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叶派诗精编》小记
彭姗姗
嫩黄,嫩绿的书皮,简朴的字体与版式,雅致的配图,捧起这本邹老师编选的《九叶派诗精编》,只求无愧邹老师编选时的良苦用心。
当初刚刚拿到九叶派这个选题时,作为初入社的年轻编辑来说,我还是十分胆怯的。诗相较于小说、散文虽短虽小,但如何编排,选编篇目内容都是很能见出一位编辑功力的。就像写诗一样,一个人到底适不适合写诗,有没有诗情诗才,诗作中的几个字,几个意象,就能一目了然。况且,这次我编辑的“九叶派”本身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诗歌流派,且在中国现当代诗坛上争议比较突出,人数之众多,时间年代跨度之大,每位诗人思想诗作之复杂,影响力之大,诗坛承前启后的作用之深远,是世所公认的。凡此种种都让我感觉到这次编辑工作对于我这个年轻编辑来说责任之重大。
接下来,我开始收集大量的资料,查阅各种书籍,将之前出版过的各种九叶派的诗集进行对比。我发现通行的版本中最权威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的由蓝棣之老师编选的《九叶派诗选》(修订版)。这个版本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九叶派”,也从代表性上兼顾了九位诗人的特点,是一部详实全面的诗选。已经有这样一个权威的编选版本了,那我这一本该如何出其右呢?是依葫芦画瓢,再出一本,这样保守却也比较保险。但从市场和价值性考虑,这样做是同质化的书籍重复出版,价值不大。这种诗集就是编辑出版出来也只能算是勉强完成了社里“诗精编”这个套系书的任务,没有真正对选题进行思考,没有进行有所超越性的编辑工作,没能给读者奉献一本全新的另具价值的九叶派诗集。在这本诗集的编辑过程中,思绪还总是把我带回到邹老师为我们讲授诗歌的课堂上,中外诗歌的对比,诗歌意蕴的体味,诗人生涯的回顾,诗歌的朗诵,为寻找诗情亲自踏青访山,邹老师诗作的欣赏,邹老师诗歌创作心得的分享。这些与诗歌有关的所有回忆,全都浮现在了我的眼前。这些与邹老师与诗歌同享的岁月,时刻提醒着我对诗歌的敬意与信仰。出版诗集实在不像出版其他书那么简单。诗歌怎可轻易辜负呢!所以,我最后决定放弃保守的做法,开始从体例,诗人各自的特色,每首诗歌作品的内容、艺术性进行具体考量,进行重新定位和编排。就这样我从最开始的胆怯,到最后决心走上一条颠覆之路。
首先,诗歌的编选者是非常重要的。作为编辑的我,也可以选编一本诗集,但肯定不如诗歌专家或者诗人有说服力,编辑出来的含金量高,更具权威性。所以聘请一位诗歌专家,是此次诗集编选的重中之重。我首先就想到具有诗歌专家和诗人双重身份的邹老师。但心里犹豫的是,邹老师平日里亲力亲为地指导众多的硕士生、博士生,还有全国各地、海内外各种学术活动要参加,不知道邹老师有没有空闲,并且这样做会不会又耽误了邹老师个人的休息时间。内心十分矛盾的我,想到了邹老师平日里对诗歌的热爱与对诗歌研究的执着,我还是决定硬着头皮去讨教邹老师。抱着即使邹老师空不出时间来编选,凭着他对诗歌的热爱,必定会给我诗歌编选上很多有创建性的意见,一如既往,我给邹老师留了言。没想到,邹老师立即回复了我,应允下了这次诗集的编选工作,还主动约定了和我当面详谈诗集编选事宜的时间。态度之认真诚恳,让我为之感动。邀约到了邹老师这样的编选者,一扫我起初胆怯的情绪,瞬间让我信心倍增。
和邹老师见面后,我简单地把我的想法和社里对这次套系诗歌选集编选的基本要求告诉了邹老师。邹老师马上切入正题,从诗人特性、诗歌内容主题、体例、编选出处、艺术特色等几个方面对诗集做了一个全面的规划。邹老师的规划刚好契合了对这本《九叶派诗精编》的重新定位,在保证权威性的同时,标新立异。邹老师临走前还一再告诉我,“放心,到时候目录我都会给你打印出来的”。邹老师从整体到细节的把握,让我再一次对这次自己大胆的选择有了底气。这次约谈之后,我又回去将九叶派的诗歌以及九叶派诗歌研究的相关文章前前后后反复详读,以期一拿到邹老师的编选初稿进行编辑时,能够进行流畅的编辑工作,不允许自己在诗歌编辑工作中出现任何的硬伤和低级错误的可能。
邹老师如约按时完稿,交到我手上的是三份稿子。一本书稿,再一叠厚厚的各式影印资料,还有本书的前言和编后记。书稿,是包括目录在内,按诗人分类,根据艺术性、代表性完整编选好的,并且是装订好的一本诗集初稿。我拿在手里,书稿的质量已经相当于印刷之前印厂出给编辑核对的样书蓝样。那叠厚厚的影印资料是选编进诗集里面115首诗的原始出处。前言里面是邹老师对自己编辑工作的总结,以及对九叶诗派具有创建性的诗评,还以开放性的态度愿意得到各界人士的批评指教。在编后记里面,邹老师还不忘感谢这次编辑工作中为他收集资料的同仁。事后,我才发现邹老师参阅的资料数量之大、范围之广,还包括了新中国建国之前的许多资料,而且大多数都是第一手的资料。书稿,怕我遗漏,即使后续要调整目次的排序,也有个前后的印证。影印资料,不遗漏一首诗的原始出处,不用转手资料,每一首诗都能有个说法。权威性无可辩驳。看着这三叠稿子,看见了邹老师对诗歌那份不变的执着初心。
而正是秉承这份初心,这部诗集才有了而今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些特质。
诗的出处是很重要的,发表在哪里,发表在哪一年、哪一月,隐藏在诗歌背后的许多特质,就可窥一斑。诗歌发表在哪个时期,发表在哪一种期刊杂志上,都能说明诗人和读者接受双方的特质是怎样的。同时,经典诗歌在流传的过程中,发表、转载、摘录、出版,经历数次难免会出现疏漏,而如果能每次回到源头去查证,那么这无疑是增加了无可辩驳性,这样后续对诗歌的品评和赏鉴才有了权威性。这也是为人为学一开始严谨性的表现。那么在《九叶派诗精编》中,全书115首无一不做到了每首诗都有出处,年月日,卷集册期,分毫必较。而且在原始出处上,还有以下这些特点,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占多数,是根据九叶派诗人的特点来的。九叶派诗人大多具有时代的跨越性,但大多数都是在1949年之前发表了作品,且1949年之前也是九叶诗派大多数成员的创作高峰期,所以编选出处一定要看到1949年之前发表的作品的重要性。一个时代的变迁,在诗人的生命里到底留下了什么,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只有找到那时的诗歌以及发表诗歌的时代背景,才能看得真切,直至最后得以了解研究。在标明出处上,除了大量以1949年发表的作品为准之外,邹老师还搜罗各位诗人各自经典的诗歌合集。这些诗歌合集是在建国之后出版的,且以20世纪80年代居多,这样很好地兼顾到诗作在流传经典性上的问题。九叶派每位诗人发表作品成名在前,九叶诗派,这个派别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因《九叶集》一书得以命名。这个时期相继出现的九叶派合集和流派成员各自的合集陆续出现,所以20世纪80年代对于九叶派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个时期出版的诗集,对其进行选录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流传上来说,在命名之前,九叶派诗人都是各自独立的创作,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流派纲领,诗歌传统来约束他们的创作。在经历过新中国的建立,历次政治运动,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文学春天的再次到来,九叶派也随之迎来第二次的高潮。时代的变迁,没有淹没九叶派,反而是流传至今再成经典。所以,20世纪80年代也成为研究九叶派,再次看到九叶派焕发生命力的另一个源流时间点。在这本《九叶派诗精编》中,1949年之前这一个时间点,20世纪80年代这一个时间点,从这两个时间点上把握诗歌的选编时间标准,是非常精准和具有权威性的。
在精准把握诗歌选编的权威性的基础上,最重要的就是选择哪些诗歌呢?大而全固然稳妥,但不符合诗精编这样一本诗歌的定位。邹老师在本书中牢牢把握住艺术性这个特点,对每个诗人诗作的艺术性选编标准做了这样的一个定性:代表性、艺术性、开创性。代表性,就是每位诗人的代表作品。一本诗集对于诗人的代表作品一定要准确把握,这样诗集才有了可读性。从一般读者的角度来考虑,他可能不完全知道这位诗人是怎样的,其他的诗作如何;他只知道这位诗人的代表作,看过几次,诵读过代表作里朗朗上口的诗句。那么等这位读者再次捧起一本诗集,一开始就能读到这位诗人曾经引起他共鸣和片刻记忆的代表作之时,那么这本诗集无疑就在这位读者心中种下了“心锚”,他从一开始就对这本诗集有了亲近感。这一刻也许就成为他进一步来了解这位诗人,继续诵读这位诗人其他诗作的开始。一本好的诗集大抵也开始于此。邹老师在选编中很规范地对九位诗人各自的代表作进行了选择。艺术性,就要因每位诗人各自的特点而定了。九位诗人,主题、手法、内容、思想等等各有意趣。辛笛兼具中国古典诗词与西方印象派的手法。《印象》《姿》《弦梦》《航》就是既集中体现古典诗词的手法,又具有大量西方印象派意象的诗作。杜运燮因其《秋》呈现出“朦胧的气闷”,也因此在中国诗坛上有了一个以他的《秋》这首诗而命名的诗歌流派“朦胧诗派”。而他也作为一名跨界诗人,被九叶派和朦胧派同时承认。杭约赫的诗作凝练约简,又细致深刻,自成一格。《知识分子》《致伪善者》都有着针砭时弊的特点。袁可嘉“用心诠释灵魂的艺术”。《沉钟》《出航》《岁暮》《断章》,这些都体现了袁可嘉一手写诗,一手译诗,作为中国现代主义启蒙者的角色。穆旦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听说我老了》《野兽》《在旷野上》等许多选篇都体现穆旦哲思性的特点。九叶派诗人的很多艺术性独特的地方都能够在《九叶派诗精编》中得到体现。最后说道开创性,是因为九叶派中的很多诗人在新时期伊始选择笔耕不辍,继续进行创作,例如:郑敏的《岩石》(1981)、《冬天怀友》(1981)、《对自己的悼词》(1990),唐湜的《采茶少女》(1984)。邹老师在选编中兼顾代表性、深挖艺术性、独创开拓性的选编思路和方式,让《九叶派诗精编》全书焕然一新。
然而全书还有一个精彩的无法让人错过的部分是以《可读的诗与不可读的诗》为题的前言。邹老师在这一部分从可读的诗与不可读的诗开始谈起,从诗的缘起开始谈起,谈诗的本质,谈诗的初心是什么,在此进行发散性的思考与讨论,将议论一步步引向九叶派本身。谈到九叶派的缘起,谈到九叶派每位诗人各自生涯的点睛之笔与特性,那些与家乡、与山水、与时代、与思想的情谊一一从邹老师的笔下流泻出来。读来一个个故事,一句句对诗人时代命运的轻叹。而作为全篇前言最有价值的地方,正在于邹老师对于九叶派四大思想艺术追求和三大特点的把握。
从思想艺术追求来看,自我的追求与突出、与时代苦难同呼吸共命运、自我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对话、将人生与世界存在进行一种哲学探索。自我,是很多诗人的特色,也是被我们现在诗歌批评所广为接受的一种诗歌特色。但是在九叶派的那个时代,因为时代的特殊性,个人往往被裹挟住了,自觉不自觉,自愿不自愿地成为时代的发声器。不是说诗人不应该关心时代,而是在大时代的浪潮中能够有自我的声音,是非常宝贵的。而九叶派诗人之所以能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影响到20世纪80年代的很多诗歌流派,并在新时期迎来自身的第二次高潮,与其诗作中独立自我的呈现是有很大关系的,再一次证明“自我”,在诗歌的创作中拥有着亘古弥新的魅力,而这一点成为邹老师概括九叶诗派的首要特点。而与时代苦难同呼吸共命运,是九叶派诗人大多数的共同时代背景,是他们逃避不了的时代责任。他们创办文学杂志《中国新诗》,组建进步出版社上海群星出版社,他们翻译西方的优秀现代作品等等许多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努力的进取,为一个新的中国、新的时代所做出的努力与奋斗都印刻在了他们的诗歌作品中。这一点也与前一点的“自我”形成了互补的关系。九叶派的诗人,不是闭门造车的小境界的诗人,也不是只会鼓与呼的时代口号传声筒,相反他们将这两者的关系处理得很好。在当时中国现代文坛上一直在自我与时代之前口诛笔伐的许多文人中,他们成为身体力行,将文学与政治关系重新定位的最好注解。除了这些大的方面以外,邹老师还看到了九叶派诗人与山水之间的对话,和对于世界的思考。山水一直是邹老师情有独钟的,正应了这份情有独钟,也让大家在邹老师的前言中,在邹老师选择的篇目中,让我们一窥九叶派诗人钟情的那些山水是怎样的,那些自然是如何呈现在九叶派诗人笔下的。山水自然是中国诗歌的古老传统,在历代文人墨客笔下都有各自的特点,承袭这种传统,是对中国诗歌经典的一种传承。这份邹老师的初心在他的前言中和这本诗集的选篇中,我们都能够看到、体会到。思考,这是一种层次与境界的追求。而九叶派诗人们大多有着西方文学的背景,他们依循着中国古典的儿时回忆,谱写着一曲关于民族心理与自身心理现代化的时代之歌。在中国与西方,古典与现代之间,必然有摩擦与纠葛。而摩擦与纠葛并不是终点,它们是思考的起点。邹老师从“自我”出发,落笔于“思考”,将九叶诗派的思想追求做了一个从小至大的概括,让我们看到诗人对于时代,时代对于诗人来说,没有谁在逃离谁,没有谁裹挟着谁,而是一份深情,这份深情难舍难了。
最后的三大特点,其实是邹老师对于为人为学的思考。一如既往的,是邹老师不光光局限在文学的书斋之中,而在大格局中,看到文人的人生沉浮,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出于邹老师的笔端,却时时分享给他的学生,现在是分享给读着这本诗集的读者们。长期坚持、独到,拥有诗情诗意。无论什么事情都贵在坚持,即使你是一个诗人;但在坚持之中不仅仅是踵武前贤,要有自己的发现,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发现自我、发现世界,用发现的眼光去面对诗、面对世界、面对自我。而如果你能做到以上,那么当你静心落笔之时,你会发现那些情、那些意是你自己的,无人能够夺走,并且从你的笔下隽永而出。这样的道理不仅仅适用于作诗,也适用于做人。即使不是人人都能成为诗人,不是人人都是生活的胜者,但在这一刻,你真诚的与自我对话,发现自我、看清自我。那么,成与不成,你都能无愧于你的初心。
初心,我们开始都拥有,而在岁月中,迷雾遮蔽了它;永葆初心是一个修炼的过程,而应着邹师选编的这本《九叶派诗精编》在此与各位寻觅初心者共勉。
彭姗姗,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