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他者;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话语权力
克里斯蒂娃曾在《我们自己的陌生人》中把他者解释为我们心理的一部分。她认为当一个社会将某一个群体定义为他者而进行排斥时,这个社会想要拒绝和排斥的与其说是别人,不如说是自身内部的一部分,即那些它无法理解、无法接受的能量或冲动。
南非白人对恩泽西农场上的谋杀案默契地采取了一种冷淡而谨慎的态度。他们的讳莫如深一方面是因为远在谋杀案以前,特纳夫妇在他们的口中就已经是“怪物,歹徒,自作孽的人”了,其原因仅仅是特纳夫妇“落落寡合”。这“落落寡合”被解读成了对南非社会中的首要准则——“社团精神”的藐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南非社会团体共同遵循着话语权力中这样一条“禁律”——不可随意地谈论任何事情。所谓谋杀案中出现的主人公——恩泽西农场的女主人玛丽和黑人男仆摩西,都是被剥夺了话语权的他者。了解事实真相的只有几个白人男性,他们凭借着多年殖民地生活的经验和维持殖民统治秩序的责任感,把这一事件划分为需要被“排斥”和“压制”的部分,重新叙述出了一个事实真相。以斯莱特和警长为代表的南非殖民者们并不需要事实真相,因为他们早已有了“恰当”的解释。来自结构的话语总是遵循着人们总结的一套逻辑规则,对不符合这套规则的话语进行“过滤”,从而起到“净化风气”的作用。因此,“谋财害命”才是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正确答案。
西蒙·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女性长期处于从属或次要的“他者”地位。在两性之间,男性将自己树立为主体,将女性对象化,使女性从属于自己,“他是主体(the Subject),是绝对(the Absolute),而她则是他者(the Other)”。
玛丽虽然受过教育,但她早已接受了女性的他者地位,否定了自己的主体性和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所以尽管玛丽对于农场的经营是有一些见解,但她只希望说出自己的观点之后,迪克可以完美地执行她的决定,她自己却不愿意参与执行的过程。又在眼睁睁地看着迪克把钱花在显然不会赚钱的猪圈、鸡舍、养蜂、自行车、商店上之后,怨恨着迪克的软弱无能。相较于迪克,黑人男仆摩西,强壮、冷静、果断,对寂寞绝望的玛丽关怀备至。后者在肉体和精神上不断被他吸引。但白人社会的制度和规约使得她对自己的渴求和感情充满了罪恶感和自我厌弃。感性与理性的强烈拉扯使得玛丽更加疲乏绝望。玛丽在没有清醒意识的状况下,被命运洪流推向了婚姻,又在不幸婚姻中如溺水者般抓住了唯一默默安慰支持她的摩西。
殖民国家在殖民过程中把殖民地视为“他者”,通过对他者的界定和建构,从而定义“自我”的优越性。殖民地被言说为野蛮堕落,专制停滯的主体。摩西虽然身为黑人,但他并不是玛丽眼中脏乱卑贱,懒惰愚昧的“黑鬼”。一方面,他健壮聪明,有反抗精神,不屈服。与女主人发生暧昧关系后,他一度以为自己已经融入到了白人社会中,然而深深扎根在白人心中的种族歧视情节残忍地践踏了他的人格尊严。他发现自己在白人眼中仍然是个野蛮如牲畜的土人。黑人无论怎样模仿白人,都不可能被白人世界接受为与他们平等的人。如法农所说,“他们告诉我不要越界,要回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当他看见玛丽站在白人一边,态度坚决的叫他滚开时,屈辱和愤怒驱使他举起了复仇的镰刀。
以斯莱特为代表的白人社会时刻严阵以待,呵斥吓退那些不安分的土人。他们对土人也会拥有情感和理性这个事实是不屑一顾的,或者说是刻意强制地无视。只有这样,白人才能完完全全地掌握话语权力。摩西作为被剥夺了话语权力的他者,无从申辩,他的爱情、屈辱和复仇都将被淹没在野草中,留在世间的只有白人叙述出来的“谋财害命”。
玛丽的人生历程实质上是她的人性被逐步扭曲摧残,最终不由自主走向毁灭的过程。幼年时痛恨父亲,成人结婚后怨恨丈夫,最后由自己也爱也恨得摩西杀死。她穷尽一生想要摆脱贫穷,渴望自由独立地生活,但最终也没能逃避命运的倾轧。留于人世的最后印象是一个被黑人男仆杀死了的疯女人。摩西宽容善良,不记恨玛丽对他的鞭打苛责,在她陷入困境时无微不至地关怀她。在自己的人格尊严被践踏时,不惜以极端手段捍卫。但殖民者并不会关注这些,他们的评判标准建立在肤色上,对于他们,黑皮肤意味着野蛮,低等。莱辛以客观冷静的笔触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对人性的毒害,另一方面也为他者的无辜做出了辩护。
参考文献:
[1]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J]. 一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2]Kristeva, Julia. Strangers to Ourselves. Trans. L.Roudiez. New York: Columbia UP,1990.
[4]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J].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
[5]姜红.中国的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J].当代外国文学, 2014年第3期, 第154-163页.
[6]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J]. 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
[7]王家湘.多丽丝·莱辛.外国文学, 1987年第5期,第80-83页.
作者简介:赵艳惠(1991–),女,汉族,山东临沂人,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浪漫主义诗歌,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