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议幼儿教育管理中的惩戒教育

时间:2023/11/9 作者: 博览群书·教育 热度: 12940
章彦

  摘 要:在教育领域中,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际应用而言,惩戒都是一个问题多于答案的论争点。由于对教育领域中与惩戒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认识的模糊性,使得人们对惩戒的理解有一定的困惑和偏差。本文着重对教育惩戒的内涵、意义及本质特征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并提出惩戒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惩戒教育;幼儿教育管理;注意点

  一、惩戒的内涵及特点

  何谓惩戒?这是在探讨惩戒教育时首先得解决的一个问题,为了更好的界定和理解惩戒这个理念,需要先对惩戒和体罚加以区分和辨析,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二者等量齐观,混为一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指出:“惩戒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歧视。”上海教育杂志常务副总编金志明在“惩戒”三人谈中也指出:“教育的惩戒应该首先是教育,其次是处罚。”在教育中,惩戒是指“通过给儿童身心施加某种影响,使其感到痛苦或羞耻,激发其悔改之意,從而达到其矫正的目的”。体罚则是指“施加惩罚使儿童身心感受到痛苦,以促进其避免痛苦,改正错误”。从字面上看,这二者的差异确实不大,因而人们在实践中常常混淆,认为惩戒即体罚,其实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我认为,惩戒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罚方式。惩戒有惩罚、警戒之意,是对孩子成长过程中所犯过失的责任追究,是让孩子去承担错误引起的后果,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它在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后果上都与体罚有本质区别,其中最关键的在于,体罚损害了受罚者的身心健康。

  通过以上辨析不难看出,惩戒是教师 依法对孩子的不合规范行为而施以否定性的制裁,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其合范行为的产生与巩固的一种教育权利,它是教师用于惩处违反学校学习生活规范的孩子的权利,是维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秩序,保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教育手段。

  二、惩戒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母亲带孩子到百货商店,经过玩具部,看见一匹木马,孩子一跃而上,再也不肯下来。可那木马不是为了出售,只是商店的一个陈设。店员们叫孩子下来,孩子不听;母亲叫他下来,还是不听;说带他吃肯德基,依然不听。任凭许下什么愿望,总之一个态度,就是不听。当时形成了一个僵局,最后一个店员说:“百货商店特聘的儿童心理学家正好在,我们让他下来想想办法?”专家从楼上下来,问明原由,轻轻地走到孩子身边,附耳说了一句话,孩子像触电一样,连忙下来,牵着母亲的手仓皇离去。事后有人问专家到底说了一句什么话,专家说:“我说的是:‘你要是不下马,我打碎你的脑壳!”专家不愧是专家,所实行的方法的确是立竿见影。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惩戒是必要的。

  惩戒教育作为孩子不良行为的警戒灯与矫正器,不仅有利于孩子自觉遵守社会所认可的行为规范,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法律观念与责任意识。因此,惩戒教育作为教育中的应有之义,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惩戒的本质:是教育手段而非目的

  “惩戒是教育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再孩子教育管理中实施惩戒,并不是为了惩戒而惩戒,惩戒本身并不能称之为目的,惩戒的真正目的是基于教育的目的。在孩子教育管理中,教育者实施惩戒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观念。当然,根据实施惩戒的场合、被惩戒者的特点以及惩戒者的想法及不同的惩戒理论所阐述的惩戒可能被用来达到各种具体的目的:如通过阻止一种不正确的行为或鼓励一种正确行为的办法来使孩子的行为立即发生改变,或为了阻止错误行为的发生或重复等。

  四、恰当运用惩戒教育的做法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惩戒更有效。幼儿的心理是敏感的,只要老师多爱他们一点点,多关心他们一点点,他们会回报同样的爱,他们爱老师、爱小朋友、爱幼儿园。不是有这样的一句话“幼儿园是我家,老师是妈妈”吗?只要我们能与幼儿建立起这样的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那么,当他犯了错误,老师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制止,让他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从而加以改正。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有一颗博大的爱心,能够关心、爱护、照顾好每一个孩子。爱幼儿,就必须善于走进幼儿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做幼儿的“大朋友”,和他们一起玩耍游戏,一起学习,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我们感染幼儿的情感魅力,用自己的才华去感染幼儿。爱心和童心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一道永不言败的防线。

  2.能够私下批评的,就不要公开批评。许多人认为幼儿不懂事,不懂得自尊,其实,幼儿心灵深处最敏感的地方就是他的自尊心,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的幼儿。如果当众多的孩子批评他,他会产生压抑、恐惧、担心的情绪,影响他的个性发展,如果私下批评,效果会更好一些。人多的场合,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最好采用皱眉、打手势等暗示性的动作或表情,这会使孩子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保护,也就较易接受家长的要求。当众批评、责骂孩子应绝对避免。

  3.为幼儿寻找一些替代活动以减轻惩戒。对那些犯错后能马上意识的幼儿,老师不要急于批评、惩戒,但又不能置之不顾,最好采用以“奖”代“罚”的代替法,使幼儿在老师善意的惩戒中明白自己的错误,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如让孩子当一回“老师小帮手”去教弟弟妹妹完成一项自我服务的工作:如结鞋带。这样,既达到了惩戒教育的目的,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效果当然好。有的幼儿好动,这是一种特定时期的幼儿在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的必然表现,并不是孩子的故意调皮捣蛋,知道了这个特点,老师可以让孩子到活动角参加各种活动:如在种植园地翻土种菜。这样,既可以使他的心理得到满足,又让他的能力得到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孩子成长须和风细雨的教育引导,但也离不开严格的惩戒。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当孩子有了问题,有了错误,我们不能一味的宽容,一味的给他们机会。作为教师,应让孩子在惩戒中真实的面对过失,让孩子在惩戒中得到进步和发展。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正面教育和反面的惩戒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戒教育制度是对学校教育管理体系的有机补充和完善。惩戒犯错孩子,不光在于教育犯错孩子本身,更重要的是能起到教育其他孩子的警示作用,让其他人引以为戒。惩戒教育,能让孩子在其亲身经历的教训中更加清楚地认识对与错,并通过适度的外在压力使孩子的内在因素发生作用,自觉抑制自我行为过分膨胀,产生对错误行为的趋避意识,防止再犯同样的错误从而使文明、责任、合作的意识真正深入孩子的心中。

  参考文献:

  [1]谭晓玉,唐关胜,金志明:《“惩戒”三人谈》,《国内外教育文摘》,2003年第2期.

  [2]檀传宝 《罚的教育意义及其实现》,《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2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