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感恩于心落实与行

时间:2023/11/9 作者: 博览群书·教育 热度: 16648
宋代勇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羊跪乳,鸦反哺”,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感恩、知恩、谢恩、报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笔者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凝聚了大爱的学校——四川省北川中学。这所学校,因地震而闻名,也因为地震后社會各界人士的热切关注、热心帮助,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持,才有了今天美丽舒适的校园。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用爱心凝聚而成的。由于我们受到国家和社会很多的关爱,学校对“感恩教育”相当重视。从校训“爱国、感恩、朴实、勤奋”,可见其教育的方向。同时,每学月的主题班会活动里,一定有感恩教育,教室外面的文化墙,都要求有感恩教育的内容,去年寒假还布置“给妈妈洗一次脚”的感恩作业。明年将是地震10周年,回顾十年感恩教育历程,我认为关键在于围绕“感恩于心落实与行”这个主题进行,在开在过程中也要注重一定的方法与策略。

  一、感恩教育要注意“边界问题”

  学者李西顺指出,感恩教育应该实现责任与权力两个维度之间的动态平衡,认为感恩不能过度。“过度的感恩教育意味着过度强调受教育者对他人的责任,而忽视受教育者的公民权利”。 由此可知,感恩要注意“边界问题”,这里所谓的边界就是要适度,包括施恩和感恩两个维度:一方面,施恩要适度,过多的施恩会使学生形成养尊处优的思想。比如一些学生一学期要领两三种项目以上的资助,有的甚至从初中、小学就接受他人资助。爱心人士长期的、普遍的、不间断的关爱,就像我们对于太普遍,太习惯的母爱与父爱,反而却更容易导致学生的理所当然。太多的资助,学生越来越忽视了认真体会其中的爱心。另一方面,不要任何活动都给感恩冠名过度的感恩教育会在某种程度上剥夺受教育者的公民权利。长期以往,会使学生感觉到很累、很虚假。要学生有感而发,身由行动,自愿乃至直觉感恩。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必须报恩,而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公民的权利与责任,感知感恩,体会感恩,并传递感恩。

  二、感恩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

  学校、社会创造的感恩教育环境,不应该仅仅是单纯的不断重复,视觉冲击,听觉刺激,更应该是在营造爱的氛围上,在人性化的管理体制下,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校,教师口头上过度强调感恩,在实际中却很少创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和实践感恩,一味强调高考,一味强调成绩,使得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高中学校教育的现实是,没有问题的时候就是高考最重要,一旦出了问题就是教师德育教育有问题,德育没落实,各种谴责。

  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没有感受到关爱,反而在学校或者教室中处处感受到考试的压力,同伴的竞争,教师的指责,家长的期望,他们感受到的是自己内心世界被忽视,自己的成长被忽视,条条框框的要求和目标。在与他们最近的生活中感受到的不是温暖的爱和恩情,又何以让他们用温暖的爱与感谢去回馈他人?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适当的渗透感恩教育,这是需要思考的。教师需要的,不是数量多频率高的重复提及,而是要创设情境,要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体会感恩之情。更需要用真心去爱学生,以人性化的关心为基础,而不是一味要求、指责,空洞的陈词滥调。在冷漠的环境里学习的学生不会知道感恩。要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真切的体会到“恩情”,用行为去回报恩惠,更要学会对他人的热情帮助。

  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

  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并不是要为学生套上“为了报恩,不惜牺牲自己”的心理枷锁,而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

  首先必须是懂得感恩。教育学生懂得孝顺父母,体会父母抚养子女的辛劳;体谅教师期盼成才的良苦用心;明白社会的热心帮助,国家的大力支持。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感恩。通过对历史上的某些过度感恩,极端的方式谢恩以致背离了人道精神的行为如郭巨埋儿 辩证分析,使学生明白应该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用恰当的行为去报答他人和社会。比如一些学生因曾接受别人的帮助,就去帮同学打架,或者帮同学作弊等,教师应该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育学生全面的看待感恩行为。

  四、感恩教育要制度化

  一些学校只是”空谈“感恩,却没有制度化的感恩教育,没有制度化的回馈社会和他人的渠道与方式。

  尽管制度化的感恩形式饱受争议。学生接受了感恩,是否要以某种形式表达自己对他人与社会的感激,如写“感谢信”或者写信讲述自己最近的成长。曾经有一些班级在全班同学一致表决之后,采取如下形式使得接受资助的学生回馈他人:一些领了两样及以上(或者领了一年1700元及以上的资助)同学自愿留几十元作为班上同学突发生病要送医院的车费和诊费,用现实行为去实践感恩,报答社会,感谢他人。但是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影响,这种方式也并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的感恩成效。并且这种方式在各种争议和压力下,只在少范围的班级采用。

  美好的道德与行为只能提倡而不能强行要求。学校或者教师应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时,努力营造氛围,创造条件,让学生愿意主动地践行感恩他人。

  五、感恩教育要注重实效性

  感恩教育最怕流于形式,所以要注意实效性。实效的关键,在于学生亲自体验,以学生为主体。上文反复强调,教师不能在课堂上过度强调感恩教育,而是要利用历史课堂创设的情境,适时适当的渗透感恩教育,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感恩之情,将其与学生自身的道德观价值观融合在一起,强化感恩意识,并付出行动去回报恩惠,施与帮助。

  六、感恩教育要长期跟进

  感恩意识的培养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在体验感恩之情之后,如何在内化过程中,与自己已有的价值观念磨合,并克服一些心理障碍迈出感恩的步伐,是需要时间消化吸收的。同时对一个学生感恩教育的成效的平价也不应该仅仅是以一两次的某些言论或者行为给予定性评价。要利用成长记录袋,长时期的观察了解,逐渐深入,改进方法。

  七、感恩教育反思重于责备

  当看到学生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懂的体谅父母的辛劳,教师或是社会多是责备学生“忘恩负义”。一味教育学生感恩,要求学生感恩,却没有反思教师自己或是学生父母是否有哪些地方没有做好,使得学生不愿意真诚的接受感恩教育。感恩的基础,是爱。是受恩者能感受到施恩者的真诚的关爱,发自内心的,自然的产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感恩情绪体验不应该总是被动的,勉强的。在中学历史感恩教育中,应该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反思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或者教学方法上的问题,多与学生沟通、谈心。

  总之,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中学生进行适当和适度的感恩教育,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