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段玉裁的文字观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中旬 热度: 12576
孙启荣

  摘 要:段玉裁是《说文》研究的集大成者,段氏在《说文解字注》中,对许慎的文字学观点进行深刻的阐述,本文梳理了段氏关于文字的本质、起源、产生和发展等理论,以窥其在语言文字学理论发展上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文字观

  许慎《说文解字》乃治小学和经学的基础,清代学者对《说文》研究达到可顶峰,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说文》研究的翘楚。王力先生评价说:“在《说文》研究中,段氏应该坐第一把交椅,那是毫无疑义的。”[1]由此可见,《说文注》一书巨大的学术成就。

  段玉裁(公元1753年—1815年),字若膺,号茂堂,江苏金坛人,是乾嘉学派的著名学者,杰出的文字、训诂学家。段氏一生著述甚丰,其中《说文解字注》是他的代表作。本文仅从段氏在文字的本质与特点方面的观点进行梳理,管窥其独到的文字学理论。

  一、文字本质

  语言的存在是文字产生的基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段玉裁在《段注》一书多次提出这样的观点。《六书音均表·六书说》中指出“文字起于声音”。《六书音均表·古异部假借转注说》:“作字之始,有音而后有形,义不外乎音。”[2]P833《说文叙注》:“圣人之造字,有义以有音,有音以有形。”“有义而后有声,有声而后有形,造字之本也。”“有文字而后有五经,故曰‘本立而道生。”[2]P754从现代语言学的观点来看,文字的三要素是“形、音、义”。根据索绪尔的符号学观点,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有能指(字形)和所指(字音、字义)两部分的内容[3]P100,因而段氏关于文字本质的观点是正确的,同时也给予后人许多有益的启示。

  二、文字起源

  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有这样几种:结绳说、图画说、八卦说、契刻说、仓颉造字说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认为文字的起源有这样几个阶段:

  八卦说。“古者庖栖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4]P314

  结绳说。“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4]P314

  仓颉造字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4]P314

  在今文学家喧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的汉代,许慎认识到文字发展的复杂性和渐进性,实在难能可贵。但他并不能真正揭示文字起源的奥秘,他把结绳、八卦与文字混为一谈,认为文字是仓颉一人创造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相比而言,段玉裁对文字起源的认识要清醒地多,他提出:八卦尚非文字,结绳也起不到文字的作用,只是作为符号,记事而已。

  《段注》说:“谓自庖牺以前,及庖牺及神农皆结绳为治而统其事也。……庖牺为中古,则庖牺以前为上古。黄帝、尧、舜为后世圣人。按:依虞说,则《传》云‘上古结绳而治者,神农以前皆是;云‘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者,谓黄帝。《孝经·纬·援神契》云:‘三皇无文。是五帝以下始有文字。”“五帝以前亦有记,识而已,非必成字。黄帝以下乃各著其字。”“以上言庖栖作八卦虽即文字之肇端,但八卦尚非文字。” “圣人造字实自象形始。”“文字之体,更改非一,不可枚举。传于世者概谓之仓颉古文,不皆仓颉所作也。”[2]P753

  关于仓颉造字,段玉裁也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古代有仓颉造字的传说,把发明汉字的功劳统统记在仓颉名下。段玉裁从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出发,首先指出汉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古文文字之体,更改非一。”[2]p753这种发展过程不是少数人可以左右的,即使是人们都称为“仓颉古文”的古汉字,实际上也并不都是仓颉所造。段玉裁这种认识产生于二百多年前,是极其难能可贵的。从今天的眼光看,汉字是广大人民集体创造的,史官仓颉或许为汉字的产生、整理作出过贡献,是一个代表性的人物,但汉字并非一人所能独创。在段玉裁之前,宋元明之际的学者戴侗从语言以及文字的地域差异分析出发,在《六书故·六书通释》中也曾大胆地提出:“六书不必圣人作也”[4]P52,与段氏可谓前后呼应。段玉裁还敏锐地发现,古汉字被前人统称为“仓颉古文”,也不符合事实。如今我们今天所知的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都属于古文字的范畴,可见段玉裁的上述观点是符合文字产生实际的,因而是较为科学、合理的。

  三、文字产生与发展

  将段玉裁有关文字起源的论述加以分析,可以看到,文字的发展经历了前文字时期、文字产生初期、文字的发展完善时期三个阶段。

  前文字时期。八卦、结绳是用来记事的符号,八卦尚非文字,只是文字的肇端。

  文字产生初期。黄帝的史官仓颉“思造记事之法,而文生焉”,初期的文学是象形的,而且只有“指事和象形两者而已。”

  文字的发展与完善。文字真正发展完善起来,是“其后文与文相合为形声、为会意,谓之字。”

  段氏关于八卦、结绳并非文字的观点,关于初期文字是象形和指事的观点,关于文与文相合产生合体字的观点,都被后人认同、接受并继承了下来。

  远古时代,中国还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当时的人们为了记事,采用“结绳”等方式。后来庖栖氏创造了八卦来记事,但八卦只是文字的肇端,而非真正的文字,作用只是“识而已”。黄帝时代又产生“书契”,也是辅助记忆的手段。再后,由于社会的发展,语言产生了“留于异时,传于异地”的要求,先民才创造了文字。段玉裁推断“五帝以下始有文字”,这与当代学者关于汉字大约产生于夏代中晚期的研究结论已相当接近了。

  四、文字的名称

  《段注》说:“《周礼·外传》、《礼经·聘礼》、《论语·子路篇》皆言名,《左传》‘反正为乏,‘止戈为武,‘皿虫为蛊皆言文。六经未有言字者,秦刻石同书文字,此言字之始也。郑注二《礼》、《论语》皆云:‘古曰名,今曰字。按:名者自其有音言之,文自其有形言之,字者自滋生言之……析言之独体曰文,合体曰字,统言之则文字互称。”在“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下,《段注》说:“谓如其物状也。《聿部》曰:书者,者也,谓昭明其事,此云如也,谓每一字皆如其物状。”这里段氏指出,“文”、“字”古代拥有不同的名称,这些名称是从不同的角度着眼的,名取于音,义取于形;“字”从语源角度,与“滋”相关;及文字又称为“书”的原因是著之于竹帛,“书”与“著”也有语源联系。这说明事物的命名有些立足于其特征,有些则以语源义相比附,总之都要合乎“约定俗成”的原则。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语言学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党怀兴.宋元明六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