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坚持以人为本的脱贫致富路

时间:2023/11/9 作者: 博览群书·教育 热度: 17840
许金凤

  摘 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从深入、理解、贯彻落实的高度,对以人为本进行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党的宗旨观念。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内涵,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于国家级扶贫县——甘肃省环县的扶贫脱贫工作中,最终在社会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

  关键词:以人为本;党的根本宗旨;脱贫致富

  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旨在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脱贫致富是一项造福于民的事业,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

  一、以人为本是脱贫致富的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早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深刻阐述了它的内涵,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首先是把人的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一切为了人,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定为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充裕是人的发展的前提,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贫困人口摆脱贫穷走上富裕路,关键是贫困人口的自我觉醒和自我意识的提高,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信念,以积极的心态获取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和技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标就是关注贫困人群,瞄准贫困人口,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增强贫困者的自我发展能力,提升贫困者的素质,不断满足人的需要,最终实现脱贫致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因此,脱贫致富是以人为本的脱贫致富,以人为本是脱贫致富的核心理念。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去脱贫致富

  脱贫致富是政府十分关注并致力于解决的重大问题,是关系到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转变发展方式,转变扶贫脱贫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环县位于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总面积9236平方公里,荒漠化面积占58%,森林覆盖率仅8.53%。境內有3万多座山头,1.1万多条沟道,80%的农户居住在绵延不绝的梁峁沟壑之中。气候干旱,降雨稀少,年降水只有300多毫米,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经常是大半年时间滴水不降。这种严酷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以地域辽阔、居住分散,山大沟深、出入不便,十年十旱、靠天吃饭为典型特征的生存环境。客观上的限制,使得全县251个行政村中贫困村达165个,35.2万人口中贫困人口10.3万人。

  那么,怎么才能运用以人为本理念在发展中尽快脱贫呢?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调研时的讲话中指出:“当年苏区老区人民为了革命和新中国的成立不惜流血牺牲,今天这些地区有的还比较贫困,要通过领导联系、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加快科学扶贫和精准扶贫,办好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实事,支持和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

  1.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环县县委、县政府正是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中央、省委有关扶贫工作的指导方针,把扶贫脱贫工作摆在农村工作的首要位置,重点实施移民脱贫、产业扶贫、社会帮贫、单位包贫和党员联贫五项措施,进一步加快了全县脱贫步伐。特别是环县自1999年起被确定为省委组织部扶贫工作联系县,2012年又被确定为双联工作联系县后,环县运用以人为本理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造性地工作,截止2016年底,圆满完成减贫5.26万人,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300元以上,其中扶贫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到8%以下,实现整县脱贫。贫困村、贫困户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同时,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新修通村沥青(水泥)路1563公里,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比率达到100%。搬迁安置7421户35533人。落实每户5万元、贴息3年的优惠贷款政策。建立易地扶贫搬迁用地手续办理审批绿色通道,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解决部分搬迁缺口资金。扶贫工作使全县29564位贫困农民最终告别贫瘠的大山,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2.坚持以人为本,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贫困地区要摆脱贫困,就要培育符合市场发展的产业,结合地域特点,利用资源优势,形成特色产业,是发展贫困地区经济的关键。一是以发展经济作物为重点调整种植业结构。目前,环县山区粮食种植面积偏高的问题普遍存在,从调研情况看,塬地发展林果业、坡地扩大杂粮业、川地探索苗木业,具有基础较好、技术成熟、群众易于接受、经济效益较好的特点,要充分论证,选择适宜的加以推广,逐步改善种植结构。二是以优化合作方式为重点提高养殖业盈利空间。环县养羊产业历史悠久,肉羊品质上乘,在周边地区有较大的影响,要注重从养羊的环节上研究提升利润的办法,在源头上突出品种改良,在方式上突出合作养殖,在贩卖上突出能人带动,在效益上突出深度加工,更多更好把握养羊链条上的利润点。三是以强化技能培训为重点改进劳务输出模式。实现劳务输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分散型向规模型、普通型向品牌型转变,必须把技能培训放到首位,按照先培训、后发证、再输出的原则,整合职业教育、农民培训等各方面的力量,建设培训基地,优化培训体系,进行针对性培训,让输出的劳动力都能有一技之长。同时要积极探索政府推动、市场牵动、协会带动的输出模式,加强信息和中介服务网络建设,促进劳务输出与市场需求有机融合。

  3.坚持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脱贫致富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更要关注社会发展的指标和人的指标,实现人的价值与社会经济价值、自然环境价值相协调的发展。因而,自然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关系问题,就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的问题。因为生态问题是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也是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重视自然环境的价值问题,主要的已经不是思想认识问题,而是已成为如何解决的实际问题了。而且, 实施生态建设,是巩固脱贫致富成果、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环县持续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荒山造林、道路绿化、围庄(场)植树等生态建设工程和土壤改良、沙化治理、国土整治、地质灾害防治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使森林覆盖率达到12%以上。在经济建设上,突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要求,调整优化相关产业结构,开发生态经济产业,推进群众转产就业。在以整治城乡“八乱”和农村“十乱”为重点的工作上,坚持硬件配置与软件提升齐抓,强化管理与习惯养成齐抓,探索社会化服务、群众义务参与、社会保障挂钩相结合的清洁机制,着力创建干净整洁、清新舒适、山清水秀的生产生活环境。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制度,决不允许把降低環保门槛作为招商的优惠条件,决不允许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承接污染转移,决不允许让各类园区、企业成为新的污染源,坚决不让子孙后代为我们买单,坚决不让子孙后代没了机会、断了生路。

  为了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环县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号召全县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创优环境,全力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保护合法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同时,本着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引导民营企业以发展的眼光正确对待群众的合理诉求,科学估算企业发展的环境损害成本和对区域内民生的影响程度,积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政策,鼓励企业多为农村办实事、办好事,促进企业和结对村连体发展,共建共享,互利双赢,实现了发展与和谐的有机统一。

  实践证明,以人为本思想的运用对于贫困地区走出一条脱贫致富路是十分重要的。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从大山走出来,逐步改善自己的生存境遇,最终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使改革的成果真正惠及包括低收入群体在内的贫困地区广大群众,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参见刘福垣:《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载《党建》2003年第12期.

  [2]参见朱正昌:《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东岳论丛》2004年第1期.

  [3]参见冯之浚:《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载《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1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