的发展。

  在宣和五年,大臣张梦熊启奏“臣昨夜观察天象,见毛头星现于东北方,旺壬癸真人。此星现,主有刀兵丧国之危[7]”,宋徽宗听后大惊失色,询问大臣谁能“禳天变”时,奸臣高俅为了谄媚圣上,极力劝说宋徽宗“日笙歌”以至于怂恿其“游玩市井”,于是便邂逅了名妓李师师。由此观之,因“天有异象”的出现直接推动了后文的发展,为宋徽宗和李师师的相遇创造了“机会”。

  2)为下文故事情节的走向预设伏笔,此以谶语居多。

  譬如康节《左衽吟》中的“天子蒙尘争忍言[8]”、“亡君屈辱落陈编[9]”预示着靖康之耻中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人掳去;譬如作者把北宋朝廷的琉璃看作是“流离”的谶语,预示着金兵攻陷都城后哀鸿遍野、百姓妻离子散的惨况,也预示着宋徽宗和宋钦宗二帝被金人掳去的国败。

  (三)从接受者角度

  1.与受众的期待视野相悖,满足其猎奇心理,有利于激发其阅读兴趣

  随着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市民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市民阶层中除之前的达官贵人、市井文人和禁军僧道外,大量的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妓女游民、小商小贩和游民亦不断地渗入其中。“随着一般知识水准与思想状况在民众阶层的重心下移[10]”,为了迎合这部分读者的文化趣味和审美特征,作者不免要加入大量的、通俗的、已深深植根于民众心中的奇闻异事,在叙述严肃庄重的历史外加以闲闻野史,既使得故事有收有放、充满趣味,也调动了读者极大的阅读兴趣。

  2.教育垂戒功能

  话本的受众亦有文化趣味和思想水准处于上层的官员和市井文人。而《大宋宣和遗事》在开头就点名了文本的主题思想:“常叹贤君务勤俭,深悲庸主事荒淫[11]”、“中国也,君子也,天理也,皆是阳也;夷狄也,小人也,人欲也,皆是阴类[12]”。以此为纲领,《宣和遗事》多次表达了对昏君荒淫无道和小人奸佞误国的批判和痛恨,再加之中国传统的天人感应观念,故作者加入了众多鬼神之事和奇闻异事的描写,目的就在于向这些有可能参与到国家政权的达官贵人和文人传播家国兴亡的为臣之道,其中包含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意识和民族危亡意识。

  注释:

  [1]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6.

  [2]至[9]、[11][12]佚名.新刊大宋宣和遗事[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

  [10]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宋蓝图,女,河北石家庄人,辽宁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