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缩略语的规范问题
张雪丽
随着社会迅速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明显加快,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顺应了这种形势,产生了大量的缩略语,顺应了人们力求简便和省力的心理特点。但是由于缩略语使用不当,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主要从缩略语使用时要看对象、要有时间观念、注意行业间的区别这三方面做了简要的论述,希望人们使用缩略语时要考虑全面,达到语言表达经济、有效的目的。
缩略语,也叫“合称”或“并称”,是联语的紧缩形式,即由两个以上并列的词或词组,经过紧缩而形成的词语。为了称说简便和语言的经济原则,人们常把形式较长的名称或习用的短语化短,成为缩略语。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缩略语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缩略语使用得当,可以给人们带来方便。但是如果缩略语使用不当,便会直接导致信息模糊,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所以,为了追求简洁、清晰、规范的语言,适应现代汉语发展的进程,必须对缩略语的使用进行必要的规范。
一、使用缩略语要看对象
随着缩略语被广泛地运用,有些缩略语只为部分人所知,所以在使用缩略语时应该注意的缩略语的对象。“河大”在河北人认为应该指的是“河北大学”,而在河南人眼中则认为是“河南大学”。“南大”在江苏人眼中指的是“南京大学”,而在江西人则认为是“南昌大学”。“农大”在北京人眼里则是“中国农业大学”,在其他各个地区则指的是各省的农业大学,如“河北农业大学”等。所以使用缩略语也应该权衡得失,注意该缩略语的接受的对象,如果对象是全国读者或听众,则不应该使用只在局部范围内使用的缩略语。如果对象是当地的读者或者听众,使用则可以灵活一些,只要该地方的人能够接受就可以了。但是这也应情况而异,如果这篇作品中,某一两个缩略语频繁使用,则可以在第一次使用时注明缩略语的全称,下面的缩略语读者就很容易理解了。
二、使用缩略语时应该有时间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许多新的缩略语,有的缩略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被人们逐渐忘记。如“三光”“三反”“五反”“革委会”等等,这些词语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且这些词语的原形人们已经淡忘了,如果再用的话最好注明他们的全称。还有一些词语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如“三军”一词在古代唐朝时是指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军,红军长征时期指进行长征的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现在则指人们通常说的陆、海、空三军。针对这些缩略语,在使用时要考虑全面,必要的时候要加以解释。
但是有的缩略语产生的特别早,人们到现在一直常用,有的甚至只知道缩略语,其原形都不记得了,这样的缩略语可以跟一般词一样,灵活使用了。在文章中或者报道中不用特意注明。如“高中”“高考”“三个代表”等等。
对于新近产生的缩略语或者是虽然产生的早但是有可能使人误解,或是使用面不够广的缩略语在使用时要用原形。如果在文章中第一次出现,就要在缩略语后边的括号里写原形。也可以在第一次出现时用全称,以后出现时可用缩略语。如果缩略语作为标题,为了使标题简洁、美观、醒目,可以用缩略语,但是在正文中第一次出现时要用全称。
三、使用缩略语应该有行业间的区别
社会分工形成不同的行业,不同行业中的人们接触的事物种类有差异,一些语言只在本行业范围内传播与使用。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该行业以外的人一般不熟悉,也不容易理解。例如教学行业中“毛概”“马哲”“文法”“语用专业”等等,如果不是这个行业的人,这些缩略语是不容易理解的。“四呼”这属于语言学的专业用语,不了解专业的人听到这个词语,还可能会错认为是“似乎”这个词,这两个词读音一样。还有“白百破”是医学用语,是“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的缩略;“模电”是物理学中的用语,是“模拟电路”的缩略。这些专业术语对于外行的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所以在使用行业缩略语时要注意是否为本行业的专业人士,还是外行人士。如果受众是专业人士,可以使用缩略语,这样符合语言交际的经济原则。如果受众是外行人士,例如写一些行业的入门教程如科普文或者是科学小品文时,就要用原形代替缩略语,或者标明全称,以便外行人和初学者能看懂。
四、结语
综上所述,缩略语的求精求简特征满足了人们交际的需要。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有些缩略语由于缩略时没有考虑全面,在交际中容易造成误解,影响人们对句子的理解。所以我们在使用缩略语时,要考虑全面,做到“三思而后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文学院 071000
张雪丽(1989—),女,汉族,河北衡水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