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提出这一观点,主要是针对时下风起云涌的学前教育将学校教育前置的现象,家长们踏着“赢在起跑线”的号子,将两三岁的幼儿过早地套进了正规学校教育的框子。真正决定一个孩子成长与未来发展的教育握在每个父母手中,家庭教育的意义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尤其是幼儿教育。
1.游戏即学习
小儿初学拼图,完全是照猫画虎,看到我们能将一堆凸凹不一的卡片拼接得严丝合缝,他也兴致勃勃地对接凸凹。但他的注意力不在卡上的图,而在每个小卡片的凸凹部分,这种拼组当然是十分耗费耐心的,因为有时任两个卡他得翻来掉去试接数次,可以推算6张卡片如此下去得多少时间,常常是急、气得哭叫,过程并不愉快。我无数次伸出手想帮忙,但都被他固执地拒绝,他完全像一头犟牛犊。可是艰难地拼完后,他会长舒一口气,有一种成就感,再加周围人夸张地表扬,他更有了一种自豪感、自信感。
有很长时间他沉迷于这种活动,有大一点的孩子或亲戚示范给他快速拼组的方法,都被我拦住,我不赞成将现成的方法灌输给小儿,这种中国式的先入为主的教学实际上从头就斩断了孩子探究的兴趣,更别说体验过程,激发创造力了。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句名言:“每一次你告诉孩子一条知识,都是阻碍了一次他对世界的发现。”
小儿“拼组凸凹”的阶段终于宣告结束,我注意到他开始关注卡片上的图了,先不急着拼接,而是挑选,嘴里念叨着“这是腿”“这是脚”,然后快速地将最底部的三张拼组在一起,这种拼法是他自己在很多次拼组中摸索总结出来的,而且将其推广到其它的拼图。这实际就是我要教给他的,现在看来不用教了。我觉得可贵的不是他学会了快速拼图的方法,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养成的探究的耐心,一种锲而不舍的恒心。如果将这种行为养成为一种恒定的习惯,即上升为探究精神,相信这种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品质将受用终身。老子说得太深刻了“无为而为之”“无为而无不为”。 儿童教育家卢勤说的是,要等孩子,让孩子慢慢来,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而不是急功近利地灌输。
我们总是抱怨我们的孩子缺乏主动性,总一味的指责应试教育抹杀了孩子的创造性,事实上,一个孩子的很大一部分个性是在入学前就形成了的,古语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这个理。幼儿入学前的三五年时间,看似无所事事,实际是人一生中最高效的学习阶段,学会了摸爬滚打可谓高难动作,认识了成百上千种事物,说一口地道的方言……做父母的谁也没有像督促孩子写作业一样督促幼儿练说话,练跳跃奔跑吧,你不得不震惊幼儿强大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对于幼儿,游戏即学习,生活即学习。作为父母,“给”孩子的一切一定要慎重,我们的原则是“值得给”,虽然只三个字,但需要父母有足够的智慧去斟酌。父母要做一个有心人,要“有心栽花”,也要“有意插柳”,要有所作为但做到无痕。
2.给孩子一个项目玩
小儿的拼图游戏也可以说是玩项目,由小动物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再到较复杂的“奥特曼”“赛尔号”,难度在逐步升级,后来玩拼木制中国地图,他用半个月时间拼熟了29块省市的位置。我所看重的不是他学会了拼中国地图,也不是记住了各省市的位置,而是在反复学拼过程中一贯保持的兴趣与专注。玩项目同时也锻炼了他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力。
他会把有些省的模块端详很久,甚至几天爱不释手,还可以做丰富的想象,把江苏说成是鳄鱼,把广西说成猫头。我也会瞅准时机引导他发散联想,在认识“宁夏”时,我会问“我们的家在哪里” “宁夏在哪里”“中国在哪里”“地球在哪里”等问题,这些问题让幼小的他建立一个模糊的空间概念(家-宁夏-地球-宇宙)。我也会继续延伸让他认识地球仪,人在地球上怎么站立,头下脚上为什么不会掉下去等,这些问题极大地激发了他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继而迷上了各种版式的地图。教育最大的功效不就是激发人的求知欲吗?
玩转游戏(项目)是有档次之分的:模仿、探究、创新。小儿学拼图经历了前两个阶段,但他拆卸组装玩具达到了创新水平。新买的玩具能完好地保持一天时间,甚至有时还不到就被卸得七零八落,我从不阻止,他卸不掉的螺丝或卡子我会帮他。卸掉以后自己试着组装,常常忘记原来的模型,需要大人帮忙。再后来,他把所有的玩具卸开堆放在纸盒子里,开始东拼西凑地创造玩具,每拼装出一个新造型总会兴奋地在我面前炫耀。那些个大大小小的玩具零件都是他的宝贝,甚至小米粒大的螺丝钉也不让我们扔掉。这种无尽的拆卸组装的活动既锻炼了动作协调能力,也培养了注意力,长久地关注一件事,不断地完善一个作品。在其以后的成长中定会折射幼儿时期养成的品质。因为他的一句话让我深信不疑,小儿盯着家里那台老式缝纫机出神许久撂了一句话:“等我长大了拆开来看看里面什么构造!”
美国教育有值得中国父母借鉴的东西:从幼儿园起就给孩子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地玩,到了小学就有各种调查研究,高中大学阶段就有机会参加教授的研究团队做项目。这真是一个卓越的教育思想。印象最深的是薛涌的《参与孩子的成长》“鼓励孩子做项目”章节,写到他十岁的女儿带回一个作业:学习罗马史后作一个读书报告。她选择了“布匿战争”作为课题,之后查阅各种百科全书,阅读《布匿战争》《剑桥古代罗马史》等,作为大学历史教授的薛涌放手让女儿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折腾,只做适时的提醒,女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带给老师和同学别开生面的报告,赢得了为下一届新生讲一节历史课的殊遇。
当然中国的教学方式与美国的教学方式不同,作为父母也无力左右我国教育现状,但将孩子培养成有创造力的未来人才是天下父母的心愿吧。孩子成长的敏感期多集中在学龄前,父母守候着孩子最宝贵的时光却寄希望于学校教育,实在让人痛惜。
3.最急需的不是幼儿园,而是父母园
什么工作都有个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可是当父母没有。普天之下最多的大概要数各种名堂的学前教育机构,却少有父母培训机构。曾有报道日韩女子结婚前有个“婚前培训”,培训如何为人妻、为人媳、为人母,开始觉得有趣,今天我立足教育的角度再看是有其深远意义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传授给孩子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言传身教的潜在的品质,这些潜在的品质决定着孩子入学后学习文化课的潜力。
作父母的需要学习。不必说你的本科文凭足以教小学儿子的数学语文,也不必说你上学时的艰苦与勤奋足以给高中女儿以榜样,作父母的必须学习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了解孩子各个阶段成长的生理心理特征,因材施教。但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域,要父母自发地学习,实在有诸多困难,我们需要类似幼儿园一样的父母培训机构来领头,担当起父母教育的重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