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黄庭坚诗歌的特色

时间:2023/11/9 作者: 博览群书·教育 热度: 12761
吴政 蓝振榕

  摘 要:黄庭坚留下诗歌总共1343首,内容狭窄,多是写风花雪夜,花鸟虫鱼,反映社会现实的极少。其写作特点主要是:以才学为诗,其次是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动物、植物为诗,只有少数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用民间口语。从情调上看,消极的情调多,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情调少。

  关键词:黄庭坚;诗歌特色

  从南宋任渊、史容、史季温《山谷诗集注》看,黄庭坚留下的诗歌共有一千三百四十三首。(这是黄庭坚的外甥洪炎统计的,详见任渊等著《山谷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8页。)。从山谷诗歌的内容上看,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矛盾的诗歌极少,绝大多数诗歌多是写风花雪月,鸡鸭虫鸟之类的东西,甚至连中草药名,《诗经》中所写的动物植物也用来作文字堆砌,变为自己的诗。使读者看了,既无聊,又可笑。但是,不管怎么说,黄庭坚还是宋代的著名诗人,又是江西诗派祖师,并且有一批追随者,他的作诗方法和样式,苏轼还称之为“黄庭坚体。”

  “黄庭坚体”自有其特色,现就我们的研读,谈一些浅见,借以求教于方家。

  一、以才学为诗,是黄庭坚诗歌的主要特色。

  所谓“以才学为诗”,就是黄庭坚在所写的严肃诗歌中,每一首诗,其中必有一到三句诗用古文古诗中的名句典故,作为自己诗中的典故,借以表明自己知识的渊博,有高超的才能,使自己写的诗一般人读不懂,只有具有渊博知识的人才能看得懂,讲得出所以然。以黄庭坚写的《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一诗为例:“接淅报官府,敢违王事程,宵征江夏县,睡起汉阳城。邻里烦追送,杯盘泻浊清。只应瘴乡老,难答故人情。”(任渊《山谷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463页。)这首诗的最难理解之处,是“接淅”一词。典故出自《孟子·万章》:“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许慎《说文解字》:“淅—汰米也,今曰淘米。”“接”作“滰”,“滰”是“滤干”之意。接淅意思是说:得到钦定“羁管宜州”的王命,连淘米未等滤干,就急忙煮饭吃,好赶路赴宜州贬所。

  二、以文为诗,是黄庭坚诗歌的又一特点。此以黄庭坚写的《古

  诗二首上苏子瞻》为例:

  其一

  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场。

  桃李终不言,朝露借恩光。

  孤芳忌皎洁,冰雪空自香。

  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

  岁月坐成晚,烟雨青已黄。

  得升桃李盘,以远初见尝。

  终然不可口,掷置官道旁。

  但使本根在,弃捐亦何伤。

  其二

  青松出涧壑,十里闻风声。

  上有百尺丝,下有千岁苓。

  自性得久要,为人制颓龄。

  小草有远志,相依在平生。

  医和不並世,深根且蒂固。

  人言可医国,何用太早计。

  小大材则殊,气味固相似。

  此二诗为元丰元年(1080),黄庭坚在北京国子监教授任上,写给时任徐州太守的苏轼。庭坚至信并寄此二首诗与苏轼,以表仰慕之意。苏轼收到庭坚之信和这两首诗,当即回信,称赞“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古风二首,托物引类,真得古诗人之风”。从此两人交好,终身不渝。

  从庭坚的这两首诗来看,明显是散文诗,准确地说,就是用韵的散文。

  三、以议论为诗,是黄庭坚诗的第三个特点

  其代表作为:《跋子瞻和陶诗》:“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仍相似。”

  此诗写作背景:守旧派头目高太后死后,哲宗即位,用章惇为相,继续实施变法革新,苏轼反对,被贬广东惠州任太守,闲暇之时,将陶渊明诗全部作和。当时,庭坚在北京国子监教授任上,听到苏轼被贬惠州,百无聊赖,作和陶诗,愤愤不平,而写此诗,指责苏轼被贬是当时任宰相的章惇的陷害,一心想要杀害苏轼。矛头直指章惇,实则对哲宗。庭坚写此诗不久,被罚铜二十斤,被撤掉教授职务,贬江西太和县任知县。

  四、以鸡、鸭、禽、鸟为诗——从《诗经》及前人诗中索取素材,而不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进一步显示黄庭坚“以才学为诗”的才能

  以庭坚写的《睡鸭》诗为例:“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成双。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依会秋江。”诗取材于徐陵《鸳鸯赋》:“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天下真成常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有人批评黄庭坚《睡鸭》诗是蹈袭徐陵《鸳鸯赋》之语句。任渊为之辩解:“山谷非蹈袭者,以除语弱。”(任渊《山谷诗集注》卷第七,117页。)

  五、以中草药物名堆砌成诗。如:

  《荆州即事药名诗八首》

  其一

  四海无远志,一溪甘遂心。

  牵牛避洗耳,卧著桂枝阴。

  药名:远志、甘遂、牵牛子、苔耳、桂枝。

  其二

  前湖后湖水,初夏半夏凉。

  夜阑方梦破,一雁度衡阳。

  药名:前胡、半夏、兰香、杜衡。

  其三

  千里及歸鸿,半天河影东。

  家人森户外,笑拥白头翁。

  药名:半天河、人参、白头翁。

  其四

  天竺黄卷在,人中白髻侵。

  客至独扫榻,自然同此心。

  药名:天竺黄、人中白、自然铜。

  其五

  垂空青幕六,一一排风开。

  石友常思我,预知子能来。

  药名:空青、预知子。

  其六

  幽涧泉石绿,闭门闻啄木。

  运柴胡奴归,车前挂生鹿。

  药名:石绿、啄木、柴胡、车前。

  其七

  雨如覆盆来,平地没牛漆。

  回望无夷陵,天南星斗湿。

  药名:覆盆子、牛膝、芜荑、天南星。

  其八

  使君子百姓,请雨不旋复。

  守田意饱满,高壁挂龙骨。

  药名:使君子、旋复花、半夏(又名守田)、龙骨。(任渊《山谷诗集注·山谷外集诗注卷第十七,1054—1055页。》)

  点评:黄庭坚的《药名诗八首》纯属中草药名的堆砌,毫无思想意义。屈原在《离骚》中写的兰草和萧艾,是象征正义与邪恶,有较强的思想意义。

  六、用“脱胎换骨”手法,剽窃他人之名诗为己诗。兹举几例:

  《谪居黔南十首》(选四首)

  其一

  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

  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

  任渊注:“此乐天集第十卷中寄行简诗,原作: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

  其二

  霜降水反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

  任渊注:“此十一卷中岁晚诗后两句,原作:冉冉岁将晏,物皆复本源。”其三

  冷淡病心情,喧和好时节。

  故园音信断,远近亲宾绝。

  任渊注:“此十一卷花下对酒诗。

  其四

  山郭灯火稀,峡天星汉少。

  年光东流水,生计南枝鸟。

  任渊注:“此十一卷中西楼夜诗。”

  以上所录,详见任渊《山谷诗集注卷十二,第305页。从庭坚写的这四首诗,其一、其二蹈袭了白乐天诗中的名句,其三、其四两首剽窃了全诗。》

  七、以通俗语言为诗,真实反映黄庭坚思想,反映社会矛盾现实的诗,总共只有四首。如: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其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这是黄庭坚被贬谪黔南,获赦回朝廷途中 ,在湖南岳阳楼用通俗的语言写作的一首诗,感情极为真切。直接表达诗人贬谪黔南“投荒万死”之苦的处境。

  又如:

  《漫尉》

  豫章黄鲁直,即拙又狂痴。

  住在江湖南,渔樵乃其师。

  腰斧入白云,挥车棹清溪。

  虎豹不乱行,鸥鸟相与嬉。

  遇人不崖異,顺物无瑕疵。

  不知愛故厌,不悔为人欺。

  晨朝常漫出,莫夜亦漫归。

  漫尉叶公城,漫抚病余黎。

  不篡非己事,不趋非五时。

  人骂狂痴拙,鲁直更喜之。

  或请陈漫尉,寿尉蒲萄巵。

  酒行激懦气,攘袂起哨规。

  君子守一官,乌肯苟简为。

  奈何如秋葭,信狂风离披。

  漫行恐污德,漫止将败机。

  漫默买猜谤,漫言来诟讥。

  漫尉谢答客,愿客深长思。

  漫行无轨躅,漫止无馽鞿。

  漫默怨者寡,漫言知者希。

  吾生漫叟后,不券与之齐。

  於戏独如子,因使目为眉。

  强颜不计返,乾坤一醯鷄。

  崑崙视糟垤,既化不自知。

  悔吝虽万塗,直道甚坦夷。

  覆辙索孤竹,奔车求仲尼。

  以旌招虞人,贱者不肯尸。

  玉润安可涸,日光安可缁。

  斯言出系表,当以罔象窥。

  赋分有自然,那用时世移。

  吾漫诚难改,尽醉不敢辞。

  (此诗为庭坚在任叶县县尉时作。)

  再如:

  《戏和答禽语》

  南村北村雨一犁,新妇饷姑翁哺儿。

  田中啼鸟自四时,催人脱裤着新衣。

  着新替旧亦不恶,去年租重无袂着。

  此诗写春夏之交布谷鸟的叫声“脱裤过河”兴起,引发因地主的租税重,贫苦的妇女无裤穿的苦状,表现诗人对劳苦农民的同情。在群众中也有传布谷鸟的鸣声为“苦瓜豆角”,意思说布谷鸟叫“种苦瓜、豆角”的时间到了。庭坚采用第一种传说,表达十分贴切。

  还有:

  《流民叹》

  朔房频年无好雨,五种不入虚春秋。

  迩来后土中夜震,有似巨鳌复戴三山遊。

  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

  地文划劙水觱沸,十户八九生鱼头。

  稍闻澶渊渡河日数万,河北不知虚几州!

  纍纍襁负襄叶间,问舍无所耕无牛。

  初来犹自得旷土,嗟尔后至将何怙!

  刺史守令真分忧,明诏哀痛如父母。

  庙堂已用伊吕徒,何时眼前见安堵?

  疏远之谋未易陈,市上三言或成虎。

  祸灾流行固无时,尧汤水旱人不知。

  桓侯之疾初无证,扁鹊入秦始治病。

  投膠盈掬俟河清,一簟豈能续民命。

  虽然犹愿及此春,略讲周公十二政。

  风生群口方出奇,老生常谈幸听之。

  此诗写于北宋熙宁二年正月,河北地震,洪水泛滥,河北群众向河南逃荒,叶县也来了许多荒民。朝廷及地方州官下令赈灾,并将多余的土地分送给荒民耕种。但由于计划不周,后来的荒民无土地耕种,也无房屋居住,加上此时地方州官的态度“三言恶成虎”的恶劣态度,使诗人极为伤感和同情。最后诗人认为这种无计划的盲目救灾,已造成积重难返,犹如病入膏肓的桓侯,再请神医扁鹊来治也无济于事了,何况扁鹊早已离开秦国了。表现了诗人对朝廷及州官赈灾无计划,虎头蛇尾,对灾民态度恶劣的谴责,对灾民疾苦的同情。但是,作为县尉的黄庭坚,只是作为旁观者,光发高论是不足取的。

  再有:

  《虎号南山》

  虎号南山,北风雨雪。百夫莫为,其下流血。

  相彼暴政,几何不虎。父子相戒,是将食汝。

  伊彼大吏,易我鳏寡。矧彼小吏,取桎梏以舞。

  念昔先民,求民之瘼。今其病之,言置于壑。

  出民于水,惟夏伯禹。今俾我民,昏垫平土。

  岂弟君子,伊我父母。不念赤字,今我何怙。

  呜呼旻天,如此罪何苦。

  此诗写于熙宁元年(1068),庭坚即将赴叶县任职。此诗也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者在此诗题下注有:“虎号南山,民怨吏也。”从注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将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比喻为像猛虎食人一般,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上大蒙笼》

  黄雾冥冥小石门,苔衣草路無人迹。

  苦竹参天小石门,虎迒兔蹊聊倚息。

  阴风搜林山鬼啸,千丈寒藤绕崩石。

  清风源里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

  向来陆梁嫚官府,试呼使前问其故。

  衣冠汉仪民父子,吏曹扰之至如此!

  穷乡有米无食盐,今日有田无米食。

  但愿官清不爱钱,长养儿孙听驱使。

  此诗写于元丰五年(1082),当时诗人从北京国子监教授任上被贬任江西太和县任知县,是黄庭坚任太和县知县时写的。当时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宰相,实行一系列的变法革新措施。为了打击奸商囤积居奇,任意抬高物价,而实行“市易法”。即在京城开封设市易司,给以本钱,以收购货物和贷款给商贩。市场上卖不出去的货物,由市易司收买;市场上需要的货物,由市易司贷给商贩贩卖,收二分年息。其目的是防止大商人垄断物价和兼并小商贩,同时也为政府赚一笔钱。(刘泽华等编著《中国古代史》(下)48—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载吴政《黄庭坚在宜州文献诸说考证品评》广西师大出版社,2013年版,94页)庭坚在太和知县任上,由于抵制“市易法”的贯彻实行,使奸商横行乡里,囤积居奇,时而造成百姓“有盐无食米”,时而造成“有米无食盐”的惨状。庭坚由于政绩差,再次被贬到德州德平镇任监镇,专管一镇之工商税收工作。任渊在《山谷诗注》中,不愿用“贬”而用“移监德平镇”之词。

  黄庭坚从另一个角度写反映百姓疾苦的诗,是早年在河南汝州叶县任县尉时写的《按田诗》。兹录如次:

  按 田并序(熙宁四年叶县作)

  余与晁端国,思道奉檄按马安山东港河稻田陂。官丁误引道,左次水泽,山深径危,泥潦坚冰,长干挟马,仅可以度。行五十里,遂不容马,步沮洳,虎跡新往来,乌鸟丛噪荆榛。尽日出入,乃至河上,集近山之农,告以献利者,皆以为濒水为舍,居旁新治田,果蓏有畦,桑枣成行。自山之东西,皆不可为陂。港河原出四头山,支分为三:其一尽南出,少折而东,入舞阳;其二稍西流,又折而北,入石塘河;其一港河也,出山而东流,卒与二水合而入汝河。汝河今漕河也。吾二人既临河,且知献利者之状,而余独有感焉。顷岁肉食者以羌胡为忧,师老西鄙,而士大夫知与不知,争道孙吴覆军杀将,开虜之轻量中国心而富贵者,今日比肩。近者朝言多在民事,欲化西北之麦陇,皆为东南之稻田。良吏攘臂起,郡有召信臣,县有吏起矣。夫土性者,自先王所不能齐,而一切不问,薅夫故苗。灌为新田,茫茫水陂,邱垄平尽。其君子威以法刑,其小人毒以鞭朴,有举斯有功,有功斯有赏。作者之义曰:前日吏持印相授。以媮眼前,而厚利弃于苍烟野草之间,是豈不可笑?以余观之,恐是非特未定也。观朝廷之意,初不贵必成,奉承者要必有功,遂失之耳,语曰:“事传三人,则失其真。”诗曰:“周爰咨谋。”蓋使指也。今也咨谋者不惨怛以告者,未忠信歟?夫听言之道,必以事观之,夺民之故习而强以所未嘗,其利安在?与利者受实赏,力田者受实弊,郡县行空文,朝廷收虚名,名为利民,其实害之。议者谓之有意于民乎?吾不知也。以为有功于民乎?今既若是矣。予既有是言,思道屡叹而已。是日所至已远,不能归,遂宿水滨民家。北风黄草,破屋见星月,与晁五引酒相酌,忽然已醉,不知跋涉之劳也。缀以时,强思道和之。

  黄庭坚写的《按田》诗并序是在熙宁四年(1071)在叶县任县尉时所作。当时,宋神宗任王安石为相,实行变法革新,实施农田水利法,并下诏,北方有水利的地方,应将旱地改为水田,改种水稻。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既提高粮食产量,又使北方的农民也吃上大米。(此前北方农民世代都吃玉米、高粱、小麦、小米:因为没有水利,都种旱地作物。)而黄庭坚却站在守旧派立场,顽固地抵制,拒不实行,他认为这是“肉食者”(指实行变法革新的朝廷官员和地方州府的长官)主张“欲化西北之麦陇,皆为东南之稻田”的做法是“夺民之故习”,意思是说,把旱地改为水田,把种玉米、高粱的土地改为种水稻,是剥夺了农民种植的老习惯,是“兴利者受实赏,力田者受实弊”,是“郡县行空文,朝廷收虚名,名为利民,其实害之”。还在诗中大声疾呼“不知肉食者,何必苦改作!”

  由此可见,黄庭坚对于“农田水利法”和改进北方农业生产种植品种的措施是极为不满的。正如文学评论家朱东润教授所说:“庭坚对于新政的措施是不满意的:主要见于改进农业生产,整理黄河水道,和执行市易法三个方面” 。(朱东润《黄庭坚的政治态度及论诗主张》见《中华文史论丛》第3辑,225—237页,北京,中华书局,1953。)历史学家刘泽华教授说:“王安石的变法革新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在历史上是进步的。列宁就曾说过: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见吴政《黄庭坚在宜州文献诸说考证品评》102—103页。)

  综观黄庭坚所写的诗歌特色,大致有以上七个方面,但是,就其内容来看,是很狭窄的,并且对社会的影响作用是消极的。

  参考文献:

  [1]刘泽华等编著:《中国古代史》(下)48—60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朱东润:《黄庭坚的政治态度及其论诗主张》,见《中华文史论丛》第3辑,225页—237页,﹝M﹞.北京:中华书局,1953.

  [3]任渊:《山谷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