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道州调子戏”的生存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中旬 热度: 11597
莫大尼

  摘 要:起源于明末清初湘南道县境内的“道州調子戏”,它曾经有过辉煌的发展史——在湘南地区家喻户晓,并且是广西彩调和湖南花鼓戏最重要的起源剧种——在经历了300多年的发展与演变之后,目前已经濒临灭亡。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生存现状,我们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要么促使“道州调子戏”重新焕发艺术活力,能继续发展下去;要么对它进行更加直接的保护,让它的艺术形象能保存下来。否则,最多再过20年,“道州调子戏”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并被人们逐渐遗忘。

  关键词:道州调子戏;生存现状;策略

  “道州调子戏”起源于现今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境内,具体起源时间已无可考证,根据《道州志》记载大约为明末崇祯年间至今约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曾经是湘南地区最为活跃、影响力最大的地方剧种,在它的影响下现今的广西彩调于清朝末年开始萌芽;此外,作为湖南花鼓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零陵花鼓戏也是以道州调子戏和祁阳花鼓灯为基础于20世纪中期形成的。这样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戏剧,现如今其发展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一、道州调子戏的生存窘境

  (一)艺术表现力大幅衰减

  道州调子戏曾经具有过较为复杂的乐队编制以及较为专业的演出舞台。比如:其乐队乐器分为文乐和武乐两种。其中文乐有一部分是当地艺人在其他乐器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和改造而形成的,有挽胡(即二胡)、大筒(低胡)、绷绷琴(三弦)、月琴、笛子、大唢呐、小唢呐等;而武乐其实就是指打击乐,有小鼓、朝鼓、老榔、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等。文乐中以大唢呐为主奏乐器,武乐中小鼓为主奏乐器,乐器间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并且由于伴奏乐器的种类众多,使得其拥有较为丰富和丰满的音响色彩,这也道州调子戏的艺术表现力。

  (二)剧团数量极少,从业人员老化严重

  道州调子戏的剧团的数量在其发展鼎盛时期有30多个,而今只剩下6个剧团,而且这6个演出团体也只能勉强称之为“剧团”。因为目前这些演出团体中,每个团体的演员数量都很少,多则7、8个人,少的只有2、3个人;而且还没有固定的演出场地,经费上也是自负盈亏,演员都是兼职的,有演出任务时才会聚在一起,平时一般都是各自忙各自的主业——有务农的、有小本经商的、有当地文化部门的,也有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目前这些所谓“剧团”也都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因为演出机会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愈来愈少。

  道州调子戏剧团另外一个显著问题就是从业人员老龄化非常严重——现在还活跃在舞台上的调子戏演员的平均年龄达到了58岁。只有极个别的中年演员,其他绝大部分都是老年演员。这是对于一个地方剧种来说实属致命的问题,目前这种情形已经无法用青黄不接来形容了。

  (三)观众群体萎缩,年龄普遍偏大

  在通过连续的地方考察之后,我们发现道州调子戏的影响在道县县城城区范围内基本已经丧失殆尽了。年龄在45岁以下的当地百姓都无论我们如何提示或描述,他们不知道什么是道州调子戏,甚至没有听说过当地还有一个繁衍了几百年的剧种;50岁以上的也不知道什么是道州调子戏,在通过我们的描述之后才焕然大悟,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个剧种的学名,而是一直以来都称道州调子戏为“台子戏”、“大戏”或笼统地称为“花鼓戏”;只有60岁以上的老人家才能很快的反应出道州调子戏是什么。随着道州调子戏对当地文化影响力的弱化,观众群体也在急速减少,观众群体减少后的结果就是调子戏的上演率进一步下滑。曾经每逢佳节或当地人们的红白喜事都要上演的道州调子戏,现在已经不常上演或者干脆被其他娱乐形式所取代了。这是一种典型的恶性循环。

  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当老一辈人逝去之后,道州调子戏可能真的会彻底从道县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四)地方政府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道县地方政府以及文化部门对道州调子戏的扶持力度依旧是雷声大,雨点小。根据当地有关部门的反映,“道州调子戏”自2012年5月被确立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上级文化部门只下拨了7万元的专项保护经费用于“道州调子戏”的保护和传承,而道县当地却一直都没有拨出追加款项。这笔经费对于这个濒临消亡的剧种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罢了。

  目前这笔款项由道县文化馆掌握调配,而他们也是非物质保护机构实际操作机构。他们既要每年开展“道州调子戏”汇演,还要开办面向大众的“调子戏”免费培训学习班,还要配备专人负责对“道州调子戏”的相关文献进行抢救性挖掘和保护;这一系列的工作做下来,7万元的专项经费实在是经不起开支,所以当地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也是本着对民族民间文化负责的态度在想方设法节约工作成本、咬牙坚持工作。

  二、道州调子戏的发展策略分析

  (一)赋予调子戏地方名片特性

  针对目前道州调子戏的观众群体以及从业人员老化严重、暴光度低等问题,当地政府因该积极扩大道州调子戏的影响面和覆盖面,从主观上对调子戏进行重视,将道州调子戏打造成道县的文化名片。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点入手:

  1.以道县文化馆为基点,对全县进行道州调子戏推广。推广方式仍然以开办免费调子戏培训班为基础,将学员范围进行全方位覆盖。为提高当地群众的学习热情,可定期举办民间道州调子戏竞演,分设一、二、三等奖,并由政府联合当地企业对这类比赛进行赞助,使获奖人员除获得荣誉之外,还可得到一定比例的物质奖励;

  2.将道州调子戏引入道县的各级学校教育体系。从幼儿园就可以将调子戏的艺术形式进行推广,可组织幼儿教师进行调子戏专业训练,然后在幼儿园组织幼儿进行一些简单的调子戏排练,由于调子戏的各种精美的道具和演出服装,小朋友们一定会乐在其中。排练的成果可以在每年的各大节日庆典中展演;小学乃至中学都可以将道州调子戏以本土民间音乐课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3.县广播电台已经电视台等媒体都因该每天定点播出于道州调子戏相关的节目;

  4.由道县政府牵头,将本地优秀的调子戏演出团体输出到周边各个县市去巡回演出,扩大道州调子戏的影响力;

  5.在道县境内建设或指定一个道州调子戏定点演出的场所;

  6.拨出专项经费对道州调子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行资助,确保他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进行调子戏的演出和研究。

  (二)道州调子戏的动态传承思考

  道州调子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何聪清先生,他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道州调子戏有着自身的传统,如果对它进行改变或改良都是对传统的不尊重,改变了,就不再是调子戏了。因此他作为传承人会坚定的把控住调子戏的艺术风格和演出形式,从而不让它变质、变味。

  我们对于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多元化局面的养成,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也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曾经风靡道县的道州调子戏也受到了国内外各种戏剧形式、音乐风潮的冲击,人们的选择更多了,道州调子戏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就更加激烈了,而这种竞争局面是道州调子戏自产生以来所不曾经历过的,因为道州调子戏曾经是道县人们所为数不多的娱乐形式之一,它是独大的。我们因该可以看到,它的衰败现状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的故步自封、墨守成规所造成的——它曾经代表着时尚,而现在顯然不是了。

  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就是要动态的对道州调子戏进行保护和传承,而不是静态处之。这个动态的保护和传承指的就是道州调子戏自身的演变和调整,加入新时代的元素,使之焕发新的生命力。这种演变和调整固然不是将道州调子戏的传统颠覆,而是在不破坏传统理念的前提下,使之顺应时代需要。

  三、小结

  “道州调子戏”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璀璨的民族民间艺术宝藏之一,它目前的发展境遇实在是令人担忧。而它所遇到的发展困境其实只是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在当前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所遇困境的冰山一角。但是我们也知道文化多元化是未来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如何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即能保持自身的艺术特点,又能获得新的艺术生命力是以道州调子戏为代表的我国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形式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正伟.《月岩情——道州调子戏剧本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2]何聪清.《道州调子戏剧本》第一、二、三集[M].广西瀚隆DM有限公司道县分公司出版.

  [3]聪清.《道州调子戏曲本》上、中、下集[M].广西瀚隆DM有限公司道县分公司出版.

  [4]李芳.“道州调子戏的传承与发展”[J].河北:大舞台,201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