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激励理论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初探

时间:2023/11/9 作者: 博览群书·教育 热度: 12627
刘缤妍

  摘 要:恰当的激励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产生良好的正能量。在班级管理中亦是如此。本文就“按成绩排座位”的班级管理现象对陕西省西安市X中学高三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这种激励方式的结果似乎不尽如人意。最后本文探讨了在班级管理中引入激励手段的注意事项,期望能够更好地发挥激励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中;班级管理;激励

  激励是一种动机,它是借助外部诱因来激发个体向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努力前进的心理过程。一个完整的激励过程包含三个重要的部分: ①刺激变量,即需要借以形成推动力的外部因素;②反应变量,即激发出的个人积极活动行为;③机体变量,即需要调动积极性的个人。激励理论在管理实践中应用甚广,应当说没有激励就难以发挥集体和个人的积极性。在班级管理中也不例外,借助有效的激励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管理,能够激发学生本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实现自身目标,因而在整个班级内形成积极、向上、有序的管理秩序。所以,班级管理的过程本质上是指导學生的活动,以实现学生发展的过程。

  X中学是陕西省西安市一所历史悠久的重点高中,为了更好地激励同学们好好学习,促进学习成绩相当的同学互助进步,该校2016级高三年级实行“按照成绩排座位”的激励管理措施。根据每月的月考成绩对学生座位重新排列,并根据成绩优劣逐次由前到后安排座位。本文以X中学2016级高三年级的部分同学为调研对象,就学生的排座位情况和对此的看法进行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多数同学对自己目前的座位情况比较满意,认为这种班级管理方法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但也有小部分同学认为这种做法可能有失公允。

  一、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于2015年9月至10月在X中学2016级高三班级内发放。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共发放问卷220份,收回有效问卷197份。受访者全部为X 中学高三学生,其中男性受访者91人,约占总数的46%,女性受访者106人,约占总数的54%。受访者在班级内的排名情况相对均衡:排名在1—10名有41人,排名在10-20名有35人,排名在20-30名有46人,排名在30-40名有46人,排名在40-60名有29人。

  二、学生对“按照成绩排座位”的班级管理方式看法

  1.近六成的同学愿意继续留在现在的座位

  调查显示,受访者当中有25位同学(占所有受访者12.69%)非常愿意留在现在的座位,有90位同学(占所有受访者45.69%)表示比较愿意留在现在座位,有20位同学(占所有受访者10.15%)表示对此问题持无所谓的态度,而有62位同学(占所有受访者31.47%)则“不太愿意”或者“非常不愿意”留在现在的位置。这说明整体而言,大家对于按照成绩排列的座位情况有相当的适应程度和认可程度。

  2.不同受访同学对于当前座位情况的关注点有所不同

  调研结果显示有三成左右(66名)的受访同学认为自己当前的座位非常好,自己很满意。有46位受访同学(占所有受访者23.35%)认为这种排座位的方式让自己倍感压力,但又更有动力好好学习。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有30名受访同学认为自己的座位位置“没有得到老师的关注,感觉被忽视了”,显然选择该选项的同学对于这种按照成绩排座位的方式并不满意。在开放型选项“其他”中,有同学反映座位周围的同学成绩相仿,不方便向成绩好的同学请教问题,也有人持无所谓态度。

  3.“按照成绩排座位”管理方式的激励作用并不明显

  调研结果显示,仅有5.10%的受访同学认为“按照成绩排座位”能够非常激励自己的,有30.61%的同学认为这种方式比较激励自己,而认为“按照成绩排座位”不能有效地激励自己更好地学习的受访同学达到56.64%。这就意味在总体而言,“按照成绩排座位”的管理方式并不能够起到足够积极、强烈的的激励作用。

  4.受访同学对“按照成绩排座位”的激励方式褒贬不一

  关于“你认为按照成绩排座位的激励方式有何优缺点”的开放性问题,同学们给出了非常多元的评价。其中正面评价主要有:给学习较好的同学压力,给较弱的同学动力;激发学习积极性;敦促高三学习更加紧张,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学习动力;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对于这种管理方式的消极评价有以下几点:会使较为努力但不够有效果的同学吃亏,对同学心理健康方面也不好;对于视力不好、个子不高的同学是不太公平的;可能使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同学感受到被冷落;还可能导致两极分化——使学习成绩好的人更容易提高,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成绩更难以进步。

  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发现,有六成以上的学生认为这种管理方式不能够很好地激励自己更好地学习,这表明“按照成绩排座位”的班级管理方式并没有起到足够理想的激励作用。同时,还伴随着一些有失公允的嫌疑——这种排座位方式显然没有考虑学生身高、视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再进一步,以“座位位置”为激励诱因,来凸显成绩好的同学的“优越位置”,是否合理恰当,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真切需求,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在班级管理中引入激励手段时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保持公平,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3 年提出了激励的公平理论,该理论认为一项事物对人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放在班级管理中来说,学生所感受的激励不仅仅源于自身,还源于老师对其他同学的激励的横向比较。因此,老师在班级实施激励措施时要保证公开公平公正,抛开偏见和有色眼镜,采用相同的激励标准,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最大限度地激发激励主体——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

  2.要抓住时机,适度激励

  激励时机是影响激励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够在恰当的时候予以适度的激励,就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超前激励或者滞后激励就失去了激励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激励的程度也非常重要,激励的程度是指奖惩的多少或者强烈程度,这对于激励效果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超量激励和欠量激励都不但起不到激励的真正作用还可能起反作用。比如老师对努力程度和进步程度不一样的学生给予一样的表扬和奖励,那么一方面会挫伤勤奋努力的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不利于后进学生的进步。所以要谨记“过犹不及”,把握好激励的程度

  3.激励手段要因人而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维克托·弗鲁姆提出了“期望理论”,其主要观点用公式表示如下: M= ?V·E (其中:M代指“激励”,V代指“效价”,E代指“期望”) 。从公式中可见 ,激励是效价与期望之积的总和,效价是指人对所从事的工作和所需达到的目标的估计,期望是根据过去的经验,判断激励能实现的概率,最小为0,最大为1。期望理论启示我们,在激励过程中要注意区分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激励目标价值的认识,只有效价和期望值都很高时,激励才能最好地发挥其作用。在班级管理中,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期望感 ,给予不同期望状态的同学以不同程度的激励,从而使学生产生奋发向上的进取心。此外,对于不同的管理目标、不同性格的学生、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应该综合采用目标激励、榜样激励、信任激励、奖惩激励、民主参与激励、情感激励、竞争激励中适当的手段进行激励。

  4.激励诱因要合理科学,与学生需求一致

  激励诱因是触发学生产生积极性的诱导因素,诱导因素的选取直接决定了激励效果。马斯洛需求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只有当较低层级的需求得到满足时,更高的需求才会愈发强烈。所以在班级管理中,老师首先应当了解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取与学生需求一致的激励诱因,这样才能真正触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激励诱因要积极向上、科学合理,不宜选择低级趣味的激励诱因,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诱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带来正面向上的激励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凌. 激励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2]刘彬. 浅析中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运用[J]. 基础教育研究,2009,01:13-14.

  [3]刘金虎. 激励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 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06:69-70.

  [4]周贤锋. 激励艺术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 中学时代,2014,08:135.

  [5]余忠淑. 班级管理中激励的理论、原则与方式选择[J]. 基础教育研究,2013,01:59-6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