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土质的乡村

时间:2023/11/9 作者: 辽海散文 热度: 18405
张 林

  土质的乡村

  张 林

  

  张林

  祖籍吉林农安,曾在文化乡永利小学、文化乡中学任教,后调到老虎岗镇中学教语文,现为该校《成长报》主编。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散文作品散见于《海外文摘》《中国经济时报》《农民日报》《人民代表报》《黑龙江日报》等近百家报刊。出版个人自传体小说《我的前半生》,散文集《悄悄走过的岁月》,散文随笔集《北国风》。

  天地间,绿波起伏处,褐黄色的土房子无疑是古朴乡村灵动又厚重的一笔。

  土质房屋,是古朴乡村的明证。一个乡村,土质房屋的多与少,是判断一个乡村古朴程度的标尺,也决定一个乡村由内而外散发的气质。

  土房子虽满目疮痍,饱含岁月沧桑,但有烟火气,散发着体温,让人感到亲切。墙体泛出的斑驳之色,难以用染料描述。它饱经风霜,像一位老农,可以承受一切,也见证乡村的一切。乡村里的这些土房子,可以稳妥地、舒展地安放远方游子的身心。

  老家以前的乡村,都是土质房屋。土坯垒墙,土坯搭炕,土坯是构建房屋的材料。为抵御风雨剥蚀和一冬的恶寒,还要赶在初春拉碱土抹盖,深秋用黄泥抹墙。泥土的包容、稠密温润、自然的硬度和人工质感,是土质房屋的全部。

  我喜欢这样的土质乡村,除了能见到满地疯长的绿草和恣意开放的野花,还能听到知了慵懒的鸣唱和鸟儿宛转的清音。低头走进妥帖的土屋,一头倒在温暖的土炕上,透过琥珀色的阳光,还会闻到泥土的纯朴气息。

  乡村里的土房子,就是一部部词典,诠释着乡村的空间格局,承载着乡村的沧桑历史。房前屋后,儿时的我们,扒过土堆、摔过泥泡、团过泥球……我们一茬茬长大,直到老去,成为一抔抔黄土。只要土房子还在,乡村就有了魂魄。

  曾经的土房子,与我有过相同的呼吸节奏,我成长的记忆渗透着土房子的质感。

  小时候,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卸下西山墙木制的窗扇,趴在土坯窗台上,感受阳光赋予的温情。老家土房子的堂屋正中,有一眼水泥管井。一到旱天,父亲便摇动辘轳汲水,一桶又一桶地往房前的菜园里拎,小苗在水花的飞溅中,挺直了腰身,精神抖擞。燕子也感受到了父亲的厚道与善良,时而在垄台上蹦来跳去,时而在杨花飞絮的低空一折一闪地掠过。每次走进一片生机的园子,我就有种说不出的兴奋和怡然,有种全身心融入自然怀抱的悠然忘我。

  在安达东湖旅游区的芦苇深处,坐落着十几户土坯房,虽低矮破旧,但古朴亲切。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漫步,在蒿草和野花中穿行,在飞鸟嬉戏的湖泊旁驻足,一缕凉风拂面而来,带着新翻泥土的气息,混着淡淡青草味,那一座座掩映在芦苇花里的土房子,轻轻摇动房顶上那几簇青草,构成一幅美轮美奂的水彩画。

  我见到一座土坯房子,无人居住,只剩支离骨架,四面墙体,可是依然飘摇在风雨中。询问附近村民,告知这房子是有主人的,不能动,也没人动。同行的树权说,用不了几年,东湖旅游区全面开发,这些土房子将会全部拆迁,最后完全消失。他的话,触动了我的神经,土房子牵系着祖先的脉息,在岁月的流转中储存了太多的生活细节、光阴的重量,即便时常维修和百般呵护,也会随着岁月的更迭而退出历史舞台。

  真实的生活,有着凸凹粗糙的质感美,但我们又不能拒绝发展,发展总有遗憾。与颓而不败的土质乡村相遇,我在想,改善生活空间、生活质地的渴望,谁都无法阻挡。然而,这些不可复制的土质乡村,也需要我们懂得、体恤和珍惜。唯有如此,我们才会走向生命的丰富和高贵。

  责任编辑 潘 石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