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如何实现音乐课堂的主旋律

时间:2023/11/9 作者: 博览群书·教育 热度: 13036
张玖英

  摘 要: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音乐;思想;课堂

  教学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和音乐实践,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音乐,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与艺术创造,为学生终身学习、喜爱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段精辟论述为改革音乐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具有时代信息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指导。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地发挥音乐学科的自身特点,加强课堂师生互动,让实践体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呢?

  一、确立三性思想

  而今音乐教育提倡适应学生个性、扩展创造性经验的音乐欣赏教育。我们要有意识地在音乐欣赏教育中进行主体性的策略研究,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自信心和创造意识,达到整体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提高初中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性、活动性、创造性。

  1.自主性。它与受动性、外在性相对立,表现为学生行为的自主、自信与自律(自控)。自主性对教师的要求是“尊重”,目的在于通过对教师的尊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尊心,创造使教师的“外部”指导转化为学生“内部”能动活动的条件。教师的角色应当是顾问、辩论会主席、对话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组织、点拨和概括三方面,在这三个方面之前教师行为应该是倾听,努力的倾听。应该区别“教学”与“教学生学”的不同,认识到从长远上看,少教才能多学。对学生的要求是“反思”(自律、调整)。具有反思的思维方式,是人的重要特征;反思,是自主性最重要的表现。

  2.活动性。活动性的核心在于使学生的学习从感觉效应转变为运动效应,不仅指动手、动口之类的操作参与,更指理性思考的投入。活动优劣的主要标志是学生参与和投入的程度。未来社会需要肯于参与、善于活动的人,否则生活和工作质量都不会太高。活动是未来社会的必需,也是学会学习的必需。

  活动性对于教师的要求是给学生留下必要的时空,把表现的机会留给学生而非自己。必须强调指出,这里的活动是自主性的活动,即学生作主人的活动,而非学生是木偶的活动,也非“表演式”的专供参观学习的所谓活动。对学生的要求是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正确,应当允许学生犯错误。学习是试错的过程,不是复制、照相。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理解事物,都只能理解事物的不同方面,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理解。教师应该研究学生的错误,调整自己的教学,矫正或纠正学生的错误,从而使学生得到发展。

  3.创造性。创造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对中学生而言,不应该要求“发前人所未发”,仅要求“发自己所未发”即可。从社会需要与学习需要两个方面看,教学中都必须强调创造。

  二、丰富音乐课堂教学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音乐课要以审美为核心,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好习惯。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的感受,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能力,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忽视了音乐的人文特性,使课堂教学显得机械化、程序化、而音乐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同的情境氛围,也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丰富音乐课堂教学。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苏霍姆林斯基:只要做到在课堂上把学生的不随意和随意注意结合起来,他们就不会感到疲惫不堪。故事情境的创设与渲染,情感的体验与激发,会把学生自然地带到一种意境之中,如《和平的花环》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引导法,阐述了一场场惊心动魄,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侧重从“情景”入手,让学生从“听”中去感受去捕捉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故事的“情景”之中,激发学生对前一辈革命者的无比敬仰和怀念之情,给学生创造“未有歌声先有情”的良好环境后,学用歌声“绘画”去描绘一幅雄壮、感人的历史场面,让每一个人在这幅用旋律编织的“画面中”深深地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我们现在的和平,安逸环境,努力学习好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创设故事情境,引领学生融入情境中,培养学生具有高尚情操,洗涤之灵魂是我们教书育人的需要,也是让学生感悟音乐的一种有效途径。

  2.创设想象情境氛围,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音乐想像能力是由音响感知与感情体验所引起的,对抒情音乐的感情想像及自由联想。如在欣赏《空山鸟语》时,可让学生用闭目想象的方法,把学生带入一种诗情画意的情境中,領略深山幽谷群鸟鸣的美丽景色,发掘教材的内在美,激发学生对自然风光美的热爱之情。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调动他们头脑中的各种表象,表象调动得越充分想象就越丰富,就越利于想象力的发展,如在《雨打芭蕉》的欣赏教学中,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想象音乐、描绘画面,一般的学生会说,看到雨点滴滴地打落在树叶或芭蕉,在时大时小的雨点中摇摇摆摆,像跳舞般得意,有的说,仿佛一个姑娘在楼台上观赏落雨和芭蕉起舞的情境。学生从音乐中爆发了想象,从而理解了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与情越。启发学生的想象,方法诸多,但必须符合对教材的理解,才能得法地引擦出学生的想象火花。

  3.创设风俗情境,活跃音乐课堂氛围。“弘扬民族音乐”是《课标》的十大基理念之一,要求将我国各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为音乐重要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探索音乐与文化的关系,拓展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尊重与理解各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情,让学生感知中国音乐文化的心境美,风格美,特色美,要让学生理解音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达到这要求须创设一种情境,一种氛围,让学生亲临其境地体验和感受,如在设计《茉莉花》这一课的组织教学中,我在课前准备并播放同《茉莉花》旋律。闻着茉莉花香伴随着音乐,看着多媒体展示扬州烟花三月的美景,带着学生们随着节拍有规律地跳起来。创设了一个浓郁的扬州风俗情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体验并参与了本乡本土的民间文化艺术。我首先与生同舞,使学生感觉到我们与他们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更进了一步,能更好地融入情境之中,让学生能在融洽的氛围中大胆、轻松地参与活动和学习澡,激发学生去探索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的浓郁兴趣。

  参考文献:

  [1]葛笑波,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亚太教育》,2015年第5期.

  [2]张亚茜,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的应对策略研究,《音乐时空》,2013年第3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