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和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时间:2023/11/9 作者: 博览群书·教育 热度: 12885
赵艳玲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这是因为,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是为学生日后的数学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单纯的知识掌握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拥有更加强大的潜力,而小学数学教学为了培养好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要积极的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找到符合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更高质量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思维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当做现代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为只有真正的培养好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够有更大的潜能。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现代素质教育的目标,这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必然举措。

  一、利用类比,学会简单的推理方法

  利用教材中知识的相互联系,指导学生寻找规律、归纳总结,进行类比推理。如: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中,先通过摆小棒、排队分组等有趣的游戏,给学生展示“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熟练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会用口算解决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比如:11-5=?

  解法一:

  ①把11分成10和1两个数;②10-5=5;③5+1=6

  解法二:

  因为5+6=11, 所以11-5=6。

  然后利用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让他们模仿老师的做法去试一试:

  11-6= 11-7= 11-8= 11-9=

  学生通过模仿获得成功后,就与他们一起总结几个步骤:

  解法一:

  ①把十几分解成10和几这两个数;

  ②算出10减去减数的差;

  ③用差加上几的和结果;

  ④用同样的方法,推导出11-6= ? 11-7= ?

  11-8= ? 11-9= ?

  解法二:

  利用加减法互为逆运算的特点进行计算。

  如:4+8=11 12-4=8

  在这过程中,根据各个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不同的指导和点拨,使独立思维能力逐步得到发展。有的学生几乎完全能熟练地进行推导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思维的能力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多元化教学诱发学生主动思考

  很多数学知识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新课标也强调开展学生的教育工作与生活相结合,因此,数学教师要尽量开创多种情境让学生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才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乐于投入学习。而兴趣是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动力,也是开发学生思维的催化剂。学生只有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才会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最佳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多运用多元化教学构建一些生活情境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开展“书店超市”活动,活动中,对各类课本进行不同定价,学生可以扮演店员与顾客,让学生在活动中的买、卖、找零过程中学会如何正确人民币。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设置,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人民币的认识兴趣,从而有效诱发学生主动思考。

  三、一题多解训练

  一题多解是一项对学生知识储备和灵活运用能力要求很高的解题方式。同时一题多解还能开拓学生的思路,通过让学生利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以达到开拓学生思维的目的。学生在也可以在多种算法中了解其中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一题多解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例如:一条长100米的公路,工人们利用前3天的时间完成了这条路30%的修建工作,按照这种修路进度,请问工人们还需要花多长时间完成修路?解答这道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按照工作效率的思路进行解答,及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那么,解法一:n=100(100×30%÷3)-3;解法二:n=(100-100×30%)÷(100×30%÷3);此外,这道题还可以从分数的思维方式解答:解法三:n=1÷(30%÷3)-3;解法四:3÷30%-5。学生解答后,提问学生哪种方法最简单,通过比较,很明显学生可以得出解法四为最优解法。通过这类教学实践,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考,培养教学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激发兴趣,引发学生关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前提与基础。试想如果学生对数学学科本身不感兴趣,甚至是消极怠慢情绪占主导,那么他们对数学自然只有抵触,没有想学的主观意愿,又如何能思维活跃而积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自然也会成为口号。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爱学,引导学生展开快乐而主动地学,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更活跃,才能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学会思维。而学生对数学学科感兴趣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这正是平时我们所说的亲师信道。

  五、将知识前后结构进行联系

  小学数学教材中主要将内容以文本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得教材内容难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对此,教师应积极的将教学内容进行处理,使其能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并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相适应,以便于提升学生对数学的热爱程度和掌握程度。例如在数学教学“认识小数”一节内容中,教材有安排了相应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这种安排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有着适应性的,但在后期又安排了找规律等教学内容,而不是顺着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行乘除法等教学,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会对之前的知识有所以往。也就是说在穿插了其他知识之后,学生很有可能对小数教学知识有所遗忘,日后再进行相关内容教学时,仍然需要进行重头再来。这种方式不仅浪费的教学时间,同时对学生的思维也造成了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并引导学生将旧知识与新学的知识之间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现代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实际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玉球.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 职业圈,2012,5(24):45-46.

  [2]童义清,陈继梅.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数学课堂上自由发展[J]. 教育科研论坛,2009,6(11):64-65.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