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新小学语文教材

时间:2023/11/9 作者: 博览群书·教育 热度: 13338
周忠朝

  摘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初步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教材;学习;时代性

  一、教材的框架体例和基本内容

  1.学习习惯。该套教科书每册开头都安排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内容,以图片方式呈现,将小学阶段应该养成的“听说读写”的习惯有序而又生动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以后各册还将陆续安排读报、写日记、收集信息整理资料以及多种渠道学语文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做意在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文。根据《课程标准》精神,教材在选文上坚持三种价值取向:

  (1)文化性。即所选的每一篇材料力求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整本或整套教材的文化构成也尽可能均衡合理。有利于学生丰富文化积累,建构他们自己的文化。全册书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文化视野比较开阔。思想、道德,修身、做人,审美、科学,传统、现代,本国、外国,情感、理性等等,诸多方面均有涉猎。

  (2)时代性。即所选课文力求具有现代意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时代的精神;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反映先进文化;反映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观念,让学生接受新思想,逐步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

  (3)审美性。即追求选文的美育价值。从文章内容到语言表述,从课文插图到装帧设计,都力求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使学生在读课文、看图画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作品富有儿童情趣,图文并茂,相信会为儿童喜闻乐见。

  3.习作。按照《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段开始安排“习作”教材。为切实帮助教师搞好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习作水平,该教材在“习作”部分的编排上作了如下尝试:

  (1)突出位置,明确目标。——明确“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课程标准》)

  ——还“习作”应有的位置,精心编写专。门的“习作课文”,使“习作”教材独立成章、自成体系。

  ——明确习作教学的年段目标,3—4年级应在低年级段写话的基础上进行作文起步训练,以片段教学为主,不拘文体,不必成文,让学生自由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同时提出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的要求。

  (2)降低门槛,培养兴趣。习作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习作要求力求适度明确,少写命题作文,不给过多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重视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写放胆作文,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把话说明白,把句子写通顺,把字写工整。

  (3)例文引路,模仿起步。该教科书中年级段“习作”大都安排了“例文”。“例文”多来自小学生,用的是孩子的语气,写的是孩子的生活,抒发的是孩子的感情,且篇幅短小,格调清新,使学生读了倍感亲切。“例文”均由小学生按规范格式誊写在作文纸上。这样,旨在从形式到内容,为学生的习作提供良好的示范。

  (4)以说促写,读写结合。在低中年级,“以说促写”、“以说引写”、“说写结合”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该教材对此作了有机地吸收和借鉴。

  4.单元练习。教材每个单元安排了一个综合练习。意在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复习巩固所学课文知识,懂得运用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全方位地提高语文能力。

  二、教材的主要特色

  1.崇尚“人文”。——教材饱含民族文化,洋溢着中华文化的气息。或展现灿烂文明,或回首历史事件;或讴歌志士仁人,或颂扬民族精神;或宣传传统美德,或渗透伦理亲情。教材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提供了优良凭借。

  ——教材的文化构成比较合理。中国的、外国的,民族的、世界的,传统的、现代的,科学的、人文的,学校生活及社会生活的等等,视野广阔,文化的覆盖面比较大。并且注意尊重多样文化,有一定的包容性。有利于学生丰富文化积累,全面提高文化素养。

  ——教材富含人文情怀,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为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教材继续精心编排“习惯篇”;为保护学生的视力,教材的字号较大;为使学生喜欢语文,热爱读书,教材选编了大量为儿童喜爱的作品;教材的绘画与装帧设计追求审美品位,教材的结构体例与呈现方式也大多为儿童喜闻乐见。

  2.强调“基础”。——采用“减法思维”,突出基础目标。教材删繁就简,轻装上阵,头绪比较简单,表现方式也比较质朴;教材突显基础目标,着重安排那些对学生发展特别是终身发展有用的内容,强调把书读好,把字写好,把话说白,把文章写顺,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汲取“传统经验”,强化基本手段。教材遵循母语教育规律,注意从传统语文教育经验中汲取营养。在教学中倡导多读、多写、多背,强调积累和感悟,注重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识字教学提出“识写分流,多识少写”;写字教学提出“描仿人体”;阅读教学提出“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习作教学提出“读写结合,模仿起步”。鼓励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把自己培养成“读书人”。

  3.注重“综合”。——教材内容的安排讲求整合。把字、词、句、篇的内容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的要求整合起来,把语文与其他领域的学习联系起来,把课内课外有意识地沟通起来。使教材便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便于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教材的练习设计(课后练习与单元练习)注重综合。不仅具有复习巩固的功能,更有拓展的功能和促进学生思考、探究和創新的功能。许多练习不局限于一字一词,也不探究微言大义,更没有用似是而非的东西去为难学生,但却富有启发性、挑战性和综合性,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和兴趣,让学生有多方面的收获。

  ——有计划地设计一些语文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专题,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研究”和“发现”,在有趣的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4.体现“开放”。——教材具有伸展性,富有张力。学生通过学习教材,如同打开了一扇窗,进而可以找到连接生活、认识世界、步人知识殿堂的通道,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学习语文。教师通过使用教材,也不难从中获得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确定新的教材观:教材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但不是惟一资源;教师不仅是新教材的使用者,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

  ——教材富有弹性,留有空间。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课后练习重点突出,留有余地;单元练习形式多样,讲究综合;习作倡导个性化,儿童化。这些尝试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也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促进教学生动活泼局面的形成。

  ——教材的编排、装帧具有现代感和时代特征,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视野和追求。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