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其转换路径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博览群书·教育 热度: 15310
李红成

  摘 要:本文在了解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和心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内、外部原因,并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和管理学中的X、Y理论进一步提出了转化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困生;原因;路径

  作为高考必考科目之一数学,从小学到初中到大学,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在数学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令人奇怪的是,许多在小学和初中的数学佼佼者,进入高中后,却成为学困生。据统计,全国的高中生中有将近30%的学困生。有效地解决数学学困生问题,是现代数学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而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的、迫切的问题。

  一、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和心理现状

  数学学困生往往缺乏自信,选择封锁自己,不敢也不想向老师和同学袒露自己的痛苦和不解,由此产生自卑和厌学的不健康心理状态;有的却将学习不好的原因归结于不可控制的外部因素,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着实令广大教育者和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担忧。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了解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具体原因。

  二、原因分析

  1.外部原因

  (1)教学方式不当。在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模式下,由于长期受“师道尊严”观念的支配,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深受凯洛夫教学理论的影响,我国在教学中奠定了教师的主角地位,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缺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老师采取单一机械地方式进行灌输,学生被动进行接受,机械进行题海战术的训练。在这种模式下,老师很容易忽视优等生和学困生的差异,无论是教学方式,速度还是内容等都偏向于那些数学优等生,忽视了学困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以及心理感受。这对学困生而言,无疑于雪上加霜,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加剧了两极分化。

  (2)教师个人因素。学生在高中阶段,心理状态以及价值观念等处于一个转型期,具有不成熟,不稳定性,容易跟随各种外界刺激物而做出相应的改变。处于00后高中生更自我化,他們往往根据自己喜欢哪位老师而选择喜欢哪门课程。而他们对这门课程的态度以及是否有可持续性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老师的授课方式是否新颖、诙谐有趣,是否有学识、人格魅力如何,以及对学生是否真正关心等。

  2.内部原因

  (1)缺乏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方法。数学是门需要缜密思维的思考性学科,很抽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很难理解,在学困生看来,书本好像都懂了,但是在做练习时却无从下手,找不到解题思路,思维出现混乱,有的甚至读不懂题意,这样就陷入了学习的被动局面。究其原因,除了学科固有的特性外,更重要的是学困生本身不具备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和方法。学习知识满足于表面化,机械地背诵和套用公式、定理,对知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结果的追求也远远大于过程的探索,这不仅增加了学习负担,更严重影响了数学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

  (2)缺乏持之以恒的意志力。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数学的学习和提高是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思维和推理能力等各方面的有机训练。坚强的意志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对学生非智力因素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由于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艰苦性估计不足,故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一遇到难题就产生放弃的念头,不愿意付出艰苦的努力。对于作业和考试中的难题错题也懒得去咨询、去更正。

  三、转换的具体途径

  1.树立科学多元的智能观,培养智能强项,带动智能弱项。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至少都有九种不同结构的智能,这些智能的呈现方式是结构性的,所以每个人都有智能强项和智能弱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以数学逻辑智能的外在表现形式——数学语言来为媒介来与学生沟通,而有些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较弱,于是教师所表达的数学符号形式就与其认知结构存在着差异,使之无法与所学的数学知识链接,从而导致他们的学习困难。因此,如果把传统定义下的数学学困生放在多元智能理论的视阈下,他们将都不再是差生,每个人都有智能强项。因此老师应该用多元智能理论重新来审视所谓的数学学困生,充分挖掘其以前被忽视的智能,评价出其智能强项和弱项,并借助优势智能,带动智能弱项,让其发挥更大的效用,帮助在其它方面也表现的更加聪明,即扬长教育。其次,要改变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智能结构、兴趣爱好、学习方法,选择与之适应的教学内容,教育方式。

  2.改进教学方式,改善教学内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不仅要倾听和理解他人,还要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与交流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澄清和梳理自己的思维,进而发展他们独立获取数学知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于学困生,要求老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花些心思,通过合理巧妙地设计,在重点和难点处为学生的思维留点棱角,布下思维的空缺,以突出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利用学生在知识交叉路口的迫切心理激发其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彻底的触动其思维向深处和广处发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别,从而激发对新知识的渴望。其次,在教学难度上,应该考虑到学困生和优等生之间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速度和内容。对于学困生要特别重视其衔接教育,夯实其初中阶段的数学基础。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的培养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要尊重与喜欢学困生,排除厌恶学困生和认为其是累赘的错误想法。根据管理学中的X、Y理论,X理论强调控制和监督,认为人本性是懒惰的,不喜欢学习的;而Y理论则强调参与管理和精神激励,认为大多数人为了实现自我需要,自我实现的需求,实现已经承诺的目标,将会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而且大多数人也具备解决问题的智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只是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具体到日常教学管理,应该时刻关注学困生的学习和心理动态,和学困生一起根据其特殊情况制定远期、近期的奋斗目标,鼓励他们提问或者到黑板上板书思考过程,并适时地给与其肯定和表扬,树立其自信,让其看到成功的希望,以提高个人数学的自我效能感;其次要注意引导的方式。老师应该有意地培养其积极主动的数学思考习惯,建立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注意理解和变式学习。即便是学生不能立刻有正确的解题思路,老师应该给与适时引导和启发,鼓励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直到找到成功的乐趣。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害怕、缺乏自信而选择轻易放弃。

  综上所述,笔者将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和具体转化路径纳入多元智能理论和管理学中的X、Y理论的视阈中,是为了给广大数学教师们提供一种转化高中数学学困生的理论依据和科学路径,使数学教师们对此问题有个新的视角,也使我们广大的数学学困生在学校的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中真正的受益,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