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农村中的新女性——刘巧珍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中旬 热度: 10102
王婷婷

  摘 要:本文通过对刘巧珍的形象,以及在当时环境下巧珍对自身身份与感情的无奈分析,旨在揭示20世纪80年代的环境中,巧珍欲突破条件限制追求自己的向往但却最终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刘巧珍;农村新女性;环境限制

  20世纪80年代路遥的《人生》发表后,随即出现了一股对《人生》中主人公的评析大潮。在此,笔者结合当时的环境就巧珍的勇敢、大胆、对文明的孜孜追求、在爱情面前拿得起放得下、爱情无望时的坚强和勇敢的个人形象,以及对她在“城乡交叉地带” [1]身份上与感情上的无奈的剖析,从而揭示当时环境中,欲突破条件限制追求自己的向往但却最终失败的农村新女性刘巧珍感情悲剧的原因。

  一、刘巧珍的突破性

  (一)大胆、勇敢的追求所向往的爱情和文化

  巧珍虽生在农村,但她并不是简单的农村姑娘。她有着超强的事物感受力和理解力,追求着极为丰富的精神生活。路遥在文中写道:“村前庄后的庄稼人只看见她外表的美,而不能理解她那绚丽的精神光彩。可惜她自己又没文化,无法接近她认为‘更有意思的人。”①为此,巧珍拒绝了很多在农村姑娘看来及其理想的婚嫁对象,她选择追求自己所认为的“更有意思的人”。起初,巧珍带着自身没文化的自卑感默默地爱着这个自认为“有意思的人”——加林,但是当她发现有利于自身成功的条件(即加林被下教,回到农村,与她有恋爱的可能性)出现时,她选择了毫不犹豫地去争取,并表现地如此真诚和大方。“加林哥,你如果不嫌弃我,咱们两个一搭里过!你在家里盛着,我给咱上山劳动!不会叫你受苦的……”②

  (二)感情上的洒脱者

  试想,一旦这段巧珍一直在努力的维系着的感情破灭了,对于如此重视感情的巧珍来说将是多么大的打击:是选择寻死觅活?亦或是死缠烂打?都不是!巧珍给出的答案令人既吃惊又佩服。当高加林把巧珍约在大马河的桥跟前向她提出委婉的分手时,巧珍却只是留着眼泪说:“那你……去吧。”③这样的巧珍,她的形象怎能不高大!纵使再痛苦,巧珍仍旧坚强地用她那弱小的身躯独自忍受着,然后选择了离去。感情的失败是痛苦的,但巧珍并没有消沉于这段痛苦中,她仍旧天天挣扎着下地去劳动,坚强地生活着。当她清醒地认识到与加林感情的不可能性时,她毅然选择了与爱她的马栓结合。之后的情节发展中,巧珍并没有因为与加林不成功的感情而去怨恨加林,她反而用他那大地般的宽广胸怀默默地帮助着这个她曾经爱到发疯的男人。

  二、环境压抑下的无奈

  (一)身份上的无奈

  巧珍是没有文化的,但她深深地喜欢和追求着文化。“就她的漂亮来说,要找个公社的一般干部,或者农村出去的国家正式工人,都是很容易的;但她统统拒绝。”④她就是决心要找一个有文化的,又在精神方面很丰富的男人。由此能看出巧珍对文化坚定的爱,这也为巧珍选择有文化的加林而提供了证据。但是,她自身的没文化却致使她在有文化的人面前,又有一种深刻的自卑感。面对她的心上人,她只有默默地选择去爱。“她时时刻刻在想念他,又处处在躲避他。她怕她的走路、姿势和说话在他面前显出什么不妥当来,惹她心爱的人笑话。但是,她的心思和眼睛却从来也没有离开过他啊。”⑤巧珍追求文化,但又认识着自身没文化的无奈,起落于暗恋的欣喜与悲痛中。她悲痛于没文化却又很爱不能爱得尴尬身份中。巧珍不缺乏聪明,但是没文化的自卑感又让她在整个爱情中一直处于顺从地位,她不会指责加林的任何过错。而她的无奈身份也最终导致了她所追求的爱情的破灭,留给她的是无奈的苦痛和悲伤。

  (二)爱情失败的无奈

  当加林提出与巧珍分手时,巧珍的回答是值得细心推敲的。“……加林哥,你参加工作后,我就想过不知多少次了,我尽管爱你爱得要命,但知道我配不上你了。……”⑥能看出,从加林参加工作后,巧珍一直在深思着自己与加林之间不稳定的感情因素,她没有文化,在精神方面与加林达不到结合,她的话语中没有黄亚萍的那般精致,她只有家长里短,只有小猪下崽,她没有广阔的视野,不会去向加林谈论时事政治。以上种种注定了她与加林爱情的终结。最后,巧珍无奈地选择了同意加林的分手,然后与全心全意爱她的马栓结婚。路遥在书中也写道:“经过这样一次在感情生活的大动荡,她才似乎明白了,她在爱情上的追求是多么天真!悲剧不是命运造成的,而是她和亲爱的加林哥差别太大了。她现在只能接受现实对她的这个宣判,老老实实按自己的条件来生活。”⑦巧珍冲破了爱的限制,但最终她还是输给了这个限制。面对感情,巧珍已经努力过了,但还是以失败告终,她也只能接受这个无奈的结果,选择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爱着这个她认为“有意思的人。”

  三、巧珍悲剧的原因分析

  (一)对自身不清醒地认识

  如路遥所说:“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⑧巧珍能够冲破自身与高加林的文化限制而追求自己向往的爱情和文化,这是令我们值得称赞的。但是笔者认为巧珍在对高加林的认识上脱离了现实,她低估了高加林对城市与成功的向往程度,她也没有认识到高加林内心中事业重于爱情的事实。固然巧珍用她那“金子”般的心拯救了失意的高加林,但当高加林有了重新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已经注定了他们爱情的结束。期待越高,失望也就越大,不顾一切全身心付出爱的巧珍在与加林无奈分手后,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了与加林间的差距之大,而此时的她却已是遍体鳞伤。“真正的悲剧不是外界强加给你的苦难,而是当外界把苦难强加与个人身上时,个体用他悲剧性的性格完成了悲剧。”[2]巧珍的悲剧性性格在于她的不清醒。在当时环境下,巧珍对自身身份的不清醒地认识致使她带着没文化的自卑感顺从于没有结果的爱情中,最后以无奈的分手而告终。

  (二)环境的限制

  在20世纪80年代,“城乡交叉地带”的农村青年们接触着新文明的同时却还受制于旧有文化的束缚。巧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接收了新的文化思想,在婚姻上,巧珍既不遵从媒人的介绍,也不遵从家里人的安排,她一定要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人。而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巧珍又是没文化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在当时的农村虽已没有先前那么浓重,但是在农民们的观念中还是存留着,具体表现在他们并没有重视起女子的教育问题。巧珍埋怨父亲没有让她上学,但她也清楚地知道已经晚了。这预示了既接触到新文化而又被旧文化束缚的巧珍在面对她所追求的爱情面前将会是多么的无助。假使巧珍有文化,笔者认为巧珍的爱情也是没有甜美的结果的。因为她没有黄亚萍般显赫的背景,她满足不了高加林向城市发展的欲望;如果使巧珍有文化,她也将会如加林一般不能真正融入当时的城市中去,也不能被当时的城市欣然接受。面对当时的社会,被夹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青年们感受更多的是对现实环境的无奈,因此,巧珍的悲剧也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必然结果。

  四、结语

  巧珍冲破了旧有的限制,忘我的追求自己所向往的爱情和文化她不同于传统女性,安于现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她的“新”的一面。但她的爱并没有甜美的结局。巧珍的形象,显示了农村新女性对传统女性的突破。但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限制,在“城乡交叉地带”的巧珍并没有被完全挖掘出她自身的前沿性。她没有文化,对此她在爱情面前是自卑的;她有着对先进文明的独到眼光,但却不被人支持。所以,巧珍也是当时环境中的牺牲者。

  注释:

  ①孟繁华:变动时代的成长[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年版 ?第56页

  ②孟繁华:变动时代的成长[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年版 ?第57页

  ③孟繁华:变动时代的成长[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年版 ?第131页

  ④孟繁华:变动时代的成长[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年版 ?第56页

  ⑤孟繁华:变动时代的成长[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年版 ?第56页

  ⑥孟繁华:变动时代的成长[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年版 ?第130页

  ⑦孟繁华:变动时代的成长[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年版 ?第136页

  ⑧孟繁华:变动时代的成长[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年版 ?第148页

  参考文献:

  [1]雷达,李文琴.路遥研究资料.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37.

  [2]阎慧玲.路遥的小说世界.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7:9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