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空巢青年;评价;原因;措施
一、空巢青年的解读
以往空巢这个标签是落在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身上的,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会产生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而这次陷入“空巢”的人群是在大城市奋斗的青年人,他们主动从亲属关系中抽身,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社会交际、闲暇安排和家庭关系,过着一种自主选择却身陷被动的独居状态。空巢青年这个词本身与孤独无关,他们一般以主动的姿态去拥抱生活,尽管有时候会感到无助和辛酸,但他们更享受一个人生活带来的自由。
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超过5800万人在中国过着一个人的生活,其中年龄在20—39岁的空巢青年已达到2000万。如果符合单身、年龄在20—39岁、生活在异地这三个指标,就可以被划为到空巢青年的群体中。中国社会学副会长石英教授认为,空巢青年很大程度上是年轻人的主动选择,还带有自嘲的意味,他们彼此这样称呼,或将自己归入这样的群体,以娱乐的心态在网络中寻找组织,是一种普遍但并不严重的社会现象。
要了解“空巢青年”必读美国社会学家克林南伯格的通俗社会学读物《单身社会》,在克林南伯格看来,独居或空巢并非一个社会问题,而是大势所趋,反对将独居与孤独混为一谈,论证在个人主义的独居社会,即便一个人生活也能建立良好的亲友支援系统,不必要加剧人们对个人主义盛行的恐惧。该书的台译版《独居时代:一个人住,因为我可以》,直言独居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我们要学习一个人住的生活方式。
二、评价
中国媒体对“空巢青年”现象既表示了肯定又显示出担忧,持积极心态的媒体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标志,鼓励青年从熟悉的家庭生活、集体生活或乡土宗族关系中脱身出来,去大城市中磨砺打拼,开拓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寻找一个更好的自我。而持消极心态的媒体认为空巢青年是北漂、蚁族的进化版,是被大城市看病难、高房价、阶层固化等问题挤压、吞噬的结果,是中国城市和社会发展要面临的困境。
社会高度个体化的日本将独居看作是生活品质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优雅,比如日本插画家高木直子的手绘画册《一个人住的第五年》和日剧《孤独的美食家》里井之头五郎经年累月一个人食的故事,展现了独居的艺术性和美好。无论独居的生活方式有多么精彩,“空巢”作为一种社会处境的未来并不乐观,贫穷、衰老以及未来生活的不稳定性都有可能成为空巢青年在独居时代遇到的大危机。绝大部分空巢青年的经济条件并不好,仅就房产一项就道出了他们的居住现实。日本的《无缘社会》一书也指出,人们可以轻易的独居生活,可是一旦失去无以替代的关联,事情将变得难以承受。
三、原因
1.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查询到各种信息,并且迅速便捷的买到想要的东西,为不与外界直接联系提供了条件。
2.单一的物质论价值观
无数社交媒体和心灵鸡汤都在告诉年轻一代,你与成功人士的差别在于没有把握好下班后自我提升的时间,告诫他们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用的社交媒体上,而是应该高效的利用闲暇时间来提升自己,在迷茫的寻找人生价值和成功榜样的引诱下,年轻一代面临着来自同龄人的压力,焦虑的面对功利主义的商业社会。
3.原生家庭的影响
独生子女从小在家人的宠爱和期待中成长,他们习惯并适应了家中没有同龄人的生活,而且被父母教导要学会独立,作为父母唯一的依靠,他们默默承受着无法与人分担的压力,他们早已在心中定下了远离家乡到大城市独自奋斗的目标。
四、措施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青年的生活成本和生存压力,可以在客观上缓解人的压力和无助,让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社交活动。有些空巢青年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他们一般家境殷实、追求个人自由,但更多的青年是非自愿空巢,他们为了理想在大城市打拼,把所有时间投身于工作而缺少工作以外的交往,房价走高、居无定所导致他们的生存壓力更大,觉得自己没有权利和基础去谈爱,默默忍受着没有依靠的孤独和艰辛。
2.发展青年公益组织
现在的公益组织一般是为老弱病残等困难群体提供救援和帮助,对内心孤独、缺乏社交的单身青年关注较少,应该关注青年人的心理状况,让他们空巢不能空心,为需要帮助的青年群体提供一个受助平台,同时让更多的青年群体关注共青团组织开展的青年公益事业,为青年提供参与公益活动的平台,在广大青年中广泛传播公益理念,引导青年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感。
3.社会舆论的理解
社会应该给青年人有针对性的帮助,让他们从无尽的加班和封闭的个人空间中走出来,而不应对空巢青年的标签进行悲情解读和无端指责,毕竟低质量的陪伴不如高质量的独处,独处的时光可以给年轻人提升自己的良机,也希望年轻人不被眼前的孤独打倒,用开放的心态和强大的内心来发现生活的美。
参考文献:
[1]残小雪. 空巢青年,在孤独里茁壮成长[J]. 中国青年, 2016(17):14-15.
[2]衡洁. “空巢青年”,什么都捶不了你[J]. 新城乡, 2016(7):3-3.
[3]麦嘈. “空巢青年”不是一代人的集体命名[J]. 赣商, 2016(5):20-20.
[4]曾庆芬. 一名资深空巢青年的自省与救赎[J]. 中国青年, 2016(17):12-13.
[5]李春玲, 马峰. “空巢青年”:游走在“生存”与“梦想”间的群体[J]. 人民论坛, 2017(4):118-119.
[6]萧子扬. “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J]. 中国青年, 2016(17).
[7]萧子扬.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J].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3):54-56.
作者简介:肖文艳(1992-9-),女,湖北荆州,中南民族大学,学生,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