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如何促进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时间:2023/11/9 作者: 博览群书·教育 热度: 14063
邝伟

  摘 要:“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词,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适应新形势下新课程的需要,就必须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故而应重视自身的专业成长。笔者認为,要促进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数学素养,积累实践智慧是前提;感悟磨课细节,反思教学过程是基础;播种恒心疫苗,滋养阳光心态是关键;发挥集体力量,加强教师交流是专业成长的途径。

  关键词:数学素养;实践智慧;感悟反思;恒心;阳光心态;集体力量

  今天,教师专业化问题已成为一种强劲的思潮。严格地说,“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更关注的是作为一种群体的“专业”,而后者更强调教师个体的专业性。但两者也是相通的,因为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事实上,教师专业化的重点从群体转向个体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也就是说,“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词。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适应新形势下新课程的需要,就必须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故而应重视自身的专业成长。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经历,就如何促进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谈几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提升数学素养,积累实践智慧是专业发展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需要对自己的学科有广阔的了解。我们的一线教师不缺少自己从教学科的丰富知识,能自觉积极地填补数学知识的不足,却经常冷落数学素养的提升,忽视实践智慧的积累。

  要提升数学素养,不仅要明了小学数学知识的背景、地位与作用,精通小学数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小学数学内部的系统结构,还要对数学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思想方法、人文观点、辩证规律、美学内涵有自己的体会;不仅有学高为师的数学科学与数学文化素质,具备与小学数学知识有关的高一级的数学知识,还应该不断丰富个人数学实践知识,能以独到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敏锐捕捉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实践智慧是教师最重要的专业素养。学科性知识是一种普遍理论,实践性知识则是一种个人理论。教师个人理论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普遍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并借助批判与反思升华实践经验而得来的,它以学科性知识为基础,在教育反思与研究中形成,它是一种实践智慧!而这一种教育实践智慧,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所在,正是区别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关键特征。

  二、感悟磨课细节,反思教学过程是专业发展的基础

  教师磨课是在反复实践中不断地感悟,通过反思和积累,“为迁移而教”。如果每一位教师能从研究备课和上课开始,一节课一节课地加以研究和积累,就能增强自己可持续教学的能力,促使自己专业化成长。

  1.磨教材。磨教材是关键,因为教材可以上通目标,下达学生。磨课,首先在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参悟。比如“千以内数的认识”中教师可运用的教具可以是小棒,可以是计数器,可以是立方体等等,那么你想选择什么?每一样教具重点要解决什么?它们各自有什么特色?这些都是需要磨的内容。

  2.磨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在一堂新课中,学生可能出现哪些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应胸中有数,然后通过已知推出问题,再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新旧知识链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添砖加瓦”,使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一个层面。如“千以内数的认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10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组成等有哪些知识储备,新旧知识如何链接、迁移等。

  3.磨细节。有人说过,磨过程是爽快的,磨细节是痛苦的。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生成,就是这样,磨了好些天,甚至好些年,但还要继续。磨细节,体现了精益求精的教学呈现和反思。“千以内数的认识”中一些看似简单的细节:“课件还需要否”、“读写在这节课上是重点吗”,又如“在本节课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数感”等等,都是需要磨,也是值得磨的问题。

  4.磨心态。“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辛辛苦苦上了一堂课,其中会有成功的喜悦,也难免会有失败的懊丧。但无论是喜悦还是懊丧,都值得从总去总结成功的经验,反思失败的原因。正像特级教师刘永宽在介绍自己的磨课心路说的那样:“课真的好难磨啊!”“磨课也磨人”。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把每次上课尤其是上公开课,当作是自己磨课的舞台,当作向听课教师寻求帮助的机会时,才会一次一次地把自己的课“磨亮”。

  三、播种恒心疫苗,滋养阳光心态是专业发展的关键

  有些老师在课改实践的推进中会产生厌倦。他们往往缺少对专业学习的恒心和毅力,出现“三分钟热度”或“一口吃个大胖子”的错误极端认识。所有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坚忍不拔的意志,所有的成功都来之于坚持不懈的努力,没有一个“恒”字,多少的热情与智慧都是白搭。“恒心”是倦怠的疫苗,种下恒心的疫苗,倦怠心无从得手;而“创造”,可以说是倦怠的特效药,是倦怠心的克星!每天的教育行动是创造的行动,每天在实验,每天在创造。当然创造有大小,但大创造有大欢乐,小创造有小欢喜。我们每天尝试着创造,我们每天享受着幸福。在追寻理想中不断地超越自我,“追寻理想,超越自我”在这样的过程中,绝对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在行动中不断地实现着!

  “精神”是教师生活状态的支柱。由于种种原因,教师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今天被扭曲了的教育在摧残孩子天性的同时,也折磨着我们的教师,但我们教师却不能因此失魂落魄,因此无精打采,因为,如果我们以一种灰色的心态来面对我们的孩子,那么,孩子的心灵很容易受到你的“铅中毒”。作家秦文君说:“教育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给孩子带来自信和快乐。”要我们的孩子获得一个健康发展的空间,首先,我们的教师要有阳光的心态。相信一个拥有了阳光向上心态的老师,推开教育这扇门,面对成长中的学生,才更能演绎出充满智慧和生命活力的课堂。

  四、发挥集体力量,加强教师交流是专业成长的途径

  1.要走出集体教研流于形式的尴尬境地。集体教研时,大多数几个教师发言,其他教师很少参与其中,这样的集体教研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来,也就没有实际意义了。要让老师们通过讨论相互倾心交流,资源共享,从而实现更新教师观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集体教研不能只限于设计教案。集体教研除了进行教案设计外,既可以集体反思教学,总结经验;还可以剖析案例,探讨方法,这些都需要教师资源共享。如果将集体教研等同于设计教案,就会导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难以进入集体教研的视野,仍然不能摆脱课改中“孤军奋战”的困境。

  3.集体教研要避免淡化教学的个性化。集体教研,要避免湮没在求同中,应鼓励教师拥有个性化的教案设计,多给教师一些思维的自由、创新的自由、设计的自由、展现个性的自由,多鼓励教师编写个性鲜明的教案,追求个性鲜明的教学,而不是千篇一律,按照传统教案或优秀教案的文本结构模式,规定一些繁琐的甚至不必要的环节去限制和约束老师。让每个老师在集体教研的帮助下,又因不同的个性、经验以及对教材的不同的理解而表现出不同的处理方式。处理方式的个性越鲜明,就越具有创造性,就越有助于教师本人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行之”。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实践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改革,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加速个人专业发展的进程,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