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与实践运用——兼谈播音主持中调值的准确把握
刘晓静
世界语言可分为语调语言和声调语言两大类,语调语言中的旋律音调模式是句子结构的一部分,而不是词的一部分。声调语言中的声调类型主要是词的结构的一部分,而不是句子结构的一部分,声调语言中的声调类型比较稳定。汉语属于声调语言。声调指的是:汉语音节所固有的,可以区别意义的声音的高低和升降。在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即:阴平(高平调55)、阳平(高升调35)、上声(降升调214)、去声(全降调51)。其中数字标识的就是声调的调值,也叫调形,指的是声调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在普通话播音发声训练中,调值的准确把握一直是一个不容易掌握和纠正的难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播音员、主持人受各地语言环境(方言)影响,对普通话的规范调值“先天不足”,再有就是很多人从根本上没有弄明白调值的意思,以及准确把握的要点。这样就造成了许多播音员、主持人在发声过程中语言整体面貌不仅会有明显的方言色彩,而且还会使语句在表达上让听众产生歧义又或者是不舒适的感觉。
要想准确把握调值,首先就要准确理解调值的概念。在播音发声学习中,很多初学者都有这样的疑问:我的声调没有问题,吐字归音也没有问题,为什么会调值有问题?这其实是将调类和调值的概念混淆了。所以,厘清调值和调类对于学习普通话很重要。
声调包括调值和调类两个方面。调类指的是对声调的分类,普通话有四个调类,调类只能对声调的种类加以区分,而不能表示每种声调的实际调值。也就是说,人们所说的读音准确,其实是说调类正确,并不代表调值也正确。比如,“天”字,它的调类是高平调,也就是一声,调值应该是55,如果发成44的话,我们就可以说是调类正确,而调值偏低了。据笔者观察,各地方言在调值的表达上千差万别,或者阳平上不去、或者去声降不到位,其中尤以上声在实际发生中调值发不到位的情况居多。
第二,要明确声调的音高变化是相对的,要区别绝对音高和相对音高的概念。由于人的嗓音高低生理条件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所以在调值的学习中虽然有五度标记法标出的数值摆在那里: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但是,55值到底是多高?有没有绝对的参考?答案是:没有。因为,调值它所标记的是汉子音节在一段语流中的相对音高,而不是绝对音高,它不能同音乐的音阶高度等同,后者的高低是绝对的,不管谁来唱,也不管用什么乐器来演奏,音高都是一样的,它有可参照的明确的绝对高低值要求,调值则没有。甚至是同一个播音员主持人,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因为情绪、气息或者是声带状态的不同,对同一个汉字音节的高低的实际表达也会存在差异,可以说每个人的音高都不是一致的。所以,在明白调值是相对音高的这一特点后,播音员、主持人在播音发声过程中,就应该把握在某一段语流语境中,单音节与多音节字词的调值相对比照要保持升降高低的协调,就好像在一个队列里,如果阴平(55)是一个排头标兵的话,这个标兵没有绝对的高度,在有些队列里也许是“175厘米”的高度,而在另一些队列里也许就是“170厘米”的高度,但是,一旦确定了队列和标兵,那么队列里其他“人”的高度就将以此为参照,在一个队列里高低相对稳定。
在实践中,很多初学者在播音或者朗诵文章时,往往听不出自己的调值问题,这就需要大家在生活中留心观察,上耳去听,同时在自己练习的时候多多录音,反复去听去检查,听辨有没有相同的调值在一个句子里发音高低值不一样,又或者相对值差别太大,不准确的情况,往往如果相邻几个音节里,如果有音节调值把握不准确,发音就会相当突兀“扎耳朵”,应该说,只有听得出问题在哪儿,才能知道如何去改正去注意。比如,有一个主持人在给纪录片配音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这里,是中国药都。”其中“中国药都”四个音节分别是阴平(55)阳平(35)去声(51)和阴平(55),但是该主持人读成了中(55)国(35)药(51)都(22),在有“中”这个55值的对照下,“都”却读成了22值,观众一听直观上就感觉很别扭。其实在生活中,许多人说话的时候,调值的相对音高都不准确,像在热播剧《甄嬛传》中,陈建斌饰演的皇帝在说话的时候,就常常有调值不准确的情况,但是因为大众和演员不是专业播音员主持人,所以基本可以不做要求,而从事专业播音的从业人员,调值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要准确把握调值,还要注意音节在连读时的变调现象。普通话中的变调主要包括上升变调、去声变调、“一”和“不”的变调以及重叠形容词的变调。变调规律本文不再赘言,但要注意变调发生时,调值的高低发生变化,要随语境注意把控。
总之,调值训练是一个综合训练,其中还包含气息和发声的内容,重音与节奏的配合,要想更好地把握调值,就要结合日常听辨,勤加练习,方能事半功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