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由问题是西方哲学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通过分析何为自由?逃避自由的根源及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最终得出结论—解决现代人矛盾:自由与孤独的办法是由消极的逃避自由走向积极的追求自由,通过生产性的爱和创造性的劳动着眼于现实世界,积极地肯定他人,保留自己的个性,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获得积极的自由状态,从而减轻因逃避自由造成的无能为力感,最终解决现代人的矛盾—孤独与自由。
关键词:逃避自由 ;追求自由;自由;孤独;爱
一、何为自由?
自古以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自由的追求与美好向往,关于自由的经典名句,数不胜数。鲁迅说:“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章炳麟说:“天下无纯粹之自由,亦无纯粹之不自由。”裴多菲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些名言一直是人们信手拈来、耳熟能详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自由的概念越加让人感到模棱两可。有人说:自由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还有人说:自由既有为所欲为的权利又有为所不欲为的权利。弗洛姆认为:“自由是人存在的特征,而且,其含义会随人把自身作为一个独立和分离的存在物加以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不同而有所变化。”换句话说:弗洛姆认为,自由具有两层含义,可以分为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
首先,积极的自由指自由的发展,是自我的一种实现,意味着充分肯定人的个性和完整性,使人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通过自发性的爱和创造性的劳动使自己与世界联系在一起,借此表现自己的情感,感情和理性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放弃个人尊严的情况下实现自然,他人,自我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其次,消极的自由即摆脱束缚,是指解脱这一意义上的自由,是外在的表面的自由,是摆脱本能决定其行为这种状况的自由。消极的自由即对事物的怀疑,是过一种没有目标和消极的生活。
但是真正的自由是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和谐统一, 前者的意义在于在保护自己个性化和完整性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后者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摆脱体制化、原始的束缚,但由此产生的无能为力、不安全感、犹豫而倾向于逃避自由。
二、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产生
婴儿最初在母体的子宫内成长,与母体紧密联系的是“脐带”,可以说母体的子宫之于婴儿是天热的保护伞,但是也可以说,婴儿此时是不自由的,婴儿出生后,成为了独立存在的个人。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仍然是不自由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生理机能上,仍然与母亲密切相关。但正是这种与人联系的“原始纽带”使他获得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对原始纽带的依赖也就意味着缺乏独立性,也意味着人是不自由的。
婴儿的成长过程,也可以说是摆脱原始束缚并成长为独立个人的过程,同时也是走向个体化的过程。个体化的过程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随着儿童身体、精神、心智的成长,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强烈的希望自己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人,逐渐形成一个由理性和自我意识引导的生命体。也可以说,个体化的过程是自我力量的增长的过程,是人摆脱外在权威 、日益独立,也越来越能摆脱束缚、控制自然,向一个自由、独立、有创造力的个人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随着个人的日益独立,孤独感、无能为力、焦虑感也会与日俱增。婴儿的原始纽带给人带来与生俱来的安全感与归属感,当人们与原始纽带产生分离的时候,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前所未有的孤独。正是这样的生存困境,人为了避免孤独,寻找归属感,就可能产生逃避自由的心理状态,从而使人产生对天然安全感的怀念和对自由的惧怕。此时,人们就会想法设法的寻找逃避自由的方法,借以克服孤独和无能为力感。
三、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的表现形式
逃避自由,就是要逃避切断原始纽带之后的个体化进程所带来的惶恐不安、孤立无援的心理状态,向后倒退、放弃自由,通过消除个体化进程中个人与世界已形成的鸿沟来克服这种无能为力感。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总结了逃避自由的三种变现形式。
(一)极权主义
弗洛姆认为;施虐狂和受虐狂是相互共生的,都是内心的自我软弱与无能为力的表现,都是个人为了克服逃避自由过程中产生的孤独感而依附于某种权威或外在力量,从而寻求自身的安全感。
人客观上是大自然、是社会的一部分,受虐狂的主要特征就是通过这种途径完全消灭个人自我,消除逃避自由所带来的自身负担,通过这种途径使自己完全融入到一个更强更大的社会组织,并且在这个“安全”的社会中寻求到全所未有的安全感。
施虐狂与受虐狂恰好相反,他们及其渴望让别人依附于自己,想用自己绝对的权威与无限的力量去控制、限制别人,通过完全主宰别人使别人痛苦获得快感,寻找到安全感。
(二)破坏欲
破坏欲的实质是消灭对象即摧毁一切威胁到自身存在的外部力量,从而获得安全感。破坏欲本质上也来源于内心的无能为力与孤立感,当人的生命遭到挫折与威胁时,一种强烈的愤怒不满的情绪积压在心中,致使人只有去破坏甚至消灭这种威胁,来寻求自身的安全感。
(三)机械趋同
这是大多数人解除孤独的方法,简言之,就是个人不再是他自己,而是按照文化模式提供的人格把自己完全塑造成那類人,于是人都成为了机器人,与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一样使自己不在孤单,从而消除我与世界的矛盾。
在弗洛姆看来,现代人的心理机制的已经十分严重了,人失去了自己的个性与创造性,通过逃避自由的方式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己又陷入了更加孤独的深渊。为了使人完全消失自身的主体性与主观创造性,因此,弗洛姆积极寻找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四、实现积极自由的方式
是否追求自由就意味陷入深深的无能为力与孤独感?是否只要人们逃避自由就能获得内心的满足于归属感?在追求自由与逃避自由真的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吗?独立与自由的代价就是孤独与恐惧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弗洛姆说:寻求一种积极的自由状态,并通过这种状态使孤立与自由同时存在但并没有感到孤独与恐惧,使人与他人,人与世界,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在一起。弗洛姆认为,这种实现积极自由的方式可以通过自发性的爱与创造性的劳动来实现。
自发性的爱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与创造性的前提下,与他人、与世界合二为一,和谐的生存下去。爱是人的一种自发的力量,一种把人与世界联系起来的力量,最终使对方获得幸福、个性与自由。弗洛姆强调用爱心去对待他人,通过这种发自内心的爱、积极的爱、真正的爱、健康的爱,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与主动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另一种追求积极自由的方式是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来实现的,与爱一样,创造性的劳动即肯定了自我的个性、实现了自身力量的增长,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与他人、自然的和谐共生,变得既有力量又有安全感,即克服了孤独无力也实现了积极的自由。通过创造性地劳动,人们真正的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并且在身体上和心灵上都寻找到了生命的寄托,从而使人真正的走向幸福。
逃避自由与追求自由是现代人的生命从开始到结束都存在的矛盾,在自由与孤独之间,人们是可以通过自发性的劳动和创造性的爱来实现的。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可能会面对重重阻碍与困难,但只要我们不断的努力,不断的突破自己,超越自己,最终都会到达自己的理想世界。
参考文献:
[1][美]埃里希·弗洛姆著.刘林海译,逃避自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2]杜丽燕,尚新建.弗洛姆论逃避自由:心理学视角[J].求是学刊,2012.
[3]刘宁.弗洛姆逃避自由的思想及其反思[J].社科纵横,2011.
[4]张小川.自由与孤独:现代人的困境及其出路—读弗洛姆《逃避自由》[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
[5][美]埃里希·弗洛姆著.李健鸣译.爱的艺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