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许多学校在轰轰烈烈地倡导并实践着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我们学校自然也不例外。导学案成为了一个新词、热词。所谓导学案,百度词条的解释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但我对于导学案的了解,最切近的还是从同事董老师两年前就已经单打独斗的“董氏导学案”开始的。
两年前,当我们整天忙着抄教案应付检查、将头埋在一尺厚的作业本中时,曾经非常羡慕董老师一节课一本书一页导学案的日子。那时,我们的期盼就是有一天能和董老师一样实行导学案式的教学,解放自己也解放学生。没想到,这一天很快到来了。可是,当这一切真正需要我们去实施时,才知道“望山跑死马”、“照猫难画虎”,导学案的践行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导学案的编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似简单的一篇导学案,当自己编写时就没有了当初欣赏别人成品的羡慕,才体验到它背后凝聚着备课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和心血。导学案的的编写要遵循“集体备课,一人编案”的原则,因为一篇切实可行的优质导学案,不仅要老师们集思广益共同编写,而且要执笔老师一字一句敲击键盘生成。这与以往的埋头抄教案相比,需要更多的团队合作精神,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场合共同备课、探讨问题、生成导学案的雏形。教案不再是别人的文字转移,而是教師自己的智慧生成。每一位老师,既有自己的独特方法,也博采了众家之长。这样的导学案实用性更强。这就要求老师牺牲自己的个人时间,摒弃以往单打独斗的方式,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一个人的懈怠可能会影响到大家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导学案督促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在“十勤加一懒,想懒不敢懒”的团队中提升自己。因此,我们每周制定统一的时间集体备课,为下一周的教学提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也有了更充足的时间完善导学案。而导学案最后的生成,负责编写的老师更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因为我们大多数老师习惯于手写而生疏键盘打字,一字一句的敲击过程,又是一个逐字逐句的思考审核完善的过程。就我而言,这个过程虽然辛苦,倒也提高了自己熟练操作电脑,快速打字的能力。所有这些无论从时间、精力上都付出了老师们的努力和汗水,导学案的编写生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不是关乎一篇导学案的事,而是每天每节课都要用的事。薄薄的一页纸,承载着老师们的心血和汗水。
第二,导学案的操作使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导学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应该说导学案的教学过程是非常清晰的,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可操作性较强。可为什么,刚开始在课堂一呈现,反倒让我和学生都有些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呢?因为,一时半会儿,我们都还很难转变自己的角色。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虽然自己能力不够,但总觉得语文老师应该像百家讲坛的大家一般滔滔不绝,口吐莲花,或者有几分评书演员的口若悬河,激扬文字。而导学案改变了这种模式,它要求老师精讲多练,还课堂与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让他们自己听、说、读、写。作为学生,他们早习惯了只是“听课”而已,唯老师的马首是瞻,少有自己的主动学习。于是,早已习惯了这种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的我们都不太接受了:老师有了抱怨,学生有了牢骚,家长有了质疑。在我的课堂操作中,经常不经意就恢复了原状,或者我自说自话,或者学生忙于填写东西而无暇思考。对于学生填在学案上的东西,有多少是自己独立思考的?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一番怎样的过程?我的心中模模糊糊。我发现,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导学案一发到手,喜欢朗读的同学在做题,喜欢讨论的同学在做题,喜欢发言的同学在做题,他们对题以外的课文内容又关注了多少?好学生己经完成了全部的巩固练习,而好多的“宝贝”还在第一道题上冥思苦想,这又该怎么办?赶下课时,部分学生还完不成学案的填写,长此以往又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总是困惑着我。在课后的交流中,几家欢喜几家愁。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认知水平,导致在使用相同学案时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学案毕竟不一定适合每个同学,而学案上的每道题也不一定适合每位同学去做。是应该“困材(教材)施教”还是“因才(学生)施教”,我们还真应该好好想一想,当然更需要我们在以后导学案的使用中多费心思,扬长避短,合理安排。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地学习之中。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的设置,应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认知规律,学科信息要准确,问题的针对性要强。设置的问题既有利于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有利于加强知识的拓展,强化与生活的联系,具有较强的思考性。从而有效地把学生引入课本,把生活纳入课堂,激发自主学习,引导交流讨论又学会看书。
第三,导学案的批阅不是一件随意的事。对于导学案的批阅,是该以督促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检查为主呢?还是要仔细详批,从中发现问题,二次反馈给学生呢?前者会忽略学生的个性化作业,久而久之让学生作业缺少激励而流于形式,而后者无疑大大加重了老师的工作负担,是他们心力交瘁。由于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听说读写、遣词造句、文字书写都相对费时费力。作业的批阅由原来新课标要求的一篇课文一次作业,变成了一节课一次作业,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感觉到任务加重了。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难题,让导学案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不至于让老师不堪重负,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觉得,有些作业尝试着让学生互批互改,不仅可以让他们发现同学的闪光点,择善而从,还可以对照检查,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改进提升。以“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好生带中生,中生带差生,生生动起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相对能够减轻老师的工作负担。
总之,导学案这个对我们而言的新事物,从编写到实施再到批阅,实施过程中有困难有疑惑在所难免。我所列举的“不易”之处,不是对导学案的排斥质疑,而是我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施中的发现、心得。有反思才有改进措施,有问题才有解决方法。而这些措施和方法就需要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逐渐去完善。这就需要我们切实落实构建生态课堂的教学理念,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构建立体交互环境、做到生生交互、书生交互、师生交互、组内交互、组际交互、生媒交互齐举,倡导自主探究、让导学案成为老师学生共同的“魔法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虽说“望山跑死马”,但山在眼中,山在心中,路在脚下,一步一步扎扎实实走,何愁到不了山,何愁登不了顶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导学案的实施,终究会走上一条高效、实用之路,给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新鲜的血液,让学生、老师获得双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