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诗词作为语言文学性的一种形式,它是人类语言文化中的精华。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我们鉴赏古诗词时,要充分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生平经历,品味古诗词的意境,最终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思想情怀,以此来引导学生对高中语文中的古诗词进行深层剖析、解读,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一、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经历
一篇诗词的创造都有其意义,每一篇诗词的创作都有特有的时代背景,理解一篇诗词的首要前提是要了解其创作背景,因为不同时代的诗词作品,拥有其特有的时代烙印,通过了解其写作背景可以在就读该诗词之前对其所要表达的感情趋势有一个大致的方向。当我们遇到一篇诗词时,不要急着阅读或者理解,先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和坐着的生平经历,理解这些就能大致的推断出该作品的思想大趋势,以免出现理解的偏差。古典诗词是一座桥梁,这座桥跨越古今,引导今人去感受古时的人文风情、社会风俗,而古代诗词作者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也是构建其人生价值观的重要参考。一些诗词只有代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才能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一味的对诗词强行理解,而不结合人文环境背景,只会成为诗词的翻译机,而不能真正理解其意境,诗词作为我国的语言精华也就失去了其光辉,所以,在高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首先要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经历,这才是进行诗词理解与鉴赏的首要条件。
二、重视古诗词的诵读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理解古诗词最直接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诵读。这种方法从古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存在就有其价值,老话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说法,就是对诵读的作用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正确的朗读能将作者的语言向读者的语言进行转换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就理解出来。诵读目前对很多学生来说依然存在这很大的误区,它不仅仅是草草的朗读,而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每一首古诗词都有其独有的韵律,诵读的技巧就在于对诗词韵律的把握。这其中平仄朗读尤为重要,平声有绵延之感,包含强调之意,学生要在诵读中品味诗词的韵律与美感,将自身的情感沉入其中,身临其境般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理解通透。诵读的高境界是通过声音来触动心灵,以此来引起读者与作者的共鸣。好的诵读可以贯穿古今,入情入境,在这样的诵读下,对之后的理解诗词思想情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品味古诗词的意境
高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其主体部分就是对诗词的意境的品味与解读,“思与境偕”,其谓意境,情景交融,作者的主观的情感思想与客观的景物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下的一种艺术境界,做到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古诗词所承载的真善美的内涵和优雅的艺术精华是高中学生所需要体会与感悟的,对其精神层面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尤其是高中语文课本收入的诗词作品犹如一件件艺术品般,那些或深远、或雄奇、或浓郁、或壮阔、或淡雅的意境都对学生的进行着灵魂的洗礼,不仅能从诗词精炼语言与磅礴辞藻中感到惊奇于赏阅,对它的奇思妙想亦不禁感叹。所以,意境的品味不仅能让我们理解诗词,更是对我们心灵的一番洗礼。对于意境的品味,首先从诗题入手,着手于字词与诗眼,诗眼在诵读的过程中应能感受出来,入手来把握意象。例如杜甫的《蜀相》一诗,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物我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意境的体会,最常见的是诗景结合,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巧设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获得间接形象。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其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以景触情,情景交融,方能体会诗词的意境。
四、探究文化内涵和思想感情
高中的诗词教学中的核心任务无非就是探索诗词的文化内涵以及思想情感,由此可见,不仅引导高中的学生赏析我国古代如此优秀的诗词作品,更能激发学生对作品中所饱含的文化内涵、思想精神的思考。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在学生品味诗词的语言文化精髓,赞叹我国的古代的文学精神的同时,最重要的使学生与其中的思想内涵产生共鸣,激发高中学生对古代赤壁的惊叹与叹息。使得学生对我国的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空前强大。为中华民族的英雄情结而喝彩。因此,对于高中的语文中古诗词教学,不仅要学习诗词的语言,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与感悟,更重要的是探究其深度的文化内涵,激发出学生的对古代文化的强烈认同感与自豪感,这也是将古诗词作为高中教材中的重要原因,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对文化荣辱感的探究才是学生学习诗词的根本所在。
总之,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和审美情趣,通过诗词的学习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高尚的品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探究学习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程振响,王一军.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引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左健.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4]郑菊芬.探析如何走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误区[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3).
[5]邓德刚.探析如何走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误区[J].语数外学习,2012(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