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故事在文学课堂的运用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唐山文学 热度: 16782
何 倩

  故事在文学课堂的运用研究

  何 倩

  文学课程是很多高校的基础性课程,但不少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此类课程的特点,本文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谈了故事化教学实施的原因,并从作家介绍的故事化、作品背景的故事化、作品内容的故事化等方面分析了具体的实施方法。

一、运用故事化教学的原因

(一)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

  不少高校都开设文学类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赏析经典作品,拓宽文化视野,丰富文化积淀,汲取写作营养,为以后工作打下文学基础。但是大部分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兴趣不大,学习比较乏味,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虽然老师经常性强调文学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基于长期以来语文课程学习的固定模式,学生很难对该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该是这门课程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

  手机功能日益强大,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使得“低头族”越来越多,“上课看手机”是现在大学生的普遍现状,手机不离手,上网聊天、打游戏、看网剧、刷微博、发微信……除了手机以外,其他的都不感兴趣。加之手机的信息内容基本是碎片化的,图文并茂,这种方式是手机载体的产物,也是社会快节奏发展的结果,经常性接触图文碎片化信息内容,久而久之便愈加排斥文学的长篇文字形式,不愿意也无法平静心境进行阅读品味。

  (三)故事化本身的吸引性

  “故事”对于受众来讲,永远是具备吸引力的。即使是网络化的今天,学生对于故事也是很感兴趣的。学生往往对网络文学的钟爱超过传统文学名著,其原因就在于网络文学的故事性,网络写手的脑洞大开、新颖创意、颠覆传统等等,对于年轻一代是充满吸引力的。文学课堂教学在故事中引入并逐步深入,比枯燥单纯地讲授作品要精彩丰富得多。小说情节的曲折性是故事化的体现,散文与诗歌等体裁不具备小说的故事性,但是创作背景和文本中的故事化也可作为吸引学生的点来展开。

二、故事化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作家介绍的故事化

  文学作品的学习一般都是从作家入手,先要让学生了解作家,然后再进一步学习作品内容。如果只是流程性地介绍某某作家是哪里人,多少岁,读书的经历,创作的经历,创作了哪些作品,获得了哪些奖项等,学生一般兴趣不大,而且现在网络方便快捷,学生随手一搜就会得到很多信息,如果通过故事化的方式将作家的经历讲述出来,学生会更有兴趣。比如当代作家莫言,“现当代文学”课程学习中,莫言的作品是一个热点,在讲述他的作品时,可以结合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及他在瑞典学院的文学演讲《讲故事的人》展开,从《讲故事的人》发言稿中可以更好地了解莫言,远比空洞地讲述他的生平更为真切,也更清楚“山东高密”情结在他作品中的体现,以及故事人物和情节的来源。再比如张爱玲,要阅读张爱玲的作品首先得了解作家本人,张爱玲一生算是“传奇”,因此可以从她的“传奇”一生切入,从她作为李鸿章的后代开始讲述,讲述她的外曾祖父、祖父、父亲、母亲,讲述她官宦家庭的衰败,讲述她的童年和她的香港读书经历,以及二十多岁开始写作发表作品成为上海文坛的新星,包括后来和胡兰成的恋情等等,当学生对这些有了了解,必定就会对她的作品产生兴趣,继而也愿意阅读并去思考。

  (二)作品背景的故事化

  文学作品的学习只是了解作家本人还不够,还需要了解具体作品创作的背景,只有对背景有了充分了解,才能更好地深入文字深处。比如学习萧红的作品,萧红作为一大才女,风格独特、才华横溢,可命运多舛、英年早逝,她的代表作品《呼兰河传》影响深远,如果只是生硬地告诉学生作品的经典性,学生一般不会有很大兴趣,但是通过作品背景故事的讲述,学生兴趣会更大。讲述萧红坎坷的一生,讲述她悲戚的爱情,讲述她在香港生命将逝前的生活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了解《呼兰河传》的创作背景:远在香港的萧红在思乡念土情感的驱动下,以细腻抒情的笔触回忆了自己寂寞的童年生活,回忆了一个北方小城镇单调的美丽以及人民的善良与愚昧,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作为心灵的慰藉……还比如贾平凹的作品《高兴》,这部作品是贾平凹比较特别的一部作品,在让学生阅读学习之前,可以将作家创作的背景故事讲述给学生:贾平凹根据自己身边真实的人写作了此篇小说,又因为小说中涉及到了城市“拾荒人”,作家本人是没有经历的,为了写作的真实真切,贾平凹去西安郊区的“拾荒村”与拾荒的农民同吃同喝很长一段时间,有了真实的体验后写出了这部作品。当学生听老师讲述这些背景故事后,必然会有阅读的冲动和好奇心,而这些都是提高课堂积极性的教学手段。

  (三)作品内容的故事化

  一般而言,作家的作品都是带有自身影子的创作,种种情感的流露也必定是作家本人情感的展现。比如卞之琳的诗歌《断章》,虽有不同的诠释,但关于他的爱情苦恋是解读这首诗歌的一个侧面,了解了卞之琳对于张充和的爱恋,从情感角度也更能体味诗境和诗意。其次,长篇文学作品一般都是部分章节选读,如果只让学生去看部分章节,学生是不会感兴趣的,但如果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没有选择的章节,让学生形成整体印象,会对学生形成一种吸引和引导,或者通过故事化的讲述,让学生自己课后去看没有入选的章节,学生应该是有兴趣的。另外,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很多小说已经被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因此也可以通过对原著文字作品和改编后的影视文学进行比较阅读,改编前后的故事性变化一般是比较大的,学生对于影视文学较为喜欢,因此在比较欣赏中,学生会仔细地阅读文字作品,然后去鉴赏思考。比如沈从文的经典作品《边城》和《萧萧》分别被改编成了电影,前者的改编基本忠于原著,后者的改编变化较大,但各有特点,学生在观看中必定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这对于学习原著文字作品是很有帮助的。再比如莫言的名作《红高粱》,被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三者都好评如潮,但故事内容本身差别较大,因此也能给学生一个进入的空间,吸引他们去阅读去理解去思考。

三、结语

文学课堂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需要教师调整教学方法,适当运用故事化教学会事半功倍。但是故事化教学只是一种方式手段,文学课程的学习最重要的是阅读和体味作品本身,故事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吸引学生愿意阅读作品,愿意品读文字,愿意跟随老师一起感悟文学的魅力。

  作者单位:四川传媒学院 新闻与网络传播系 611745

  何倩,女,四川传媒学院新闻与网络传播系讲师,研究方向:语言文学教育。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