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修订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突出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尝试建立一种新型的教与学互动关系,试图通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等活动,在课堂上即时产生课程资源,即生成性课程资源。它往往是学生真实体验的一种反映。这样做就是为了搭建师生愉悦的身心交往舞台,营造快乐的政治课堂,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不仅识记理解了知识,更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又能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升华。
一、故事导入,即时生成知识目标
为了让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真实地感受到思想政治的学科知识离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从而加深对政治学科知识的理解,并接受所学的学科知识观点。我结合高中政治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的现象或事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提前预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
案例一,我在讲到“社会公平”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于是讲了一个小故事:甲乙两人分一块蛋糕。由于担心谁来切都会给自己多切一些,因而两人为如何公平地分蛋糕而争执不下。这时,智叟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不如让一个人先切,另一个人先挑。这样分蛋糕的公平问题就解决了。从这个小故事中可以通俗易懂地感悟到,只有合理的规则才能实现公平。这样一讲,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有的学生列举了“低保制度”,正是通过这一制度的逐步推进和不断完善,才切实保证了低收入群体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体现了社会公平。有的学生还列举了“农民工”问题,对他们面临的诸如社会保障、权益保护、子女上学等许多问题,都涉及到社会公平问题,但根本上说还要靠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才能真正解决。
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既生成鲜活的课程教学资源,又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取得了积极的教学效果。
二、深入探究,逐步达成能力目标
“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告诉我们:心理暗示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方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心理暗示,能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正是教师对学生的热切期待,使得学生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也尝试扮演皮格马利翁的角色,激励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案例二,在高一经济生活的教学中,我在讲到《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时,提前一周就布置了任务。因为本课的学科知识与高一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远了一些。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做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和展开课堂教学,将生活主题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另外,我还做了一个备份预案,把自己定位为旁观者。在布置任务时,我只是倾向性地引用了青年马克思所说过的一段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上课后,我只做了课堂导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许多人的愿望,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是每个人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为今后走上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做一些準备。学生们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并且作了很好的分工。
信息组:搜集了有关我国当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信息;辩论组:通过辩论比较打工就业与自主创业的优缺点;表演组:以小品“招聘”形象的展示了求职过程。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形式多样、妙趣横生,学生们参加探究活动的热情高涨,探究氛围浓烈,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表演天赋等充分彰显出教学的主体地位,几乎让人不敢相信他们才是高一的学生。结果我的话语权自然而然地被学生“剥夺”了,自己真的成了旁观者。
在活动中学生们切身体会到了: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等道德品质,丰富的专业知识、综合性知识和技能,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实现职业理想必不可少的因素。只有抓住现在的学习机会,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开辟一片新天地。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青年马克思的职业观在学生的所说、所辩、所演中得以体现。
三、灵活利用鲜活资源,引领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作为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有所区别,更多的承载了德育功能。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课堂上,学生本身就是一种真实、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学生的兴趣、认知结构、生活环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都是可开发的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新课程中最鲜活的课程资源,关键是怎样去激活从而加以开发利用。
案例三,有一次课前,我看到两个学生不知因为什么事情争吵得脸红脖子粗。上课之后,我就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盲人住在一幢楼里,每天晚上他都会到楼下花园散步。奇怪的是,无论上楼还是下楼,他虽然只能顺着墙摸索,却一定要按亮楼道里的灯。”讲到这里,我就停下了,问大家这是为什么。这一下子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大家搞起了故事接龙。毫无疑问,故事的结果也就出来了:一天,一个邻居忍不住好奇地问他:“你的眼睛看不见,为何还要开灯呢?”盲人笑笑说:“开灯能给别人上下楼带来方便,也会给我带来方便。”邻居疑惑地问:“开灯能给你带来什么方便呢?”盲人说:“开灯后上下楼的人都会看见路,就不会把我撞倒了,这不是给我方便吗?”邻居这才恍然大悟。
讲完故事,大家也就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怎样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呢?这位盲人给出了答案,即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进一步讲到:只要我们真诚地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他们也终将还我们一份真诚。尽管我没有明说那两个学生,但他们自己应该能从这个故事中感悟到了与人相处的道理。
总之,生成的课堂凸显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没有生成的课堂既是乏味的,也不可能成为优质高效课堂。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的职责就是,搭建一个愉悦的身心交往舞台,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引用美国教师教育联合会的教师誓言中的一段话来自勉:“我将时刻注意到我的责任——通过严格的对知识的追求来提高学生的智力。…我还将坚持不懈维护这一信念——鼓励并尊重终身学习和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