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钩沉杨宇霆将军之死(上)

时间:2023/11/9 作者: 辽海散文 热度: 18236
马宝山

  钩沉杨宇霆将军之死(上)

  马宝山

  

  马宝山

  1943年生人,回族。中共党员。原沈阳市大东区政协副主席,中共沈阳市大东区委统战部部长。辽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回族书画协会副主席,沈阳市大东区老干部书画协会会长。1960年开始在国内报刊发表诗歌作品,著有诗集《漂泊的思絮》《春天的礼物》,散文集《心灵的原野》。

  一

  公元1929年1月6日,中国近代东北政坛上,显赫一时的幕僚将军杨宇霆,被张学良将军下令处死在沈阳市大南门里大帅府的老虎厅里。和他同时被杀的还有时任黑龙江省省长,有“铁路将军”美誉的常荫槐,史称此为“杨常事件”。

  但出人意料的是,张学良给南京中央政府及社会各界发电通告之后,接踵而来的,不是抄没其家产、诛连其亲朋、殃及其部属,而是拨款治丧,准备去其家乡法库县蛇山沟,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

  张学良在杨宇霆死后的第三天,给杨的夫人王氏写了一封安慰信。信中说:“我和邻葛(杨宇霆字邻葛),相交之厚,如同手足……弟受任半载以来,费尽苦心,百方劝导,请人转达,欲其稍加收敛,勿过跋扈,公事或私人营业,不必一人包办垄断。不期骄乱成性,日甚一日,毫无悔改之心。如再发生郭(松龄)王(永江)之变,或使东三省再起战祸,弟何以对国家人民乎。然论及私交,言之痛心,至于泪下,弟昨今两日,食未进口,寝未安寐,心中痛耳。”这封信见诸报端之后,深深地打动了当时的人们,甚至有的人看到此处竟潸然泪下,纷纷称赞张将军是仁德之人。

  其日,张学良还为杨宇霆写了一副挽联,其文曰:

  讵同西蜀偏安总为幼常挥痛泪

  凄绝东山零雨终怜管叔误流言

  悼念死者送挽联,这是自古以来的民俗,到了民国时代还很盛行,一般参加丧礼,有文化或者稍有社会地位的人除向逝者家属敬上奠仪(丧事的礼钱)表示问候外,还要送上自撰的挽联。欣赏、品味各方人士送来的挽联,也是参加丧礼的重要活动。特别是一些社会名人丧礼上的挽联所表露出的一些信息,常常是有一定的新闻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可惜这样的雅俗,一踏入新中国的门槛就戛然而止。

  张学良将军的这副挽联,内容上的意味深长和形式上的妥帖工稳,让人们奔走相告,拍案叫绝。一时间,这副对联是张学良亲自作的,还是出自他身边的幕僚之手,成了热门话题。

  这是一副流水对,也叫串对,即将上下两联连贯起来理解,意思才完整。上联典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下联典出《史记·周本纪第四》,说的是西周时期,周武王死后,成王继位,因其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摄政,但同是武王弟弟的管叔和蔡叔却散布流言说周公想篡位,又勾结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一起叛乱,周公率军东征,把管叔和武庚杀死,把蔡叔流放。对联中的“东山零雨”取自《诗经·东山》之“我徂东山,零雨其蒙”,传说这是跟随周公东征的一位战士的作品,极写东征之苦,这里借指东征这个历史事件。张学良在这副对联中表达的意思是我哭杨宇霆不同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而是像周公那样,是由于自己的弟兄谋反,不得不杀,既恨他咎由自取,但骨肉亲情又有所不忍。短短一副对联,既点明了“杨常事件”的性质是“内乱罪”“叛乱罪”,又表达出十分痛惜的心情,曲折委婉之至。

  从此,这杨宇霆的一切,就都被遮蔽在千古功臣张学良的阴影之中了,历史就这样一路写来,传诸后世,这杨宇霆也就死有余辜了。事情过去这么久了,人们对他的认识,也还在这阴影里徘徊。现在连过去我们称之为人民公敌的蒋介石,都可以堂而皇之地以蒋先生的尊称,走上报端了,但我从来没有看过在报章上有称呼杨宇霆将军的。

  但,我觉得历史是应该允许以个人的视角进行解读的。过去人们常说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就是说你有份,我有份,我们大家都有份;而解读历史,也应该是这样,就是说要充分保留人们的独立思考的空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们口口相传的历史的真实性、真理性的品质是不容忽视的。

  二

  杨宇霆,字凌阁,后改邻葛,祖籍河北滦州戴家岭,清末,其祖父携全家逃荒至关外法库门蛇山沟村落户。他生于清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日(1885年8月29日)。10岁入本村毛兆麟先生私塾,天资聪颖,记忆过人,颇受毛先生喜爱。几年后,经毛先生介绍,到铁岭县张秀才书馆读书,很快就成为张先生的得意门生。张先生经常带领他到铁岭文人荟萃之处龙首山银冈书院以文会友。1904年初,他从那里知道,清朝的科举制度即将废除,但东北是清朝的发祥地,朝廷特别恩许再开一科考试,在锦州举行。他很想参加考试,但是他家已入旗籍,按清制“旗不点元”,他没有报考资格。他想尽办法,多方活动,终以辽南金县一同姓考生的名义报名参考。他考中了,成为满清王朝最后一科秀才。当年他19岁。第二年春天,他考入奉天学堂(沈阳市第五中学前身)高年级插班生,学校开设的数理化、英语等课程,他过去从来没有接触过,但毕业考试时,成绩名列前茅,震动全校。毕业后,他考入奉天陆军学校,1906年被校方选送至日本留学,到日本后,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11年,毕业后回国。

  在中国封建时代,所有的读书人都要饱受寒窗之苦,但能脱颖而出者却寥若晨星,多数人都是在 “县学”这第一道门槛前被卡住了,无计可施而终生戚戚焉。杨宇霆是幸运的。虽然这时科举制度已经废除,但它的无形价值还在,因为人们想到了科举,就想到了囊萤映雪的清寒和悬梁刺股的寂寞,也会想到靠使银子、找门路、打通关节一路攀升的丑陋。虽然清朝已经灭亡,但对像杨宇霆这样有过前朝功名的青年人,无论是在朝在野和社会各界,都要高看一眼。

  他在日本学的是现代军事科学,在当时中国人的眼里,是新学中的显学,因为它能实现我们这积贫积弱的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船坚炮利的梦想。

  像他这样有旧时功名打底子,又能西学为用的人才是不多的,是当时所有的政治集团都急需的热门人才,所以他一踏上祖国的土地,扶摇直上、步履青云的阶梯,就摆在他面前,等他一步步攀登了。

  一般来说,那些旧学深厚的人往往食古不化,缺乏对现实生活的热情和对新生事物的敏感,而那些海归派们常常是不顾国情,生搬硬套外国的故事,成了纸上谈兵的现代赵括。而杨宇霆则是汲取了这两方面人才的优点,创造了自己的新优势。他在跟随张作霖后,人们称他为“智囊”“小诸葛”,虽然多是恭维和逢迎之词,但也确实感到他是足智多谋,出类拔萃。他自己也是这么想的,他把自己的表字由凌阁改为邻葛即有这个意味。他觉得自己遇到了张作霖,如诸葛亮遇到刘备一样,如鱼得水,才智得到发挥,是赞扬张作霖珍惜人才,爱护人才,但自傲自矜之意也呼之欲出。考诸史实,他对张作霖政权的发展巩固也确实起到了诸葛亮的作用。

  四

  辛亥革命前夕,他从日本回国后,被派往长春陆军第三镇炮队任队官,不久就被调往东三省讲武堂任教官,民国成立后,1913年被调往北京陆军部任一等科员,当年即被派回奉天,任东三省军械厂兵器科长,不久即改为弹药队长,第二年就连续升为副厂长、厂长。对杨宇霆的发迹,一般以为这主要是由于张作霖的提拔,实际不是。1913年至 1915年,杨宇霆从长春到沈阳,由沈阳到北京,再由北京回沈阳,职务一路飚升,他靠的是徐树铮。徐比杨宇霆大四岁,也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是杨宇霆的往届校友,当时他是袁世凯政府的陆军总长,深得袁世凯的赏识,又与段祺瑞过从甚密,是民国初年政坛上很活跃的一个政客。时人称后来曾做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为大徐,称他为小徐。

  用今天的人的话说,杨宇霆的路子野。

  杨宇霆到东三省军械厂做厂长时,奉天总督是段芝贵。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1916年,张作霖乘势而起,把段芝贵赶走,自任总督。关于张作霖发现杨宇霆,过去有一种说法,说是张作霖有一日上街,偶然看见一哨军兵列队前进,风纪严肃,军容整齐,就问部下:“这是谁的部队?”部下回答说:“这是东三省军械厂杨宇霆厂长训练的卫队。”张作霖甚为赞许,当晚把杨宇霆邀至家中召见,见他谦恭有礼,谈吐不凡,很是赏识,后来就予以重用。

  这是中国古典小说里常见的情节。身处低层的人们,做梦都盼望能交上这样的好运,一跳龙门;而身居高位的人们也常用这样的故事欺骗世人,愚弄舆论,以此来表示他的慧眼识珠,礼贤下士。至于被提拔的人是走的什么门路,用什么法宝,敲开他的心门,这是藏在他心底的秘密,就是对他的枕边人,也从来不泄露一字。日子久了,说顺了嘴,连他自己都认为这故事是真实的了。

  我认为张作霖之所以重用杨宇霆,固然有杨个人才智的因素,但他更看中杨与徐树铮的这层关系,可以通过他和北京中央政府搭上钩子,谋求他主政东北的“合法性”,以及从中捞到更多的好处。1916年,杨被张委以督军署参谋长时,正是徐任国务院秘书长时。这一层关系太重要了。杨宇霆入幕督军署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与这徐树铮有关。张勋复辟失败后,黎元洪辞去民国大总统职务,由副总统冯国璋代理总统。段祺瑞与冯不和,被迫辞去总理职务,作为段祺瑞心腹的徐树铮为他的复出四处活动,多方串联,集合各方势力来压冯国璋。1918年,他到东北游说张作霖时,杨宇霆从他那里知道,冯以政府的名义从日本贷款四千万元购买武器枪支。杨给他出主意说,如果能把这批枪械搞到手,作为给张的见面礼,张就能力推段祺瑞。徐运作一番,几天后一张由日本人开具的领取军械的提货单,就到了杨宇霆手里。这件事是在极端机密的状态下进行的,连张作霖都没有察觉,待到杨宇霆把提货单送到他手里的时候,惊得他目瞪口呆,他深深地被这位年仅33岁的年轻军官的韬略折服了。张作霖马上派张景惠带兵去秦皇岛,把这批军火领回,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秦皇岛劫械事件。奉军以此扩编了7个混成旅,由原来的二三万人增至20万人。按照曾经当过张作霖秘书,后来任东北大学代校长的宁承恩先生的说法:“没有秦皇岛劫械的起点,奉军不可能成为大军,无力问鼎中原。”

  杨宇霆入幕督军署的第二件大事是整顿旧军,建立新军。张作霖的老班底都是和他一起起事的绿林好汉,识字不多,如汤玉麟、吴俊升、张景惠等人,骑马放枪,打家劫舍,都是行家里手,但指挥现代化部队几万人大兵团作战,个个都力不从心。第一次直奉战争,张景惠率五万大军,任平汉线西路总指挥,张作相率5万人,任津浦线东路总指挥,10万大军出关,指挥失灵,乱作一锅粥,仅7天就大败而归。鉴于这次教训,张作霖授权杨宇霆整顿奉军,杨宇霆从日本学的这些东西派上了用场,这里面关键的一环是大换血,从上到下所有军官都是军校出身,这就是今天所说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第二次直奉战争,由杨宇霆任总参谋长,统一协调指挥,奉军所向披靡,很短时间就占领了北京、山东、江苏、安徽、上海、南京。于是张作霖在北京建立安国军政府,自任中华民国安国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政权,控制了大半个中国,这是张作霖本人事业的顶峰。

  在发展东北地区的经济和各项事业上,杨宇霆所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据宁先生回忆:老帅识字不多,不爱看公文,处理公务只是口头说说,政府的工作,又离不开公文,这几乎都由杨独擅,有些事不请示张,独自办了,张也不怪罪。张的放手,就给杨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当时很多的法律、法规政策,都是由杨牵头制定的,特别是在用人方面,张受杨的影响颇深,重视从外国回来的学理工科和经济方面的人才,张作霖的十大秘书宁承恩等几乎都是这类有学位的知识分子。他很重用学理科的知识分子,就是起用他们搞建设,现在沈阳的许多大工厂,如沈阳市大东区现在的黎明、新光、矿山以及沈河区的五三工厂,那时候就有了规模。东三省其他很多城市,现有的许多大厂子,有许多也是在那个时候打的底子,这在很多地方的地方志和厂志上都明确的记载。当然这不能完全归功于杨宇霆,但杨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责任编辑 王英林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