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悲情石门洞

时间:2023/11/9 作者: 辽海散文 热度: 19544
曹凌云

  悲情石门洞

  曹凌云

  

  曹凌云

  1968年8月出生,温州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温州市文联秘书长。出版有个人散文集 《纸上心情》《心灵说话》《乡尘》和长篇纪实散文《舅舅的半世纪》等。

  石门洞是浙南瓯江上的秀雅之地,绿树覆盖,细水长流,蔚然深幽。石门洞也是瓯江上的悲情之地,我每一次来,总是步履缓慢,心情沉重,见景思人,有一股苍凉之感。

  我走读瓯江,拜访各色人物,无数次地听到“刘伯温”这个名字。那么,我们就从刘伯温刘基说起,况且,石门洞还是他年少时的读书之地。

  公元1311年7月1日,刘基出生于青田县南田武阳村(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他天资聪慧,勤苦好学。泰定四年(1327年),十七岁的刘基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在石门洞书院学习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元统元年(1333年),刘基二十三岁,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正是元朝末年,兵荒马乱,战火不断,刘基回家闲居三年后,才被朝廷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但是仕途多舛,至正四年(1344年),他辞官后游走于江苏镇江和杭州等地,后又回老家青田,过着隐居半隐居的生活。

  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东征浙江,得知青田人刘基做过官,谋略超群,亲自前来邀请他出山干一番事业。刘基也觉得在这群雄争霸的年代,跟着朱元璋最有奔头,就答应了。次年春天,在石门洞满目苍翠的时候,他别妻离子,只身一人来到了集庆(今南京)投奔朱元璋。那时,刘基已经五十岁了。

  他成了朱元璋的谋臣,呈上 《时务十八策》,分析形势利弊。他认为,要成就江山大业,必须摆脱一切王侯将相的牵制。朱元璋听从了他的建议,寻找各种理由处死了小明王韩林儿等大臣。朱元璋的信任,也让刘基更加忠心耿耿。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刘基参与制定灭元方略,与朱元璋一起东征西讨,逐鹿中原,创立了大明帝国。他也成为明朝的开国元勋。

  600多年后的今天,瓯江边的人们还在津津乐道这些故事。刘基也作为大器晚成的典型,让许多追求丰功伟业的失意者,延续着心中不灭的希望。

  刘文成公祠里总是烟火袅袅。我这一次过来,见几个虔诚的男女,朝像敬香,顶礼膜拜。他们叨念着财富的来临,祈求刘文成保他们生意兴隆。刘基擅长政治谋略和战术策略,也精通生意场上的事情?我不知道,也没有去追究这个问题。

  在石门洞,关于刘基的遗迹和故事很多。我每次过来,却最喜欢在积银潭边的“国师床”上躺上一会。这里是整个石门洞景区的中心点,可看石门飞瀑如苍龙白蛇飞舞,可想当年的刘基在这里读书、背书,用手指在岩石上练习写字的情景。“国师床”是一块平整如床的石崖,传说刘基在石门洞书院读书的时候,经常一个人来这石床上或卧或坐,背书默记。这石床宽敞,可以平躺两个人。有几次,一个娇美的女子款款而来,也躺到石床上,愿为刘基陪读。女子会吟诗作词,与刘基志趣相投,两人彼此爱慕,谈起了恋爱。女子还拿出唇脂,在石床顶部写上“永爱”两字。刘基后来去了集庆,女子赠他三部无字天书。刘基在辅佐朱元璋时遇到紧要关头,天书就会显现文字,指示如何应对,帮他屡建奇功。刘基晚年回到青田,常来石门洞寻旧,石门洞景色依然,可再也不见心爱的女子,那用唇脂写上的“永爱”两字,也早已没了踪迹。我想,这无字天书,可能就是《时务十八策》吧?而所谓的“永爱”,也只不过是一场爱情的幻觉罢了。

  在政治的争斗中,刘基尽管足智多谋,还是遭受朝廷重臣的陷害,凶多吉少。他想起了瓯江畔的老家,上书朱元璋请求还乡。洪武四年 (1371年),刘基获赐回青田。洪武六年(1373年),开国功臣胡惟庸指使党羽诬陷刘基与人争夺一块“有王气”的墓地,图谋不轨,刘基知道后非常害怕,慌忙入朝请罪,被剥夺了俸禄,并留在了京城。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刘基在京城积忧成疾,卧床不起。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前去探望,御医给刘基开了药方,刘基服药后,病情加重。那年三月,朱元璋派人护送刘基回归故里。四月十六日,刘基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五岁。

  刘基的死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且不去管它。我们知道了那么精明的朱元璋,竟然会委派一个多次想致刘基于死地的胡惟庸去看望刘基,这就足以明了其中的缘故。

  五年后,朱元璋以“谋不轨”的罪名诛杀胡惟庸九族,同时还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又过几年,朱元璋陆续杀害了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结束了中国的宰相制度,加强了专制皇权。

  刘基与胡惟庸在仕途得意的时候,都料想不到自己的人生是以这样的方式谢幕。那时候,他们都怀着满腔的宏愿,征战沙场,排斥异己,点燃战争的硝烟,致人死地而后快,待到大权在握的时候,马嘶人笑。而在政治上失意的时候,却是那么地凄凄惶惶,蓬头垢面,狼狈不堪。待到明白一切事理,生死已成大局,一个个开国功臣最后都成了“圣君”的刀下鬼,成了朱家称霸天下的祭品,说起来真有一些凄凉。

  在人类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凄凉。他们为了江山社稷,出生入死,执着于各种燥热的斗争中,待到胜利的时候,他们离灾难也就不远了。他们独特的人生,留在了黑暗与血腥中,随着他们的鲜血,渗入文化的史册,源远流长,让后人无限缅思。不过,我们下面要说的一个人物,却是用另一种方式走向人生的悲凉。

  谢枋得(1226年-1289年),南宋诗人,至元十六年(1279年)来到石门洞,那一年是宋朝灭亡的年份。用“来到”,并不恰当,看他衣衫褴褛的狼狈相,应该是“逃到”石门洞的。早两年,谢枋得还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的身份带领南宋残余部队应战元军,因孤军无援而连连失败。由于元军的追捕,他隐姓埋名,逃亡福建,隐遁于建阳一带的穷山野岭之间,后来又来青田,想寻找熟人有个安居之所,可是没有结果,便在石门洞隐居下来。

  元朝建立后,朝廷开始笼络汉族士大夫。谢枋得担任过南宋大臣,上过战场,又诗文奇绝,元朝官员先后五次前来诱降,都被他严词拒绝。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冬天,风雨凄凄,天寒地冻,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奉元帝之命,强迫谢枋得北上大都。谢枋得到大都后,拘留于悯忠寺(今法源寺)里。有一天,他在寺院里看到一块纪念曹娥的石碑,读了碑文后恸哭不已。他说:一个年轻的女子尚能为父尽孝,我怎能不为国殉难呢?次年的四月初,他写下了遗书,并开始绝食,五天后亡故,终年六十四岁。

  谢枋得死得可惜又死得悲壮,他是拿自己的生命来祭奠南宋。气节成了他的生命,他只有靠生命来拥抱它,别无它途。

  谢枋得和南宋都离我们远去了,他在石门洞写下的诗篇《庆全庵桃花》还在:“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诗中的“桃源”指的就是石门洞,“避秦”指的就是自己躲避元朝政权的威胁利诱。但结果又如何呢?

  我久久地站在问津桥上,望着桥下的流水,无限感慨。这问津桥,就建于谢枋得写出了《庆全庵桃花》不久,桥名也来自这一首诗。当年谢枋得隐居于此,最担心的事情,也许就是被人“问津”,但是,身不由己,还是一次又一次被人“问津”。最后让他为国尽节,至死未降为元臣。于是让人感叹,一个又一个风起云涌的朝代,为什么总是在残害一批悍将谋才中稳固下来,最后又总在忠魂悲歌中凄怨地画上最后一个句点?

  问津桥饱览世事,却沉默不语;石门洞历经沧桑,却坦然面对。

  我沿着鹤溪的岸边行走,见一块巨石兀自立在溪边,这块石头名叫“轩辕丘”。我知道永初三年(422年),宋武帝刘裕死亡,少帝继位,谢灵运(385年—433年)被权臣排挤出京,任永嘉太守。在永嘉(今温州)的一年里,他不改秉性,不大理睬政务,一味纵情山水。有一天,他在瓯江上乘舴艋船去仙都游玩,途经青田,暴雨如注,江水上涨,船工将舴艋船撑到石门湾内躲避。天黑了下来,当晚谢灵运夜宿舴艋船里。

  据说那晚,谢灵运睡到半夜,梦到一位神仙邀他上岸游玩,他跟神仙一路行至一巨石之前。神仙说:“寡人乃轩辕氏矣,久闻谢君棋艺甚精,今特请谢君与寡人同下几局。”原来神仙就轩辕黄帝,谢灵运大为吃惊。两人便坐在石头上,下起了棋。

  第二天早上,雨停天朗,谢灵运想着梦中的情景,上得岸来,涉足探幽,果然有一巨石与梦中同轩辕黄帝下棋的那块一模一样,谢灵运就给石头取名 “轩辕丘”,给这一处风景取名“石门洞”,并称之“东吴第一胜事”。从此,谢灵运也与石门洞结下了不解之缘,还在景区内搭建了一所茅草房,取名“灵运草堂”。

  好诗词,通史学,工书法,译佛经,游山水,追求自在,随性而洒脱,这是谢灵运给我的印象。为了登山,他竟然还发明制作出一种“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的木屐,后人称之为“谢公屐”。用现在人们的叫法,谢枋得应该称得上“文青”,而谢灵运则是实实在在的“驴友”了。

  据史载,元嘉三年(426年),谢灵运被朝廷任为秘书监,因不受重用,他心有不满,多次称疾不上朝,依然放浪山水,探奇览胜。元嘉五年(428年),谢灵运因日夜游宴被免职。

  元嘉八年(431年),谢灵运因“决湖造田”之事,被人告发,他上书申辩,宋文帝刘义隆没有追究他的责任,还任他为临川内史。但他“在郡游放,不异永嘉”(见《宋史·谢灵运传》),还是荒废政事,被地方官员弹劾。有人还把谢灵运的一首诗作作为他“谋反”的证据,说他对晋王朝念念不忘,谢灵运遭到了逮捕,被判死刑。宋文帝刘义隆爱惜他的才华,改判“降死一等,徙付广州”。可是,在去广州的途中,谢灵运密谋同党在三江口劫救自己,这事败露后,刘义隆也不想再去保护他。元嘉十年 (433年)十月,谢灵运在广州被行弃市刑(当街斩首),年仅四十九岁。一位稀世的大艺术家,就这样结束了生命。

  在石门洞,要追忆的人与事实在很多。我们本来还可以说说李白与石门洞的关系,以及他失意的游走;还可以说说王安石与石门洞的关系,以及他变法的失败;还可以说说沈括与石门洞的关系,以及他被贬均州(今湖北省均县)的故事;还可以说说汤显祖与石门洞的关系,以及他一生的不得意;还可以说说袁枚与石门洞的关系,以及他辞官的缘由……由于篇幅所限,我们都不能展开其中的故事了。不过,我们也早已明白石门洞丰富的文化内涵,看重这一文化的富矿。石门洞的灵气在天地造化的山水间,精魂在历代更替的人群中,神韵在众多名人的遗迹里。在瓯江流域,从山水人文历史的综合品质来说,又有哪一处景观能与之相比肩呢?南明山还是江心屿?而石门洞,却更能给人一种悲情的省悟。

  走过了一处又一处名人遗迹,在返回的路上,我在石门渡附近登上一条山间石道,站在了天桥上。天桥并不摇晃,让我的脚步依然结实。我的头顶是明净的蓝天、飘逸的白云,我的眼前是连绵的青山、壮阔的瓯江,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而我,只能在这里默默地向那些远年的灵魂进行怀思和叩拜。

  责任编辑 潘石

  左手生活 右手风景

  李颖

  坐在公交车的最后一排,发现公交车的后半部分左右两排的座椅,左面座椅是完好的,右面的座椅椅背都是开裂的,用透明胶带绑着,绑的地方也断裂开来,坐着的人只要一动,便嘎吱嘎吱地响动。怎么会这样?一条过道的两边,怎么会一边完好,一边残破?我坐在最后一排,开始想这个问题。

  这趟公交是我上下班常坐的,全程一个小时车程,我的起点到终点大约四十分钟。赶上上下班高峰,车厢内常常人多拥挤。我就站在后面的过道上。对了,我常常是手扶着右边的椅背,把脸朝向右面的车窗。这样,车停车行,摇晃中我会扶住椅背,椅背擎着座位上的人,还有我前后的扶力,难免受力过多过重而被损坏。看来如我一样将脸朝向右面的人多些。背左朝右,如何成了多数人的习惯?抬眼透过车窗望向右面的景色,是一大片农田,种植着水稻,还有少许的玉米。赶着上班或者上了一天班下班回家的人们,让眼睛得以放松,也让心思变得简单。春夏是碧绿无垠,秋季则是垂下稻穗的金黄,冬季来临,便是一大片茫茫的雪野,被田埂分割成格。这是眼睛的福分了,也是心之所往吧。自然的景色,总会使人放松下来。而左面是司机师傅一会加油,一会刹车的忙碌背影,车窗外是另一条车道来来往往匆匆的车流,是一条看似无边的隔离带,将顺流逆流的车辆分开两边,不逾矩,守规章。时或是一段黄色的虚线,指示车辆可以转弯或者调头。一天工作之后,在规矩方圆里转圈,实在不想让眼睛再受束缚,这便是如我的大多数人选择了右面窗口的原因吧。

  左边是滚滚的车流,右边是窗外的风景。左边是依然忙碌的生活,右边是一首舒缓的诗。这并不用费力选择。

  最好的生活便是左手努力工作,右手深情生活。便遂了那句:生活不只有眼前的匆忙,还有诗和远方。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