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民族地区英语教学及研究现状,本文旨在论证基于三语认知对比的民族地区英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可行性,进一步初步探索适合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模式,并指出此举之意义。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英语教学;认知语言学
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越来越重视,民族地区教育问题也越发突显。英语教育问题不仅是个普遍性问题,也是民族地区的特殊问题。民族地区由于地区偏远,学习者受到母语、汉语的多重影响,英语学习和教学问题一直未得到实质性进展。
上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兴起,给语言研究和教学带来了崭新的视角。从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出发所开展的教学研究也蓬勃起来,但鉴于少数民族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少数民族英语教育的认知范式研究一直置之高台,鲜有人问津。因此,从民族学习者自身特殊性出发,探索三语认知对比模式下的英语教育模式不乏是一次崭新的尝试。
一、理论可行性
(一)对比认知语言学范式
基于三语认知对比的英语教学模式可遵循对比认知语言学范式,从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汉语界关于母语的研究成果,对比英、汉与少数民族语言的共性和差异性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揭示其背后的认知机制和认知理据。三语对比需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对比遵循科学性原则,尊重不同文化、语言事实,从现实的语言中提取语料,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它们进行对比研究,并进行详实的解释与说明。第二,遵循理论性原则,注重三种语言不同文化和语言事实的对比,得出指导少数民族外语习得及教学的理论和方法。遵循方法同一原则,坚持对同一语言现象采用同一对比方法。第三,遵循语体同一原则,从属于同一语体的语言现象中提取语料,进行对比研究,力求获得高可信度。不刻意追求形式化,也不以形式解释形式,而是从实际语料出发,主要从共时角度,以认知和概念为出发点,对比三种语言范畴和语言结构的概念和认知基础之同异,激发学习者对对比分析的兴趣,拓展和丰富学习者对现实世界的感知、描述和重组,有利于学习者摆脱固话的母语概念体系,建立起识解和运用目标语的新结构。
(二)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研究范式
基于三语对比的外语教育模式的最终服务对象为少数民族外语学习者及教育者。少数民族外语教育隶属于三语教育范畴。三语教育是21世纪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中少数民族母语、汉语、英语语言教育的概括。如何让学习者摆脱母语、汉语的干扰有效地开展外语教学,建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外语水平,成为基于三语对比的外语教学的宗旨和目标。云南省作为面向西南的桥头堡,要不断提升该地区对外开放的水平,少数民族群体的英语教育问题尤其重要。
二、民族地区外语教育研究现状
首先,在对比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面,国外以认知为基础的语言对比研究已具雏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以认知为基础的英汉对比研究在国外还是一片空白(Krzeszowski,1990)。在我国,以认知为基础的英汉对比研究才刚刚起步,其研究成果只是散见于部分著述和论文中,如赵世开先生的《汉英对比语法论集》,沈家煊先生的“英汉对比语法三题”,胡壮麟先生的“英汉对比研究的动向”等。从认知角度对英汉语言进行系统的综合对比研究在国内外还是凤毛麟角。据调查,国内还没有一本从认知的角度对英汉语言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对比研究的专著,也没有形成公认的理论框架与体系。这方面的工作仍做得不够,任重而道远。(文旭,2009)更不用提英语、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三语对比研究,这将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其次,在将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到二语教学方面,国内外学者从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认知文体学与二语教学的关系等方面已做较为深入的探讨。例如,Boers, F.& Demecheleer, M.(1998) 运用认知语义学理论探讨了英语介词的教学。Achard, M.& Niemeier, S.(2004) 研究了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二语习得及外语教学。Berendi, M., Csabi, S.& Kovecses, Z.(2008) 运用概念隐转喻来分析词汇教学。Condon, N.(2008) 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探讨英语动词短语的习得。文秋芳(2013)从理论及实践方面探讨了认知语言学指导下的二语教学。此类学者不一而足。其中,从对比认知语言學方面研究第二语言习得及第三语言习得的学者寥寥无几。目前尚未发现有学者研究认知语言学与少数民族外语教学。
再者,在少数民族外语教学研究方面,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已取得丰富的成果,诸多学者都从各个角度探讨其理论背景,探讨三语习得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并针对实际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提出建议,研究涉及教学管理、学习障碍、学习态度、动机和策略等方面,如 Cenoz (2001)、姜秋霞(2006)、De,Angelis (2007)、 刘全国(2007)、 原一川(2009)等。亦有学者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角度出发探讨少数民族语言教学改革,如曾水兵(2001)、郭天翔(2003)等。少数民族外语教育主要发挥着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知识,适应对外开放与国际交往的工具作用,然而,目前的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研究仍然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受诸多地理环境因素影响,多数是不分民族对三语教育进行整体研究,如李强(2008)等。针对单一民族的外语教育研究多局限于西藏、内蒙、延边等单民族聚集地区,如吴布仁(1996)、车雪莲(2006)、杜洪波(2008)等。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大纲设置、教材编写还是实际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按汉语言文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来进行,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有代表性的适合少数民族外语教学的理论及教材。少数民族外语教学实践具有探索性,长期性和艰苦性的特点,特别是云南省少数民族多而杂的特殊情况更是局限了其少数民族外语教学理论及实践的发展。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西北部的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横断山脉纵谷地带,西与缅甸毗邻,北接西藏,境内主要聚居着僳僳族、怒族、独龙族,条件艰苦,地势偏僻,鲜有学者聚焦该区域语言研究,探讨其外语教育更是少见。
基于上述相关领域前贤取得的成果综述,相关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挖掘:如何让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提高外语水平?如何有效开展外语教学?如何切实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如何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少数民族跨文化人才?这些问题亟需解决。这需要拓展新視野,采用新方法,借助多学科成果,对影响英语习得的英、汉及少数民族母语在概念、范畴层面进行认知对比研究,深入细致地对揭示三种语言在深层次的同异,并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统一解释,制定出适合少数民族外语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及教学理论和实践应用,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外语教学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基于三语对比的外语教育模式
构式是语言习得的基本单位。通过对英语、汉语和少数民族母语5大基本句法构式在概念结构层面进行对比研究,深入细致地揭示三种语言在句法语义层面的共性及差异性,并细化为具体语式层面的对比,从基本句法构式出发,摆脱传统以汉语为背景的英语教育模式,为建立全新一套符合少数民族认知特点的英语学习及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教材作先驱性尝试,可视为是一种先驱性的探索。传统对比语言学指导下的外语教学基本是通过对比两种语言不同层面结构上的不同,预测外语学习的困难所在,而全新的对比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二语教学,引入对比认知语言学新范式,通过两种语言不同的认知结构和概念体系的对比分析,重组学习者大脑中的语言概念体系,建立起识解和运用目标语的新结构。少数民族的英语学习及教学,特别是基本句式构式的习得与教学,与母语、汉语及英语的认知结构与概念体系息息相关,需要用崭新的理论框架来关照。同时,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与现实世界互动体验认知的结果,语言的习得就是学习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形成新的概念结构。因此,通过英-汉-母语概念/范畴层面的对比分析,形成对比概念、具体的形义配对项(构式)极其理据的英语教学模式,佐以反复使用的习得及教学方式,使学习者逐步获得目标语新结构。
四、三语认知对比的外语教学模式的价值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英汉对比分析,将给传统对比分析注入新鲜的活力。目前,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构式理论)研究很少应用到少数民族外语习得及教学中,此举可拓宽认知语言学的应用范围,也可检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同时,探讨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学的科学的新方法,可扭转沿袭已久的以汉语英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对于推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外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三语基本句型的认知对比研究,分析少数民族母语基本句型的概念结构及其不同层面的语式表达,对语言的发展及对民族思维的认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认知语言学语言习得观的少数民族外语习得及教学研究,进而探究切实符合少数民族思维及认知习惯的外语习得及教学方法,探索出少数民族英语教育的一套全新的理论及应用体系,对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材的推动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基于三语认知对比的外语教育模式的探索理论复杂,实践艰苦,仅从理论上阐述构建模式的可行性还远远不够,仍需得到现实语料、教学实践的检验。此文止步于理论,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用,有更多后来者为边疆民族地区的英语教育发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健,王慧.国内外民族地区三语教育之比较[J].贵州民族研究,2012(5).
[2]刘璐璐,张海燕.国内三语教育研究相关文献综述[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3]邵自洪.英汉微观对比研究30年(1977-2007)综述[J].外国语文,2010(5).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文旭.以认知为基础的英汉对比研究[J].中国外语,2009(3).
[6]伊敏.论少数民族地区普及外语教育的必要性[J].民族教育研究,1997(4).
[7]杨自俭.英汉对比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序[J].外语教学,2008(6).
[8]殷凤娟.基于认知视角的汉英姓名称谓语的对比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2010,6.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