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文学一直生动彰显着民族气节与民族精神,具体体现着中国梦,本文从中国文学中的理想人格、理想社会、价值观三个方面解析中国古今文学作品体现的中国梦,最后就如何在当代语境中彰显民族精神给出对策和建议,即弘扬民族精神、讴歌崇高人性、关注个人成长,提升人格素养。
关键词:中国文学;中国梦;中国精神
如今,“中国梦”已经成为激荡神州大地,承载亿万海内外中华儿女梦想的高频词汇。中国梦是个人全面发展和充分展示才能的奋斗之梦,是民族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全面彰显的和谐之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进步之梦,是经济繁荣、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强国之梦,是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复兴之梦。
中国文学博大而深邃、虚怀而有容,古往今来,一直生动体现着中国气节与中国精神。
一、中国文学中的理想人格
(一)仁义忠恕
仁义忠恕是儒家提出的道德准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共同遵循和信奉的价值尺度。《论语·阳货》中有“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足见孔子将“仁”这一抽象的道德理想具体化为恭顺、宽厚、守信、勤敏、恩惠这五种品德。而《论语·雍也》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和“几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提出了实行仁爱的方法,即忠和恕。
纵观我国文学史,既有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又有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既有位卑未敢忘忧国、英雄身死账不死的梁三喜,也有至仁至义、善良忠厚的鲍仁平,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他们或慷慨为国,捐生赴死,或忠厚良善,舍生取义,这些崇德重义、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尚仁义、重忠恕的价值观念,也深深鼓舞和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二)刚毅有为
刚毅有为的执著中华民族生而有之,《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曾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我国古代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呈现了抱定宗旨、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坚毅热忱;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展现了不屈不挠、义无反顾的壮志豪情;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张承志的《北方的河》、石康的《奋斗》无不体现着刚毅有为的中国精神。
(三)明道济世
①《礼记·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论语·雍也》中指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中国文人墨客历来有经世济国的使命意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日为苍生忧”的李白,“穷年忧黎元”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无不满怀安社稷、济苍生的远大抱负;《红岩》、《红旗谱》、《林海雪原》、《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小说中塑造的主人公无不是胸怀苍生,经世济国的人民英雄。
二、中国文学中的理想社会——大同
②《礼记·礼运》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社会是千余年来华夏儿女所共同追求的理想社会,这里天下为公,选拔和任用贤能者为官,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讲信修睦,幸福和乐。
后世陶渊明的“桃花源”、王禹偁的“君子乡”、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亦都是与大同社会相类似的理想社会。
三、中国文学中的价值观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观念肯定了人与宇宙自然的统一关系,将自然人化,又将人自然化,认为只有自然与人相互渗透、贯通,才能达到最高的和谐,并从最高和谐中获得最大自由。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无疑是进步的、充满智慧的。
③孔子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董仲舒的“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程颐的“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但在天则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在人则为人道”(《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也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天人合一”观念的认同。
张炜的小说《九月寓言》以浪漫的语言、诗性的象征摹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寓言。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以神秘粗犷的笔调构设了顿珠、顿月所生存的与西藏自然景象相一致的绮丽神秘的世界。张承志的《黑骏马》描绘了辽阔壮美的大草原,歌颂了草原人质朴、善良的优良品质。
(二)贵和尚中
子思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和”与“中”本身即是和谐的境界和状态,“贵和尚中”给人们提供了道德修养的准则和规范,以及处理事务的方法,体现了中华民族把持有度、不偏不倚、中正和谐的价值观。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有“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指出了恰到好处的美既不是“不及”也不是“过之”,而是正当好。舒婷的爱情诗《致橡树》提出了相爱的两个人既不应单纯依附于另一方,也不能单纯凌驾于人之上,而是在沟通中增强理解与信任,达成心灵的默契。严歌苓《少女小渔》中的小渔既不卑微地向强势文化低头,又不强悍地以自私和无情挟恨回击,而是以她的良善、纯真的美好品质最终扫除了隔阂,赢得了尊重。这些都不同程度反映了中华民族“贵和尚中”的法度和智慧。
(三)智识通变
《论语·述而》有“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韩愈有“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符读书城南》)。《易·系辞上》有:“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苏轼有:“智识通变,而性极厚”(《与李端伯宝文》之二),《周易·系辞下》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中国文化对于智识的崇尚,对于变通之理的把握古已有之,“非学无以广才”,不学习就无法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同时,万事万物皆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人生在宇宙天地间,处理事务自然应遵循变化发展的规律,适时、适当、适度加以调整,社会才能够有所发展。
张洁的《沉重的翅膀》、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柯云路的《新星》、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等作品都塑造了新时代面对新问题进行大胆革新的改革者形象,他们有胆有识,审时度势,不屈不挠,终得胜利。
四、在当代语境中彰显和发扬民族精神
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因子,本身就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地承担呈现中国梦的庄严责任,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格局的今天,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传播,中国文学更应肩负起传播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承载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神圣职责。笔者认为当代文学作品呈现中国梦应在具有如下精神内涵:
(一)弘扬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思想成就灿若星河,呈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因子不可计数:儒家的仁义忠恕、道家的随性自然、墨家的兼爱笃行、法家的尚公无私、兵家的审时度势皆有其动人力量。华夏民族奋发有为、自强不息、宽厚仁德的民族气节值得在文学作品中发扬传承。
文学作用于人的精神,对读者精神滋养的作用不可替代,在文学作品中彰显民族优秀传统既能够彰显民族精神,又能够丰厚作品内涵、提升品质,增强作品感染力。
(二)讴歌崇高人性
伴随着信息全球化、全球一体化格局的不断推进,异质文化持续涌入,西方世界甚嚣尘上的实用主义、消费主义、追求非理性、反文化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一并席卷而来。在此情形下,急需彰显理性意识、追求精神富足、讴歌崇高人性的文学作品传播正能量。
拥有崇高人性者,古已有之,尧、舜、禹、汤、文王、伊尹、伯夷、叔齐皆属此列。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刚正廉洁、坚毅执着、高洁傲岸、正气凛然、善良纯真、百折不挠的形象皆可谓崇高者。读者在阅读行为中,不约而同地秉持着弃恶扬善的高度自觉,他们会为正义而鼓舞,为善良而感动,为执着而喝彩,为坚毅而高歌,因此文学作品讴歌崇高人性势必起到精神濡养、道德感召、模范引领的重要作用。
(三)关注个人成长
文学是人学,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反映、呼唤和引领个人的成长。每个人都在不断的经历精神上的成长,从阅读、经历和不断的自省中扬长避短,以实现自我提升和突破,进而完善自身、优化自我,便是精神成长。
人在生活中遭遇困境时难免迷惘、惆怅,此时鲜活的成长榜样势必会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特别是同时代、同龄人的成功经历定会激起更强烈的共鸣和更广泛的认同。都市打工仔的奋斗历程、公司白领的华丽蜕变、乡村农民的努力拼搏均可成为文学作品表现的可资借鉴的典型。
新的历史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特别是精神文化领域,多元文化相激相荡的潮流中,与传统文化迥然有异的西方文化的渗透极易造成民族传统文化的失守,在此情形下,弘扬民族传统、讴歌崇高人性、关注个人成长,提升人格素养尤为重要。
注释:
①《大学·中庸》,中华书局 2006年9月版:p1
②《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年版)卷二十一
③《郭店儒简心、性、物关系研究》,李友广,邯郸学院学报, 2010(1):P44-49
参考文献:
[1]邵汉明.《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 [M].台北:兰台出版社,2001.
[3]郭延礼.《中国文学精神》 [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4]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李晨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
[5]雷达.《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的精神》[J].《文艺研究》,2008(12).
[6]黄万华.《文学精神与文学经典》[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