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应知道课堂教学要注意的关键是什么,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设计好教学导语
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导入是一个重要步骤,而我觉得导语的设计是否有效,往往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成功的导语必须做到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时空,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之中 。成功的导语还必须做突破重点,切忌生硬。导语设计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中心思想”等内容的简单罗列,过于冗长机械的导语,容易使学生疲劳、厌恶甚至注意力不集中。
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而这种要求表现在课外的预习环节,学生通过相关的学习资料,从搜集到整理,阅读与思考,可以获得与文本相关的大量信息,为了学习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预习过程中,学生熟读课文,学习生词,理解词句意思。课堂教学中减少了大量的时间,教师先要进行纠正、引导、巩固等,就可以实现教学的目标,真是事半功倍。
三、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任何学习过程都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学习的表现与效果截然不同。当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时,学习情绪高涨,专心致志,课堂气氛热烈而愉悦。为此,教师应注意: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微笑可以征服学生的心灵。当学生思想走神,充满理智和期待的微笑,能使学生“迷途知返”;当学生答问受挫时,满怀鼓励和依赖的微笑,能使学生心安智生;当学生表演成功时,饱含肯定和赞赏的微笑,能使学生自信心大增,激起更强的求知欲。教师亲切的教态、爱抚的目光和鼓励的言语,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融洽的合作气氛,使学生形成和保持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心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不同的收获,既提出共同要求,也提出个别要求。如在课堂作业的配置与处理上,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并通过当堂批改或讲评,及时满足学生急于知道作业正确与否的迫切心理需求。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一种乐于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更要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诱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中得到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胜利者的喜悦。我们不仅要在课的开始创设情境,揭示矛盾,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兴趣,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常地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不断从内心迸发出需要的火花,始终保持一种紧张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四、教学环节中的提问的重要性
我认为,在制定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出层次性、操作性、实效性的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必须突出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一个“读”字,做到以问促读、读必所思,以议细读、读能明理。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而不是迫不及待地直奔结果。如果仅仅只要求回答是与否,浪费时间也没有效果,因此,课堂提问不在数量,而在提问的思维含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活跃课堂气氛、启发思维、发展智力。
五、课内外阅读的重要性
要有效地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必须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为此,教师需要经常结合阅读教学,了解学生阅读动向。我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故事来阅读,跟学生一起,在网上观看科学家研究科学录像和影片。这样,科学家热爱科学的精神,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领悟了。
课外阅读要讲究最佳机会。这一最佳机会,因学生、教师、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一句话,教师要根据教学意境来确定课外阅读的最佳机会。这个意境的一般表象是:学生阅读兴趣应处于高潮、亢奋的时机。每天早晨,我一到学校,就去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天,我偶尔听到两位学生在争论谁学的古诗多。我豁然开朗,读书兴趣的源泉就在这里——听和看。于是,我赶忙从学校的阅览室里,借来了十多本《古诗集》,发给学生轮流去读。正在此时,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一次诗歌朗诵会。结果,同学们争着朗诵,有声有色。 课外阅读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会解决“会学”的问题。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我摸索出了几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编写提纲法,主要给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纲。卡片摘录法,即在阅读时,把文章的要点或重点句、段摘录在卡片上。符号代替法,即根据自己的读书习惯,设计多种符号,在文中圈、点、勾、画。批语注释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批注的文字。这几种方法均以学生“动手、动脉、动口”的实际阅读训练为主。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关注以上五点,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为了小学语文教学我将不断总结和探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不断努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