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对中介语中僵化现象的认识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中旬 热度: 15922
孙瑞琪

  摘要:自Selinker提出“Interlanguage”后,众多学者不断补充完善,不断对Interlanguage进行阐释,本人认为,虽然《Interlanguage》中对僵化现象的阐释不多,却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介语;僵化

  Interlanguage是由Selinker在1972年提出的,关于Selinker中介语的定义,我们通常描述为:“中介语是介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动态语言系统,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言语输出,是高度结构化的,是独立的语言系统。”中介语的提出在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此之前,学者对于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学习者的偏误(error)方面,对学习者偏误的研究只关注了第二语言学习者出现的错误,却忽视了已经习得掌握的部分。中介语的提出,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看成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它既包括了学习者习得的部分,也包括学习者的偏误。

  在INTERLANGUGE这篇文章中分Introduction、Interlanguage and latent structures、Fossilization、Five Central Processes、Problems with this perspective、Summary六个部分,个人认为最具有指导意义的部分是“fossilization”。

  Selinker在中介语与潜在的心理结构(Interlanguage and latent structure)中做出了许多假设(assumption),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子:”We assume that...””I will assume...””I shall further assume...”Selinker假设,人脑中存在一种“潜在的心理结构”(latent psychological structure),人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可以使这种“潜在的心理结构”活跃起来。还有一种由Lenneberg提出的“潜在语言结构”(latent language structure),Selinker在这篇论文中,假设人的头脑中存在一种由Lenneberg所描述的“潜在语言结构”,但是又区别于Lenneberg所描述的“潜在语言结构”,Selinker认为:“there is no genetiic time table”个人认为Selinker不承认语言习得关键期,认为每个人头脑中都存在“潜在语言结构”,成人和孩子一样可以习得第二语言,只是很少的成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能够激活“潜在语言结构”获得第二语言,大概只有5%的人可以达到这个水平。

  Selinker在INTERLANGUGE一文中,对“僵化” (fossilization)的描述并不多,但是,Selinker却认为“僵化”这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包括Selinker在后文中论述的五个中心过程(five central process)都为僵化现象提供理论依据。Selinker认为:僵化这一机制应该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之上,而且僵化在第二语言学习中非常常见,发生语言僵化现象的可以是一个语言项目、一条语言规则、一个次系统,无论学习者的语言多么接近目的语,无论是多大年龄的学习者;无论是在什么环境下进行二语习得,僵化现象都是不可避免的。僵化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产生“回退”(backsliding)现象,众所周知的僵化现象就是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出现的偏误。在此之前没有任何充分的理论能够解释为什么本应该被消除的偏误会再次出现在中介语的产出中。正是因为如此,Selinker才提出了“僵化”这一概念。同时Selinker强调,“僵化”不仅仅存在于语音系统,它还存在于词汇、语法、语用等系统中。

  Selinker认为产生僵化的原因是大部分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激活的是“潜在心理结构”,而不是“潜在语言结构,同时,Selinker用” 用“五个中心过程”来解释产生僵化的“潜在心理结构”着五个中心过程是“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由训练造成的迁移”(transfer-of-training)、“第二语言学习策略”(strategies of second-language learning)、“第二语言交际策略”(strategies of second-language communication)、“目的语的过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of TL linguistic material)。

  在1972年Selinker在INTERLANGUGE一文中提出“僵化”的概念后,许多学者都对此作了补充和研究,包括Selinker本人。同时,学者们同样致力于寻找产生僵化现象的原因,以便寻找推迟僵化现象,甚至使学习者不出现僵化现象的办法。如上文中提到的Selinker的五个中心过程,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的解释,被称为“心理学论”。除此之外,Lenneberg和Lamendella的“生物论解释”,Vigil和Oller的“交互作用说”,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等等都与僵化现象不可分割。这些理论中,有强调学习者个体作用的,也有强调外界环境因素的,有强调年龄在语言学习中作用的,也有强调情感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的。

  刘剑辉在《国内外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综述与分析》一文中,对1997年到2006年之间有关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文章进行统计和分析。他在文中总结说:“2001年,Selinker和Lamendella将石化现象定义为:学习者的中介语学习在還未达到目的语的模式的时候,就永久停止了,而且这一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次和语境中。这一定义较早期定义的一个重要发展在于,石化不再被认为是中介语的次系统的停止发展,而是一个属于中介语整体系统的现象,最终会发展成为语言能力的石化,也不只是简单的中介语形式的持续地、反复地出现,而是强调将学习的停止看作是一个认知的过程。”①我们现在所学习到的有关中介语僵化的理论已经是许多学者完善之后呈现出来的结果。

  僵化现象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如此重要,许多学者也在这一领域做出了许多成就,整体来看,关于僵化现象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

  Han(2003)将关于僵化的实证研究方法归为了以下五类,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的研究所采用的是其中一种典型的方法,或者是几种方法的结合。

  第一种方法就是长期的纵向研究。研究者确立第二语言学习者研究对象,然后进行长期的观察,观察学习者的中介语习得规律,观察其是否出现了语言僵化的现象。但是这种方法费时费力,难以大规模推广,而且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确立了研究对象之后,研究对象中途放弃第二语言学习,这样研究者的研究便无法继续进行。

  第二种研究方法是针对典型错误的研究。这种研究方法适用于有相同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研究者认为,如果相同母语背景的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在同一语言项目上出现错误,那么这个语言项目就是最容易出现僵化现象的。而且如果这些错误还同时出现在高级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那么就意味着这些语言项目已经发生僵化了。

  第三种方法是针对高级学习者的研究。这种方法是把高级水平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者认为,处于高级阶段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他们的语言水平已经很接近目的语了,只有很少的语言项目没有学习过,因此,他们在语言中出现的错误更容易成为僵化的对象。但是这种方法把僵化现象作为一种结果来研究,只能反映中介语发展的最终状态,而不能反映中介语发展的过程,而且难以解释其发生的过程和原因。②

  第四种方法是采用纠正性反馈的方法。研究者在研究时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要证明学习者的中介语停滞不前,而是要证明学习者本来是有能力学会这个语言项目的,但是却产生了停滞不前的现象。研究者通常会采用大量的教学干预手段,但仍然无法改变现状的,就可以说该学习者的中介语已经发生了僵化。

  第五种方法,居住时间的长短。研究者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目的语环境中居住的时间与学习者接受到的目的语输入是成正比的。如果一个学习者已经在目的语环境中生活了五年以上,他就应该已经习得目的语,达到其中介语发展的最终阶段。但是,居住时间长短与学习者接受到的目的语输入并不完全成正比。

  通过对INTERLANGUAGE的简单阅读和一些论文的查找,我发现,我们对中介语的学习只是冰山一角,还有许多关于中介语的理论知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僵化这一概念最先提出来的时候只是中介语发展的一个结果,随着语言学家的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现在,僵化被认为是中介语发展的一个过程。

  其次,语言学领域的许多理论和假说,先后承袭,不断完善和发展,有一些看似相互独立的研究和理论实际上是有联系的。

  最后,对于中介语中的僵化现象,无论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最终的目的都是如何能够推迟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僵化,以便顺利习得目的语。结合自身的语言学习情况,我个人认为以下几点很重要:

  一、学习者的内部因素

  (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动机决定态度”,如果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即便教师教学方法再出彩,学生也听不进去。教师会预测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僵化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可是学生动机不明,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白费。

  (二)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的恐惧感,进入目的语文化后的焦虑感。紧张就会犯错,犯错后会更紧张,如此反复,使学习者不知所措。

  二、语言学习的外部因素

  对于语言学习的外部因素,我更赞同Selinker的“五个中心过程”,语言迁移、由训练造成的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过度泛化、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第二语言交际策略。

  注释:

  ①刘剑辉.国内外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综述与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07,9(5):518-521.

  ②胡荣.中介语僵化现象研究纵览[J].外语教学, 2005,26(3):44-49.

  参考文献:

  [1]张雪梅.语言石化现象的认知研究[J].外国语,2000,18-23.

  [2]李炯英.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30年綜观[J].国外外语教学,2003,19-24.

  [3]赵萱.中介语石化现象与中介语心理认知机制浅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8-20.

  [4]杨连瑞,尹洪山,赵昌芝,蒋 慧.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的进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36-4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