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比古岫村家家挂毛泽东像
张金池 马守中
据中国家庭生活第一刊《家庭·长寿》2015年第10期刊发摘自《北京青年报》由作者李军全撰写题为《毛泽东像是如何进入民间的》一文中一段:“1948年春节,冀东比古岫等村民争着买毛泽东像,200张一扫而光;迁西才庄等村民听说新华书店正印毛泽东像,竟然在除夕跑了20里路赶去,一夜未休;而毛庄等14个村的民众正在开会时,听到毛泽东像拿来了,会议停止,大家争抢毛泽东像”。
为弄清毛泽东像进入农家的来龙去脉,还原于历史真相,笔者一行四人于2016年4月7日上午专程驱车100多里路,来到位于唐山市丰润区与迁西县交界,坐落在燕山深处的比古岫村进行采访。在村党支部书记李国军热情协助下,专门召开了有高品、高百全、马悦、马俊庭、马俊华、王守礼等平均年龄在85岁以上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农座谈会。大家追忆历史,畅所欲言。列举了大量事实,证明解放前比古岫村家家挂毛泽东像是出自于朴素的无产阶级感情,对伟大领袖和共产党无比热爱。在土地改革,分田到户后,受苦受难的广大农民看到了胜利在即的曙光,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借助悬挂毛泽东像表达崇拜、敬仰之意。
唐山市丰润区火石营镇比古岫村,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3年)有人自东马庄迁此定居。繁衍成村后,因三面环山,村人崇古遂得名.这个拥有1080口人,330户,耕地面积1820亩的小山村。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层峦叠翠,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革命老区。1937年7月这村成立了以马万成为党支部书记的地下党组织,当时仅有地下党员三名。此时,正值全面抗战大爆发,村党支部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组建青年救国队,组织民兵埋地雷、设防线、组建担架队支援前线。积极参与反奸、除霸、减租减息、斗地主、分田地、土改等斗争,成为冀东革命堡垒村。享誉中外的冀东大暴动发起人李运昌经常驻足该村组织、指挥冀东大暴动活动的开展。该村设有兵工厂,生产制作地雷、手榴弹等,是冀东《救国报》社所在地。特别是在日本鬼子设立无人区实施惨无人道行径时,地下党积极组织村民反清乡、反扫荡,是一个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革命老区。
1942年春季,日本鬼子在比古岫村周边星罗棋布设置岗楼和驻军。北与迁西县新庄子村仅五里之遥就驻防日本鬼子一个约十余人的小分队和百余人的伪军团部;东南迁西县徐庄子,西南丰润县火石营后梁庄,正南下水路村都驻有日本兵和伪军。冀东《救国报》社为打击敌寇反动嚣张气焰,鼓舞军民势气,在保障正常印刷出版报纸的同时,还加印一批黑白毛泽东像,向所在地村民及周边村民销售。曾有一度,因为油墨短缺而影响正常印刷,《救国报》社社长靠山河通过比古岫村地下党组织联系到村民张国玉,马营、李印成,人称“赶粮食鞭子的”也就是倒腾、贩卖粮食的村民,利用毛驴驮夹层桶从解放区的比古岫村出发,沿比古岫村南川嶺、大嶺沟、坝墙峪、马庄户、施家营、郑庄子到敌占区的唐山市,往返行程220多里,历时十余天,偷偷购买油墨以保证正常印刷。为防止在郭持营、郑庄子、安各庄等村层层设立的关卡检查时不露马脚,赶粮食鞭子的村民把装油墨的桶巧妙地设置为上下层。既在铁桶的下层装油墨,靠上设置一个隔板,上层放上煤油,亦称洋油,封闭严实以后运回。一路走来,虽有风险,也挺辛苦,但却满足了冀东《救国报》印刷报纸和毛泽东像的需求。
1947年冬,比古岫村实行土地改革,土地平分到户后,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条件和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也极大满足民众现实利益的渴求和欲望。村民发自内心地感谢党、感恩毛泽东。现年86岁的王守礼老人动情地说:“那时的比古岫村家家有地种,有吃也有穿,农民虽然没有机会见到毛主席,但却可以借助悬挂毛泽东像表达对他老人家的爱”。于是,在冀东《救国报》社的大力支持下,1948年春节比古岫村家家户户都挂毛泽东像。在与之相毗邻的迁西县新庄子、才庄、毛庄等村都曾在日寇大扫荡搞无人区时领受过比古岫村民给避难群众提供的方便和热情款待。为表达感谢之意,人们也都效仿比古岫村民纷纷抢购毛泽东像。在春节时悬挂在家中,为节日增添喜庆、祥合、欢乐气氛。参加座谈会87岁的老农高品追忆解放前悬挂毛泽东像的情景时饶有兴趣地说:“在我们庄里曾流传这样的顺口溜‘糖甜不如蜜,棉暖不如皮,爹娘恩情重,不如毛主席’”。一语中的揭开了解放前家家户户悬挂毛泽东像之谜。
由此可以证明解放前比古岫村及周边村落家家悬挂毛泽东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可以从中推断冀东各地悬挂毛泽东像是受比古岫村民的影响。通过翔实资料充分说明,比古岫村及周边村悬挂毛泽东像主要源于冀东《救国报》社,而非新华书店印刷、销售。
时光荏苒,如月如梭。比古岫村解放前家家悬挂毛泽东像的事儿已载入史册。但每当提及此事,村民依然兴奋地说:“那是我们庄稼人对伟人表达的爱。”爱是最好的答案,也是广大农民政治上认同的一种表征和对伟人有着难解的情缘。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