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语文课程情感教学初探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中旬 热度: 15338
王虹力

  摘要:语文教育是一门有着历史渊源的课程。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自文字产生、学校兴起以来,就有了语文教育。当今语文课教育教学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其中,如何带动学生进行情感的学习成为当今语文教育的重点,本文就语文教育课程情感教学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语文课程;情感教学;课堂教学

  从语文课程设立以来,关于如何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已成为众多一线教师深刻讨论的问题,相关的研究文献已从专业的课程教学上做了分析探究,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真正达到情感教学目标的还是少数,这个问题至今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关键在于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本文在教师教学的相关研究基础上,以教师的学情分析为切入点,从语文课程教学设计、语文课堂信息传播等方面入手,揭示了语文教育课程教学中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

  一、语文课程情感教学的基本依据

  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語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二是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课程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课堂情感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多种功能,激发学生昂扬向上的情感,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

  二、语文课程情感教学策略

  (一)教师要优化对教材情感的表达

  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载体,是教学活动的三要素之一,是教师传递、转化信息的主要来源,教师对教材情感的处理直接影响学生对教材情感的接受和理解,因此合理处理教材情感成为情感传递引导的关键。怎样才能合理处理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呢?教材是图文并茂的信息大集合体,所有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编选的,体现了一定的教育目标性,新大纲目标下的语文教材这个特点非常突出,即把所有情感抒发相似的散文、诗歌等聚集在一起,以板块的形式形成综合教学资源,便于教师安排,在散文教学板块中,教材又对不同的散文进行了分划,使得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因此,按照教材结构的安排,教师首先应整体把握教学版块的综合目标导向,确定板块的情感抒发倾向,把握总体思路,发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使之与课堂教学相互联系,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

  其次,语文教学字句之间都流淌着情感,不同的段落所呈现的情感也不一样,教师要充分抓住体现全文情感的主要段落,进行重点打磨,运用各种资料穿插于课堂教学中,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散文《荷塘月色》的教学中,全文的重点在第4、5、6自然段,这部分语言描写的精彩部分,也是整篇文章的教学中心,教师必须充分理解该部分的情感脉络,把握语言描写的特点,针对各个重难点进行教学设计。

  再次,语文教学是一个由文字到情感深入的过程,教师必须联系实际生活,融入生活体验,才能达到情感的共鸣。卢家楣的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际运用中提出,教师只有深刻的体验生活,才会产生真实的感受,付之以抑扬顿挫、缓急有致的语言讲解,才能真正富有感染力。[1]因此,散文的教学从另一个角度讲,又是一种真实化的生活体验教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对教学产生影响,要把生活中与之相关的情感体验调动起来,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增加课堂的感染力;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移情入境,由教材情感过渡到实际生活情感中来,实现情感的迁移,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情感的迁移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运用言语传递情感

  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教学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师生是在两个层次上进行信息交流的。第一个层次是信息主语义表达交流中的表层内容;在第二个层次上,交流的,表达了交流中的潜层内容。教师运用得最多的是言语表情,信息是通过表情但作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无不具有特定的表情、动作、神态及语调,构成了表达内心世界的信号系统,具有信息传递的效能,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连言语表情也望尘莫及。因此,要善于运用体态语言传递情感。

  (三)师生互动,平等交流

  师生互动是高效课堂的一大特点,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降低教师的主导地位,提升学生的自主地位,实现师生的平等交流与互动,散文课堂教学不仅要实现师生的平等交流与互动,而且要保持开拓思维的多元化;长久以来,师生互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大障碍,尤其是抒情散文的课堂上,多数教师忽略了学生个体思维特点,一开始就进入正轨讲解,结果只分析了文章结构及有关知识,却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造成教学目标不达标。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授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只分析了文章的结构和中心思想,在课后语文教学调查问卷中,他的学生这样写道:“我喜欢自己读朱自清,但是不喜欢老师讲朱自清,因为我读到的《背影》,是我自己父亲的背影,而老师讲的《背影》,我得到的只是一些关键词、关键句、中心思想而已。”这位教师明显犯了教学的一大错误:忽视学生的情感激发,将课堂与情感完全割裂开来,以至于收到学生那样的回答。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实现师生互动呢?首先应重视课堂信息的传播,信息的有效传播是课堂教学的载体,而获得知识情感培养最有意义方法便是课堂信息的传播,有意义的课堂信息传播能加深学生对散文情感的理解,形成学生心灵与教材情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信息的提炼、简化信息,找到教材情感信息与学生情感共鸣的链接点,形成教材、学生、教师情感三维一体的综合体,促成信息传播的连贯,进而提高学生的情感培养。同时,有意义的课堂信息传播还能有促使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有效推动学生进行第二次有意义的学习。

  充分调动旧有知识,以旧知识反哺新知识,激发学生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2]在散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凭借自身的旧有知识,对文章所涉及的新知识进行综合转化,融入新情感,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使用自身旧知识进行信息的接收,产生以旧哺新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情感。

  转换教师角色,充分体现师生地位的平等,实现课堂情感互动,。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矛盾的主导,教师的角色就是要不断把矛盾的主导地位转化到学生方面,积极改变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3]不断将问题交由学生自己自主讨论、合作、研究,发挥拓展思维,调动学生课堂思考的积极性,师生之间进行心灵上的对话,这样不但使教师摆脱了主导课堂的呆板局面,学生也有了自由發挥、发展的空间,呈现出多种思维方式,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激发自己的情感,提升学习效率,达到情感培养的目的。

  (四)索情于字,发掘语文的情感起源点

  语文课堂教学情感的抒发是作者在一定的情绪激励下出来的,其中包含作者的写作情感和经人们阅读后的二次抒发情感,具体来讲,就是作者意和读者意,长久以来,多数教师教学不能有效的使作者意和读者意相结合,导致学生对文章的情感理解不到位,降低了学习效率,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作者意和读者意的统一,这是培养学生情感的关键。常言到: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错,坚持有个性的解读能保持独特的风格,但是在散文情感的教学中,个性只能代表自己,而不能完全代表作者,作者的情感意图是透过文章字句体现出来的,而不是经由学生理解后表现的,因此必须坚持作者意和读者意的统一,透过文章字里行间情感信息的传递深深感悟作者的内心,真正感受作者生长的时代气息,发掘作者写作的情感起源点,实现读者意与作者意的统一,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生情感培养的目的。

  (五)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5]

  (六)重视文学鉴赏,让学生懂得审美

  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对学生心灵所起的塑造作用,要比课堂教学大得多。时下,尽显声光形象之魅力的电视以及良莠不齐的文学刊物吞噬着中学生的课余生活,造成对文学阅读的莫大冲击。目前的中学生都是喝着流行文化的乳汁长大的,他们不是从唐诗、宋词等优秀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而是在娱乐消遣乃至庸俗作品中获得情感陶冶和人生慰藉。流行文化中肤浅、廉价、速效、追求刺激、缺乏精神营养的成分影响着一代人人格的发育和个性的成长。最有效的办法是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接触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思想占据学生的精神空间。

  (七)定期举行课程讲座,传递和拓展学生情感思维空间

  语文课程是一门发散思维较强的课程,教学中不能按照大纲教学思路步步为营,还应该大力拓展与之相关的知识,形成知识普及,讲座便是一种传递最新信息的载体,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应定期举行课程知识讲座,为学生补充新知识,让学生了解学术新动态,并将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学习中,专题讲座是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新的加工后来熏陶、感染学生的,使他们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培养良好的情感素质。这样一来,不仅扩展了学生学习范围,掌握更多新知识,同时又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养育, 使他们掌握了情感抒发技巧,在后期文章写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廖玉慧.写给语文老师的书[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3]严先元主编.讲授的技巧[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4]刘美凤.对教师与学生关系再认识-教师的素质角色转变是未来教育的关键[J].电化教育研究,2001(12).

  [5]余宁娟.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策略研究[D].研究生论文,2005.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