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关教学实践证明,小学数学课堂借助任务驱动法,能够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更好掌握教学内容,文章以此作为研究思路,提出了借助任务驱动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高效性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任务驱动法;课堂高效性
一、小学数学课堂借助任务驱动法的理论前提
任务驱动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提出之后,关键还在于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流程设计关系到教学理念能否实现教学的目标。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需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生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而定。其特征表现为以情景任务为明线,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为暗线,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首先是情景任务,任务是小学数学课堂知识和技能的载体,对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任务中,任务的设计要以教学内容和目标为导向。其次是帮助学生获取小学数学课堂的知识和掌握技能,这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目标,即是要求学生通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掌握到哪些知识和技能。最后,是老师主导、学生为主体。在任务驱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的是学生,老师在这个过程主要起引导的作用。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与其他学生协作配合,老师对一些疑难杂症提供顾问帮助,但不提供直接参与完成任务的帮助,并评价学生任务最终完成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借助任务驱动法的实践思路
1.创设具有情境的任务。通过创设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一来可以增加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的兴趣,二来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形象的理解情境的内容,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促使学生去搜索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也就是说,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所创设的情境要跟学习的知识、主题具有相关性,用生活中学生经历过的真实情境来引导进入学习情景。
案例分析: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情境都包含着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加减”知识时,可以创设这样的任务情境:你和家人去超市买60元的东西,拿一张100元给售货员,可以找回什么样的散钱。然后以此作为课后问题布置给学生任务。
综合上面的分析结果,可看出在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时,任务的设计是相当重要的,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学习目的来设计不同类型的任务,确保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紧密结合。任务类型根据大小可以分为系统任务和独立任务。笔者认为系统任务是对整个学习阶段内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进行设计的,他需要通过多个课节的实现才能完成,也即是可以分解为多级子任务来完成。
2.分析驱动教学任务的目标。分析任务需要在老师指引下,调动起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共同讨论、分析任务,然后把任务再进一步细分成“阶段任务”,通过这种任务细分的过程,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总任务目标的指引下,将任务切分成多个小目标来分阶段完成。
案例分析,承接上述的“买东西找零钱”的任务,可将其再次划分为两个阶段性任务:
1)对人民币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的认识;
2)对100以内加减法的认识。
通过两个阶段性任务,可以让学生来达到熟一定数值范围内的加减法等学习目标。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独立任务是在每个课时内完成的任务。其中开放性任务一般都是小的任务,一般在学习大量的新知识和新技能,而学生这方面的背景知识又不够时所使用的任务类型,这类任务一般先由老师设计完成,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或个人独立完成的任务,这种任务的特点就是学生自主性比较低。
3.分组讨论和自主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还需要让学生养成协作、配合的能力。期间要求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要考虑数学实践工具的分配情况、以及学生能力强弱相互交叉配合的实际情况。
案例分析:根据以上的驱动教学任务,可将学生配成一组5~8人,让能力较强者作为组长,由组长协调分派任務并对任务的完成过程实施监督。分组后,组长分派任务要保证人人有份,比如有些负责查阅教材、有些负责翻阅课外资料、有些负责实验操作、有些负责记录、整理、有人负责发言解说等等。通过这样的任务分配,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以及在协作配合中自主学习的习惯。
分组讨论和自主学习,是在学生具有一定技能和知识的情况进行,老师用案例展示、限定主题和条件的方式,由学生根据主题规划任务,这种任务类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确定方案和实施任务。确定方案和实施任务,是在学生知识和技能都比较丰富的情况下进行,此时学生掌握了数学课堂教学相关知识和技能,但还没形成系统认知,所以教师可以设定较少限制条件,给学生更广的发挥空间。
案例分析:认识几何图形时,要求不同组的学生,尽可能多的画出生活中物品的简单形状,此时不同组的学生,画出来的图形肯定是五花八门、不尽一致的,有的画对了,有的也会画错,但错与对,暂时不关紧要,重要的是要先让学生们各自来陈述自己所理解生活几何图形的认识,以了解他们的思路,从而掌握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在老师的综合评价下,引导学生重新讨论并修正几何图形。最后各分组进入到实施任务阶段,将所绘制的几何图形对照生活物品,巩固几何图形的认识。任务实施是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核心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和技术顾问作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知识、发现新知识、综合应用知识。
5.评价任务完成效果。任务完成后,并不意味着学习就完成了,最后的评价、总结也是非常重要的。评价,就是评价各分组对任务的完成结果的情况、完成过程中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总结和反思做的不足的地方,同时还要分享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最大化的把任务完成效果反馈出来。就以上的驱动任务教学,采用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力求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参与驱动任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良好,具备团结的团队协作精神,基本能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获取相应的知识。另外学生的学习方向和目的明确,学习动力得以有效发挥,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
三、小学数学课堂中借助任务驱动法的经验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以上实践教学中,笔者归纳出若干点经验:
1.任务要联系知识点,能够将大部分的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融入到任务中来,而且还要求这些知识点在任务中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可以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获取到系统的知识和技能。
2.任务设计的素材要源自实际的生活,才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知识源自于生活,又要回归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去,从而认识到学习知识的意义。
3.任务的设计要难易适中,太难会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太容易又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任务设计要有具备可实现性和可操作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数学的基本公式、算法和概念,还需要提高有关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以此提高课堂的高效性水平。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到知识,强化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学习中又可以理论结合实际来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徐明成.基于“任务驱动”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的“合作-探究”教学法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4,(12):37-3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