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部关于爱情与人生的悲剧启示录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中旬 热度: 10046
钱娟

  摘 要: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围绕成长、婚恋、家庭等社会问题,聚焦城乡交叉地带的人物命运,追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一部关于爱情与人生的悲剧启示录。

  关键词:高加林;爱情;人生;悲剧;启示

  悲剧是美学的永恒主题,而高加林正是路遥在小说《人生》中塑造出的一个典型的悲剧形象。地地道道农民家庭出身的他,“从来都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他渴望着到外面更为广阔的天地见见世面,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正是这种渴望,让生活在“城乡交叉地带”的他不断地在希望与绝望之间徘徊。高加林本有希望当上民办教师,却不幸被大队书记的儿子顶掉了位置;当甘心做一农民时,由于转业叔叔的关系又成为了县里的通讯干事,得以逃离一直束缚他的土地。然而,由于与黄亚萍恋爱,高加林被张克南的妈妈举报以不正当关系进城又失去工作,重回农村。生活中的大起大落和理想的破灭都给他以致命的打击。高加林无论在爱情还是人生方面都是一个十足悲情的角色。可以说,高加林的人生悲剧是造成他爱情悲剧的因素,而爱情悲剧正是他人生悲剧的集中体现。

  一、高加林的爱情悲剧

  在城乡间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对立中,高加林对爱情的选择充满着各种矛盾。他对巧珍的爱是因命运不济而陷于荒谬境地的违心妥协,“她的幸福正是在他不幸的时候到来的”,这就注定了高加林的爱情悲剧。因为巧珍毕竟是一个农村的文盲,她不可能在精神上理解加林。巧珍简单地认为爱加林只需要“她就在家里好好劳动;把娃娃抚养好。”然而,高加林是个知识青年,巧珍简单美好的生活愿望很显然与他的宏图大志是格格不入的。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他们精神追求的不一致,没有共同的语言就难言真正的爱情。可以说,这种文化程度的巨大差异是他们之间很难逾越的鸿沟。所以说他们的爱情即使不以小说中高加林的弃绝而告终,最终也会因思想认识的落差而结束。

  虽说加林与巧珍的爱情悲剧不可避免,但不可否认加林还是在爱情中充当了背叛的角色。为了自己的前程,加林进城后狠心地抛弃了巧珍,与高中同学亚萍建立了恋爱关系。加林和亚萍的爱情有过甜蜜,但最终仍以悲剧告终。究其深层原因不难发现横亘在他俩之间的是巨大的城乡差异。加林重回县城当上了通讯干事,原先的城乡差别似乎已不复存在,爱情就这样再次悄然而至。然而,关于爱情,恩格斯说过:“除了相互的爱慕之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可是高加林和黄亚萍在爱情上却偏偏有“别的动机”,因此高加林的第二次爱情悲剧也就不可避免了。高加林选择亚萍背叛巧珍,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可以挣脱农村的束缚,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人。而黄亚萍虽然爱高加林,但却无法接受一辈子当农民的高加林。当高加林被张克南他妈控告揭发走“后门”失去了理想前程不得不重回农村,亚萍的第一反应就是‘完了!完了!一切都完了……”他和她都没勇气再继续这段本来就脆弱的感情。

  路遥安排最巧妙的是那戏剧性的结局:缺乏知识“点化”的巧珍在被高加林无情地抛弃后嫁给了一个不爱的人;高加林被人举报失去城里工作,“那个进城的男人变成了真正的农民,而原来那个痴情的巧珍却拥有了城市户口”。讽刺的是,加林“几乎是踏着乡村女人的眼泪走近梦想的”,但快要接近梦想的同时又被打回原形。这隐晦的暗示了农民身份在现实社会中的巨大悲剧性。

  二、高加林的人生悲剧

  生活在“城乡交叉地带”的高加林在对自己人生目标的选择上也呈现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抗争。他出身卑微,但却不想像他父亲一样做所谓的“土地的主人”;十几年拼命读书,是想极力挣脱这片生他育他的黄土地。知识能否改变高加林的命运呢?当然,高加林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和勤奋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本是一个符合客观历史发展的美好理想。然而,冰冷而残酷的现实让他一次次的抗争无功而返。他困惑、茫然、苦恼、绝望。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高加林的人生悲剧?其一,主观原因。高加林无论在爱情还是人生的选择上都呈现出了非常鲜明的性格上的矛盾性。一方面他希望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当陷入困境,他想到的不是积极靠自己努力去改变,而总是抱有幻想,想靠别人的力量来走捷径,比如通过叔叔的关系成为县委的通讯干事、跟黄亚萍远走高飞过上自己城市人的生活……这也是他一次次败给现实的最本质的人性弱点。其二,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因素。“高加林的悲剧有着太深的文化积淀、历史渊源和现实束缚,中国近百年的社会现实凝结起来,投射到他身上,构成了他丰盈而深沉的悲剧人生。”城市的先进与农村的落后,形成的是两种社会生活的对立冲突。而城市因为土地和资源有限又无法容纳过多的农村人口,这就如马克思所说“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虽然已逐渐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但不可否认此时的中国农村相比较城市而言依然十分的贫穷落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下,高加林的农民身份给它带来了很多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制约。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他只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苦苦挣扎,这即是他人生悲剧和爱情悲剧的根源。

  三、高加林爱情与人生悲剧的现实启示

  计划经济时代已经结束,小说所描绘的世界与我们渐行渐远,但远没有成为过去。城乡二元体制没有根本打破,户籍制度改革还处在攻坚阶段,城市化进程还需提速,因城乡差距过大引发的社会问题依然突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青年杂志因“潘晓来信”引发了全国范围内“为什么人生的道路越走越窄”的大讨论。如果说这次讨论与《人生》一样喊出了一代青年的心声的话,那么时至今日,爱情、婚姻和成长等问题对于青年人来说,面临的挑战则更加严峻和复杂。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户籍制度已经松动,人员的流动性加大,许多青年人胸怀理想从农村来到城市。然而城乡差距依然很大,越来越多的人逃离农村,而又无法在城市安身,逐步沦为城市的边缘人。而市场经济中的商品交换原则也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人的心理和精神世界,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精神关系带上了物化的特征。在物化的现实面前,精神不再高贵,爱情成为奢望,婚姻成为远景,生存也成为问题。昨天的高加林因为刘巧珍不识字而拒绝了她的爱,今天的黄亚萍也有可能为高加林买不起房而犹豫是否嫁给她。广大青年的梦想如果不能实现,无疑是一场灾难。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社会各界应关心青年成长,关注青年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为青年梦想的实现提供客观的社会条件。当代作家已经在为此努力,取得相当大的成绩。“当所有的理想都消亡了,文学艺术仍然是人类最后一个理想的代表;当所有的梦想都已破灭,文学艺术仍能为我们出示一个巨大的梦;当所有的光都已黯淡,而文学艺术仍会散发其不熄的光耀。”我们相信文艺在记录当代、引领未来方面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小说《人生》仍会带给今天和未来的读者高度的艺术享受和重大的现实启示。

  参考文献:

  [1] 路遥.人生 [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2] 石天强.断裂地带的精神流亡——路遥的文学实践及文化意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晓雷,李星. 星的陨落——关于路遥的回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5]刘玉琪.“知识农民”的命运抗争——浅析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形象[J].北方文学,2013(12).

  [6]吴婉婷,权雅宁.交叉地带的矛盾人生:重读路遥《人生》[J].陇东学院学报,2013(7).

  [7]朱文信.昆德拉与上帝的笑声[J].读书,2013(4).

  [8]陈为民.浅论路遥《人生》高加林的爱情悲剧[J].安徽文学,2008(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