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时间:2023/11/9 作者: 博览群书·教育 热度: 10371
摘 要: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重要的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决定,另一方面是因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的内在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部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结合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以来,一直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头脑。中华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文明的演变和具有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民族文化,是历史上许多思想文化的整体表现,并以其独特的包容性有着悠久的历史。毛泽东、邓小平等共产党人就一直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倡导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从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时起,二者之间的关系便成为了一个重大问题。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这个问题经常被反复提及。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中所发生的重大文化事件中,二者的关系也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但根本问题是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新的世界格局下,应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才能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中国传统文化迈向新的未来。

  在怎样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问题上,学术界存在绝对对立论、相互融合论以及对立统一论这三种观点。产生这三种观点的原因在于二者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结合的方式、步骤。特别是二者之中谁应该占主导地位的问题上。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1.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94年以来,进行了两次伟大的革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革命是毛泽东领导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反复探索,最终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这一次实践的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24年反复探索的历史总结;第二次伟大革命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这一次飞跃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为主要创始人,所以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为其命名。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性的历史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在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来说,爱国精神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其有着紧密的联系。在马克思思想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巧妙运用传统文化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并用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毛泽东思想就是二者充分结合所诞生的产物,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什么、怎样进行等一系列问题以及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设想,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的含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做了充分的说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对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建党理论成果;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要想经得住考验,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回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不难发现其现实意义在于,爱国精神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中之重,以此作为依据才能开辟一条属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其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能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使得社会全面发展,进一步实现文化现代化。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事物的两面性,有其落后性和腐朽性、封闭性等等。马克思主义出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概念,作为经济、政治和社会世界观发展的起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先进、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运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开辟道路,扬弃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以维护其精华,融入科学、先进的思想,得到长远发展,日益彰显活力。

  最后,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依赖在中国马科学说相结合的意义。恩格斯曾说:“如果马克思想在一个国家里传播,它就必须穿上他的国籍的外衣。”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遍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地点背景不同于中国,导致其理论基础及思想具有那个地区特征。所以,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学者都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做了尝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包括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所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这片土壤中培育出的新品种,如今,我们能看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这片沃土中生根发芽,并且已经枝繁叶茂,得到了全新的诠释与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1.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状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研究中,多数研究者只注重与之相一致的方面,而忽视了其独特性、互补性。从哲学的角度看,中西哲学的特点。有些内容,西方哲学完全讲,中国哲学很少提及;而另有些内容,中国哲学讲得充分,西方哲学则鲜有论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西方哲学的总结和概括,因而对中国哲学中某些特有的内容就鲜有论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中国哲学和马克思哲学为独特的哲学,很少有人讨论,甚至没有理性思维的理论和主张的吸收与改造。这一结合需要对中国哲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从中总结出中国特有的哲学瑰宝。但是,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简单地理解为引用中国历史文化的思想来注释和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也应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总结和概括。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研究与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准备阶段;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66年”文革”之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开创阶段;从1966年”文革”开始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曲折发展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如何立足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进行概括和总结,完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以有利于对实践的指导,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仍然是一个伟大而永无止境的历史工程。

  马克思主义是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西方文明的一部分,它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晦涩难懂。所以目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内容出现了太过专业化、学术化的趋势。马克思思想的理论体系,是对实践的高度概括和简洁的总结。有严密逻辑的哲学思想为指导,这给中国大众接受马克思主义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困惑不利于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因为我们是在普及推广的马克思主义内容很难使普通人真正理解和掌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但同时,“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思想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一种社会理论,只有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具有科学性,也才能具有说服力,并因此被群众所掌握,从而通过群众的实践转为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关键在于对我们党的政策的认同,在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认同。可以说,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增强群众的认同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保证。当前我们国家的重要工作是要将这些精神落到实处,大力开展新的改革实践,切实解决关涉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积极为人民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结合提供坚实的社会物质支撑。

  2.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问题上,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就哲学而言,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时引用一些中国古代的思想资料来证明马克思原理的普遍性、真理性;或以目前的哲学体系为框架,梳理出中国哲学。这种形式,对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一定意义。但这是一种浅层次的结合,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关系的理解上是片面的,实质上是把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注解和证明,而不是用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来补充和发展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要体现在实践的基础上,更要在其内容与形式上进行新的探索与发展,使其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握好三项要义:

  第一,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要使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首先应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变,同时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大力宣传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和作风的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这样的基础上使传统文化紧跟社会的发展,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在经济、政治上都需要文化的带动,而文化是否能充分带动经济、政治的发展取决于文化的现代化程度。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精神支柱,在精神上没有依靠,就等于人为地切断了他们的起源。对待传统文化是一个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兴衰的问题。一个国家的民族振兴、社会现代化,都是以民族精神作为基础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一个民族的精神所在体现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重要的是要认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传统文化中的黑暗与消极的东西,应该抛弃,需要现代化发展的民主、科学、法律,这恰恰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因此,在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要清楚地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不足。

  第二,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推广。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始终与各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中国共产党94年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是指引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行动指南。

  第三,培育开放兼容的世界眼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涉及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文化心理等深层次的问题。因此,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就需要建立一个以中国和世界为基础的开放兼容的世界视野,从而带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有机结合的步伐。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中,要清醒的认识到二者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文化,因而存在矛盾,不可能绝对一致。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自我更新、自我进取、走向世界文化的必经之路。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将二者有机结合,探索出更加具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M].人民出版社,2006.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1.

  [3]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4.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人民出版社 ,2009.

  [5]毛泽东文集,[M].人民出版社,1999.

  [6]都培炎,思接千载和与时俱进——中共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历史考察[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李俊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读[J].人文杂志,2003.

  [8]张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5).

  [9]孙柏亮,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困境与出路[J].天府新论,2009(01).

  作者简介:蔺若(1990-3-15),男,吉林长春,单位:延边大学马克思学院,专业:法律硕士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