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纠错走向“纠思”

时间:2023/11/9 作者: 博览群书·教育 热度: 20224
胡海霞

  摘 要: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概念教学是基础的基础,而对概念学习过程的反思则是学习的重要策略。本文试从课后反思与练后反思两大块入手,分析科学概念学习中的教师引导与学生反思策略,以期优化初中科学教学。

  关键词:概念形成;反思;前概念;练习;科学素养

  学习反思能力是中学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学习反思意即对学习过的知识与知识呈现的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其中的思维规律。上世纪70年代,弗拉维尔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所谓元认知就是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由此可见,学习反思的能力就是元认知能力在学科学习中的体现。多年以来,理科教师倾向于用错题本来让学生“知错就改”,但是如果学生在使用错题本的时只是抄录一下题目错误的过程与正确的解法,没有作深入的反思的话,往往难以真正形成学习反思的能力,也极难提升学习效果。近年来,我校以备课组为单位,不断切磋与探索初中科学思维课堂,对于如何反思有了更新的认识,现以概念教学为切入点探讨如下:

  一、课后反思,熟悉概念化策略

  反思概念生成的过程,目的是为了形成思维的策略与探究的方法。由于学生前概念的状况不一,概念形成的过程既有一定的共性,也有其个性。回顾概念形成的过程,应体现不同学生的个性,促进思维的碰撞,直到形成学习策略:

  第一步:回顾今天学会了什么。比如:什么是昆虫?昆虫有什么特征?昆虫有哪些种类?

  第二步:回顾学习过程:我是怎么理解昆虫的?这里最容易出错的是哪一点?我希望大家可以怎么样理解?

  第三步:回顾学习心情:今天学习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收获与心情?为什么?

  第四步:瞻前顾后:今后的学习中我会注意什么?

  总之,概念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元素,是科学知识与能力大厦中的每一块砖。“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每一个概念的建立过程为分析教学过程的切入点,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嘴中理解与掌握概念,促进概念的运用,最终才能形成扎实的知识与能力体系。

  二、练后反思,巩固概念化策略

  1.反思概念间的差距,顺应概念

  例:小华用双手推水平地面上某物体,没有推动,原因是小华对物体的推力 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选择“大于”、“等于”或“小于”填入横线)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内容: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受平衡力作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正确答案是“等于”。

  学生反思:处于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如果受力不平衡,物体运动状态就会发生改变。之所以写成“小于”是认为力气不大难以推动物体,摩擦力阻碍物体运动,比推力大,所以没有推动。其实应该从物体的状态入手,没有推动,说明处于静止状态,水平方向上受力平衡,推力等于摩擦力。

  分析: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中理解的概念是学习科学知识的前期基础,这些前期经验既可能促进也可能影响科学概念的形成,所以我们称它为前概念。在学生的前概念中,没有推动一个物体就是“力气不够”导致无法推动,而事实上正因为“力气不大”,产生的摩擦力也只要一点点就可以创造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才保持静止状态,否则如果摩擦力大于推动的力的话,物体又会怎么样呢?所以学生需要对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的相互关系有新的理解,打破原先认为的“力气不够”的负面影响,顺应科学探究中产生的新概念。

  再如学习“昆虫”时,学生已经有了昆虫的相关前概念:小的、有脚、会飞的动物,一般学生都认为像虾、蜘蛛、蟹都属于昆虫。上课时,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展示几种昆虫,并归纳出: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成体胸部通常有三对足、两对翅;身体由一系列体节构成。学生能很快知道为什么蛛蛛不属于昆虫,但时间一长,很多学生还是会将蜈蚣、蝎子、龙虾等与昆虫混淆在一起。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学生之前的前概念的干扰,也由于教师没有将昆虫的概念进行固定下来强化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如果我们归纳出昆虫的科学定义,并让学生按上述三条进行规范查对,就会发现,蜈蚣不是六条腿的,虾蟹分头胸和腹两部分,所以他们都不是昆虫。可见,把自己原先的知识与现在的新知识之间发生碰撞,就可以发现原先经验中不合理的成分,科学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澄清概念,完善出新知的过程。

  2.反思概念形成过程,理解概念

  例: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天 B、地球公转的方向为自东向西 C、地球自转形成了地球上的四季D.地球公转时地轴处于倾斜状态

  知识点: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及其特征。

  學生反思:地球公转是围绕太阳转,周期是一年,在转动的过程中他是倾斜的,所以对同一地球表面产生不同的照射角度,即太阳高度。所以导致气温的变化,形成了四季的交替。而自转周期是一天,自转过程中背向太阳的那边正好是晚上。之所以产生错误是因为死记硬背导致记不住知识。这块知识只要通过回忆课堂上老师的演示过程进行回忆就能明白。

  分析:科学概念有其内在规律性,理解才能更好地记忆。概念的形成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共同探究,但现在不少教师只重视知识形成的结果,忽视了学生产生知识的过程,也消弱了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所以只能凭记忆作答,难怪错误百出。

  3.反思负迁移的影响,强化概念

  例:人民医院手术室的一瓶氧气,容积是10dm3,里面装有密度为2.5kg/m3的氧气,一次因抢救患者用去了3g氧气,则瓶内剩余氧气密度为( )

  A、1 kg/m3 B、2 kg/m3 C、2.2 kg/m3 D、2.5 kg/m3知识点:密度的特点及计算,有不少学生选择D。

  学生反思:

  教师分析:很多学生都选D,密度是物质的固有特性是因为对于特定的物质,其质量的减少必定伴随着体积的同步减少,但是密度不变,如倒掉烧杯中的部分水,剩下的水密度不变。受上述思维的影响,学生认为瓶内的氧气密度也是不变的,但是事实上此时氧气的质量发生了改变,而体积不变,密度肯定变小了。

  学生反思: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不改变物质特性的情况下改变体积或者质量,密度不会发生改变。而本题中质量变了,体积却没有变,根据密度公式可以得到答案选B。

  4.反思概念间的不同,串联概念

  例:甲、乙两个冰块的温度均为0℃,质量相同。甲冰块位于地面静止,乙冰块置于20高的地方,这两个冰块( )。

  A. 机械能一样大、内能一样大 B. 机械能一样大、乙的内能大

  C. 乙的机械能大、内能一样大 D. 以上答案都不正确知识点:机械能、动能、势能与内能的概念,由于概念太多,而且容易混淆,学生无从下手。

  教师分析:解题只是考查知识的一种方式,解题对于知识的巩固需要通过学生的总结与反思来达成。这里学生要分清楚上述概念的内涵及其联系:动能是物体作机械运动而具有的能,受质量、速度影响,而势能这里是指重力势能,受质量、物体位置影响。内能是物体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势能的总和,受物体温度所影响。根据题意,两个冰块均处于静止状态,它们的动能都是零,两冰块质量相同,乙冰块比甲冰块的位置高,乙冰块的重力势能大。结论是乙冰块的机械能大。两个冰块均为0℃,质量、物态、温度均相同,所以它们的内能也相同。故选C。

  学生反思:机械能包括动能、势能,势能在初中阶段有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两个冰块的质量相同,可以通过它们的速度大小比较动能大小,根据位置不同判断势能的大小,判断物体内能大小的依据是温度与物态等。由于对于对知识理解得不全面,所以发生了乱选的情况。可将知识点列表或者图示分析。

  5.反思概念的种属,定位概念

  例: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生活着许多水生、陆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园内河流交汇,鸟语花香,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景观。该湿地公园属于( )

  A.种群 B.生态系统 C.群落 D.生物圈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组成

  教师分析: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一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等微生物)的总和叫做群落。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生物群落和它们生活环境的综合体叫做生态系统。这三个概念可以这样简化:所有同种生物构成种群,所有不同种生物构成群落,所有的群落和它的环境构成生态系统。湿地公园中的许多水生、陆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就是指群落,河流和湿地强调的是环境,所以该公园是群落和环境的综合体,故答案选B。

  学生反思:將同类概念放在一起,找到它们同属于哪一类,进行归类处理,学习就会变得简单。比如“青蛙是益虫”是很多学生的普遍认识,但事实上,对人类有益的并非都是益虫!这里学生犯的错误是把“有益动物”的等同于“益虫”,想当然地把青蛙归入“虫”一类,通过澄清学生可以认识到青蛙是脊椎动物,是昆虫是无脊椎动物,青蛙与昆虫在动物界中属于不同的门,所以青蛙其实不能归入“虫”之列。

  兰本达教授说:“概念是每节课的指路灯”,而反思则是概念学习的“加油站”。对于概念的反思起着纠正错误前概念的作用,而且指导着学生从学会知识走向会学知识,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策略。在科学纠错练习中,纠错只是对于知识而言,而反思则重在于学习过程中方式方法的不足,而后者才是抓住了科学教学的本质。

  参考文献:

  [1]课前探究过程的设计策略[J]. 胡三塘. 江西教育科研. 2005(06).

  [2]让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具科学性[J]. 李文忠. 教学与管理. 2012(2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