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一堂优课?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教师在一堂课中,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顾及到了每个知识点,再辅之以习题加以巩固,有一个合理的板书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没犯科学性错误,便是一堂成功的课。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的使用,加上网络上各种教学资源与素材的极大丰富,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那种一个老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方式就越发显得落伍了,对一堂课的评价标准也相应的发生了改变。
但无论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如何改变,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不变的,我们总的教育目标(即培养具有完全人格的学生)也是不变的,根据学科特点的不同,我们希望极大的探索每个学科的精髓,这种精髓要求体现出有益于学生的一生的发展。就生物这一学科而言,它的精髓在于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神奇、生命的奥秘、生命之美。笔者认为,学生对生物这一学科的喜爱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喜爱生物这门学科,二是了解自身的身体结构,知道身体健康的原因以及如何保证身体的健康,并乐于影响身边的人,三是由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热爱所有的生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三个层次是层层递进的,当我们的学生上升到第三个层次时,我认为我们的教育成功了。因为这样的人将来走向社会,就会热爱周边的环境,热爱大自然,甚至成为环保主义者。如果他们将来主政一方,就不会因为狂热于经济建设如搞房地产开发而随意毁掉一方水草。
就生物属性而言,环保主义者是人类中素养最高的一个群体。当这个群体变得越来越大时,我们的地球才会变得更美,更适合于人类的居住。但如何把每个学生培养成环保主义者,每个生物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它就要求每个生物教师在上课时如何引领学生去体会、感受、探究生命的神奇与奥秘,那种只为了应付高考的知识点的输灌的教学实质上就是应试教育。长沙市一著名中学的校长曾说,我们中学阶段很多的教学内容其实都无意于学生的一生的发展,都是为了高考而教。比如有一堂生物课,教师讲授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在这一教学内容中,教师告诉学生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共有五种,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胞吐,其中前三种属于跨膜运输,后两者不是跨膜运输。老师花了很大的力气向学生解释何为跨膜运输,各种考试也反复考这一知识点。但试问:把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与跨膜运输的方式区分得那么清楚,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有何意义?
国务院教育参事王沛瑶在古稀之年到一省重点中学做报告时说:“我们的教育一定要‘胸怀天下,放眼未来”。意即每堂课不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不止局限于本节教材的教学内容,而是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进行情感教育,引领学生分析与评价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学会如何做人做事。一句话,凡是有益于学生一生发展的内容都可以讲,那些在今后的生活中要用到的内容要多讲、重点讲,而且要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分析。所以,一堂课如果仅仅满足于把知识点进行输灌的话,那只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课,从现代教育理念的角度来看还不是优秀课。比如笔者在讲授《伴性遗传》这一内容时,引领学生分析得出Y染色体只在男性中传递;然后联系我国传承很久的家族族谱,它是用来记载一个家族的每个世代的成员的信息,以便于人们寻根问祖。但只有男性成员才能记载到族谱中。在几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莹莹之中就想到只记载男性成员,就因为一条Y染色体把所有的男性联系起来,这就是我们所讲的血脉相连。于是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的祖先充满智慧,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于是学生便因此更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化。这一教学模式与那些空洞的爱国口号孰优孰劣便一目了然!再比如在某一省属重点中学的高三调研课中,一生物教师讲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该教师别具一格,不仅仅是输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五个观点,而是精心的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1怎样评价生物是进化了还是退化了?2.进化了便是产生了新物种吗?3.新物种产生了意味着生物进化了吗?4.新物种产生的依据是什么?5新物种产生需要哪些环节?再通过具体的实例引领学生去分析何为进化,怎样进化,新物种产生的艰难,生物多样性的由来及意义。在这种循循善诱下,学生完全沉浸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中,深深地感受到所有生存下来的生命的顽强与壮美。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熏陶出来的学生,哪有不热爱生命的?当时的调研员也非常认可这一系列问题设计之精妙,上课的老师风趣幽默,对学生的引导层层递进,深深地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但她固执地认为该教师没有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五个观点板书到黑板上,而仅仅用幻灯片投影出来,于是她认为这不是一堂优课。
在应试教育日益严重的当代,素质教育的呼声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但从来没有落到实处也不可能落到实处。只可能停留在口头上或某些赛科中。如果我們的高校招生制度不改变,对老师的评价机制不改变,社会的诚信不树立,那么无论高考的方式怎么该,都不可能撼动应试教育一家独大的格局。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