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3/11/9 作者: 博览群书·教育 热度: 13422
张华

  摘 要:历史故事能够在课堂上刺激学生的神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分析历史现象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中,将历史故事穿插其中,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的史实和分析历史现象的过程中,接受的不只是固定的历史理论知识,还包括学习历史的乐趣,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历史课,从而提高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提高历史科目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教学

  在我国,初中是刚接触历史教科书的阶段,对于初中生来说,存在着不少对于历史的认识误区,认为历史是有着一层神秘面纱的科目。他们学习历史主要是通过教师讲述历史故事、多媒体的教学、阅读历史故事。想要他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就必须培养他们的兴趣。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只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故事能够在课堂上刺激学生的神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讲述历史故事,诱发探究欲望

  历史故事短小精悍、形象生动、趣味性强,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而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恰当地讲述历史故事,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激活课堂氛围,促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如在学习《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炎黄大战蚩尤的历史故事导入新课:传说四五千年前,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其中黄帝和炎帝是黄河流域最有名的部落首领。而在长江流域有个强大的部落,他们的首领叫蚩尤,相传蚩尤部落擅长制作精良坚利的兵器,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有一次,蚩尤部族与炎帝部族发生了冲突,炎帝部族被击败,失去了居住的“九隅”,于是炎帝部族向黄帝部族求助,两大部落联合起来,在涿鹿地区大战蚩尤。从此,炎帝、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的发展融合,形成日后的华夏民族。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我们为什么会被称为炎黄子孙?为什么炎帝、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在生产和生活方面为当时及后世的人们做出了哪些贡献?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很快就被调动起来。

  二、通过历史故事使抽象的历史内容具体化

  初中历史教学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中国历史,另一部分是世界历史,历史发生的时间与背景都与现代的生活拉开了一段距离,有些知识点比较模糊,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这时,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可以有效地将这些知识点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便于理解和认识,使历史知识点得到更加有效的消化。比如,在讲解“经济危机”一章时,首先讲述的是美国,可以借助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事实,看待这场危机对美国民众的影响有多大。这是一个关乎信任的故事,讲述的是美国大萧条时期的故事,也就是美国第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时期,一位年轻的姑娘费尽周折终于获得了金店销售人员的职位,可以负担和母亲的生活支出。有一天,一个面色憔悴的男子走入了金店,看了一枚枚戒指,然后离开了,姑娘的服务态度很好,心想好不容易有了一个顾客,但是那位男子什么也没买,就走了;姑娘下班清点戒指时,发现戒指少了一枚,意识到是男子趁机取走了戒指,但是如果拿不回这枚戒指,就会失去这门工作,而且要赔偿。姑娘后来进了男子家门,跟他说了一些话,男子抓住姑娘的手表示感谢,戒指就这么失而复得;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可以从中提炼出经济危机时工人的失业现象严重,工人的购买力低下,很难满足正常的日常生活。老師可以根据历史故事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造成经济危机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破坏力?等等;学生刚听完了历史故事,会很热衷于这些问题的解答,解答问题就是从课堂内容中进一步认识“经济危机”这个概念的过程。通过故事学生们对经济危机的认识由抽象的概念转移到具体的事例中,降低了历史学习的难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这样的策略实施中,历史老师要注意精心选择历史故事素材,并控制好讲故事的时间,讲述要声情并茂,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展现历史故事场面,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感悟历史

  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重新展现历史事件,使历史的事件形象、生动、直观、快捷,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历史,提高学生的学史兴趣。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中,给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凡尔登战役的录像,再现战争的残酷的场面。看完后提出问题:从凡尔登战役中你有何感悟?作为当代中学生的你有何启发?在学生们相互交流中学生明白了战争给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带来严重灾难。作为当代中学生要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启发。在交流讨论中让学生思考和探讨人类发展中避免战争的有效途径。

  四、融入历史故事,扮演历史角色,理解历史

  到了后来,我发现愿意讲故事编故事的学生积极性不高了,学生听讲故事的新鲜感已经消减了。此时,教师要独辟蹊径,在课堂上增加演故事的教学环节,也就是编演历史课本剧。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很快进入历史情景之中,从而激活思维,主动去感悟历史,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如在讲授《戊戌变法》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编演课本剧。学生把“戊戌变法”历史事件分成“翁同龢力荐康有为”“康有为舌战顽固派”“光绪面见康有为”“谭嗣同夜访袁世凯”“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六君子血洒刑场”等几幕演出。演出结束后,我还就“谭嗣同为什么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等问题向同学们发问,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自己讲故事,又如讲《法国大革命》,让学生讲“滑铁卢战役”的故事,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兴趣很浓,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表演和讲述,提高学生上课时参与教学的能力,也使学生能穿越时空,经过切身的体验,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体会历史的脉搏,更加理解历史。

  参考文献:

  [1]杨红琴.历史课“六步有效教学模式”初探[J].林区教学,2009(06).

  [2]时海萍.对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04).

  [3]孙建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J].文教资料,2010(2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