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春风迎面扑来,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促使师生从真正意义上进行了角色转换,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替代老师组织教学得有板有眼,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老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更是一位忠实的听者。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多了鲜活,常常因为思维的碰撞,激发了智慧的火花,真知灼见,语惊四座,令课堂教学妙笔生花,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事,震撼了多少人的心,这不正是自主课堂所期望的效果吗?
然而当我们从另外的角度去审视时,不难发现,热闹、自主背后透露出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课堂上,是谁表现得如此出色?是谁把课堂气氛烘托得如此精彩?无疑是极少数优等生。那么,还有大部分低水平的学生呢?他们积极参与思考了吗?他们掌握新知识了吗?他们消化吸收了吗?我们的老师,是否是在一方面努力营造气氛,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热热闹闹”地演绎精彩;另一方面,却在课后不得不为那些囫囵吞枣、没来得及消化吸收的学困生费力地开小灶呢?到头来,惊奇地发现,优等生越来越少,后进生越来越多,百思不得其解。这样的审视不得不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警戒:新型数学课堂中的弱势群体——学困生群体不容忽视,不能熟视无睹,而应倾情关注。
一、放低姿态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天资聪慧、习惯优良,而是千差万别、参差不齐的。首先,老师要放低姿态,转变观念,改变自己对学生的心理预设,从心里降低自己对学生的期待标准。而后,我们才能以一种平等的、开放的、包容的心态,欣然接受任何一种情况的孩子,接受每个孩子身上的各种不良情形,也才能以一种宽容的心境,坦然面对孩子在试错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带给我们的各种麻烦。
其次,老师要想帮助学生转变,就得事先谋划策略以及与孩子做朋友的欲望。不仅要有超强的判断力,还得有敏锐的洞察力,要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是因为智商弱势还是因为心理障碍?是因为行为习惯还是因为基础薄弱?等等,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方法,对症下药,方才有效。比如,如果仅仅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影响而造成的后进,老师务必放下身段,用耐心去溶解,用爱心去感化,用恒心去坚持,一心一意,全心全意,方能走进孩子的内心,才能打开心结,达到转变的效果。因为这一类孩子智力发展正常,如果方法得当,转变得最快,效果也最好。再比如,如果孩子是因为行为习惯差,上课不专注等等,这一部分孩子的转变稍有一定难度,因为这也许是一个习惯养成问题,非一朝一夕,需慢慢训练培养、需要长久的耐心和恒心才能养成,贵在坚持。总的说来,需要合适的教育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阳光的心态,微笑、激励、包容,去打造良好师生关系,实现最佳教育效果的途径和方法。这些方法没有强迫、没有勉强,春风化雨般地将老师善良的意愿转化为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和方向。
二、放低要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待老师成功走进孩子,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的心结,与他们成为朋友,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就可对症下药了。
一般而论,学困生的学习习惯都不很好。首先,训练他们“听、说、读、写”的习惯。学会倾听,听得专注,既要会听老师讲课,还要会听同伴的提问与回答;学会说话,说得明白,要清楚地描述一件事物,有条理有依据;学会读题,读得透彻,读出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学会写字,写得工整规范,无论是做作业还是打草稿,都不能潦草。当然,老师一定要时时刻刻做好表率,潜移默化。
其次,降低起点,培养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除了在教学设计时,灵活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更为重要的要做好以下四步:起点低、步子小、台阶密、反馈快。所谓起点低,就是对那部分学困生要求不能太高,不要与其他学生一个要求,尊重他们智力、能力上的差异;步子小,就是帮学困生制定计划时,目标设计得要让他们蹦一蹦能够得着,不能太高,让他们有信心实现,并在一步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台阶密,就是指对学困生要过多关注,制定计划时,两个阶段性小目标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能太长,太长了学生的意志力不够,缺少了中间的强化,容易使学生产生懈怠心理,半途而废;反馈快,就是老师发现学生的进步要及时表扬,及时强化,超过了时限,表扬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就会大打折扣。比如,每一个知识点或每一个知识小节学习过后,都要设计适当的、有梯度的回头看训练,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力争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放低重心 促使学生的均衡发展
新课程理念强调: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同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习方式,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课堂教学开展自主学习,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关注优等生,更要特别关注学困生,适时把教学重心放低。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
首先,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有意识地把好、中、差三种学生安排在一起,每个小组的学困生可根据优生人数而定。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要对小组里成绩优秀的提出明确的要求和任务:要主动帮助学困生,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耐心地督促、帮助他们主动积极思考问题。同时规定,每次小组讨论、交流时,学困生必须发言。防止小组讨论时优生发言,差生无言的局面。通过这种互帮互助的合作形式,增强合作意识,启发感染学困生,引导他们主动地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能在活动中时刻感到有帮助、有温暖,因而积极主动参与,从而使优等生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
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时,老师要积极深入到各个小组,特别关注学困生的思考、发言,引导、帮助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倾听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想法,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勇于展现自己的想法。如果因为恐惧,胆怯汇报时,老师要时时给予鼓励和信任,从而会大大增强自信心。
总之,转变学困生工作是一个持久而艰巨的任务,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姿态,以朋友身份,抱阳光心态,雨润万物般,促成孩子们喜欢老师,爱上数学,会学数学,学好数学,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诚然,转变学困生的方法多种多样,需要集大家的智慧,博采众长。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学困生都能找到恰到好处的方法去转变,一切都交给时间吧,相信总会找到好办法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