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米开朗基罗《大卫》雕塑的内在意义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下旬 热度: 14414
曹琪

  摘要:米开朗基罗从小便生活在意大利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幼时母亲的离世和父亲暴躁的脾气给他带来了不小的打击和伤害,使他对生活充满了怀疑。米开朗琪罗从小爱好绘画,却得不到家人的赞同,常因偷偷学习画画遭到父亲的毒打,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热爱绘画坚定的态度。他坚持自己的选择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正是由于幼时的经历,使得他的雕塑人物都气度非凡,结实有力,企图通过雕塑得到一丝安慰。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完全的写实,同时会进行想象的加工,这种独具风格的作品最终成为那个时代雕塑的典范,达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雕塑的最高峰。《大卫》雕塑便是他所有作品中的杰出代表。

  关键词:米开朗基罗;思想;文艺复兴;大卫; 雕塑

  一、米开朗基罗的生平

  米开朗基罗于1475年3月6日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叫卡普雷塞的地方,小时候一直被放在当地一个石匠的家中寄养。幼时母亲的离世和父亲暴躁的脾气给他带来了不小的打击和伤害,使他对生活充满了怀疑。米开朗琪罗从小爱好绘画,却得不到家人的赞同,父亲对艺术带有偏见,认为从事这一行业是耻辱的,所以米开朗基罗常因偷偷学习画画遭到父亲的毒打,但这并没有丝毫影响他对绘画的热爱,他一直比较有主见,坚持自己的选择,追随自己的理想,最终终于进入到雕塑学校学习。当时的意大利正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在崇尚希腊古典文化的风气下,他潜心学习和模仿古希腊艺术,这对米开朗琪罗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米开朗基罗学习的这段日子里,意大利的宗教矛盾和党派斗争非常复杂,最终米开朗基罗在19岁时离开了佛罗伦萨,先后去到威尼斯和罗马,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他在这期间完成了自己的雕塑作品《哀悼基督》,并一举成名。 时隔七年后,在1501年,他又回到了佛罗伦萨,就是在这里,他开始创作他的作品《大卫》,并耗时四年的时间最终完成。众所周知,大卫是一位裸体的男性形象,这在当时并不受封建思想人们的理解,并遭到误解。即使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米开朗基罗没有停止创作,他之后又创作了《昼》、《夜》、《晨》、《暮》、《创世纪》 等。1534年,他最终决定重返罗马,他一生以后的所有岁月都在罗马度过。1536年到1541年他完成《最后之审判》。1547年,他又被任命为圣彼得大寺的建筑师兼总监,他认为这是特别神圣的事业,因此拒绝任何的薪酬。但他的竞争对手百般刁难他,使他没能完成圣彼得大寺的建筑工作。随之到他的晚年,晚年的米开朗基罗是在孤独中度过的。1564年2月18日下午,日落时分,米开朗琪罗在度过了他漫长而苦痛的一生后,在死亡中获得了永远的平静。他的一生过得并不幸福,他的作品也是在他死后才得以正名,人们逐渐接受裸露的人体形象。

  二、大卫与雕塑作品《大卫》

  大卫确有其人,真实的大卫是圣经中的英雄人物,是以色列的第二个国王、大卫王朝的开创者,“以色列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以色列最重要的国王”。大卫击杀歌利亚一度被传为佳话,这个故事在圣经中的记载是:“大卫只是个年轻的牧羊人,但善于弹唱,因此扫罗王偶尔召见大卫去给他弹琴。由于大卫放牧的地方經常有怪兽出没,因此他身上常常带着甩石的机弦和一根牧人的手杖。有一次他去军中看望哥哥,碰巧是他的民族与菲力士人打仗的时候。在菲力士军中有一个叫作歌利亚的战士,勇猛异常,个头高大,几乎每天前来叫阵,但没有一个以色列人敢于出来应战,大卫得知便主动请战,只依靠一跟牧羊人的杖、囊袋和投石的机弦,通过以巧取胜,最终轻松战胜了歌利亚,以色列人也最终打败了菲力士人。”

  在当时,很多艺术家都会对圣经故事中的大卫进行艺术创作,其中有韦罗基奥、贝尼尼、多纳泰罗、尼古拉·科提尔等。但他们大多表现的只是对于故事本身的描述,作品所表现的大多是大卫打仗胜利后的场景,把歌利亚的头颅踩在脚下或正在割歌利亚头颅,以此来变现大卫的勇猛。但米开朗基罗没有沿用前人表现大卫战胜敌人后将敌人头颅踩在脚下的场景,而是选择了大卫迎接战斗时准备的状态。《大卫》雕塑是一位体格健美、匀称的青年男性裸体形象,用白色大理石雕成,高5.17米,重约6吨,米开朗基罗共耗时长达四年才完成这件作品,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在其中,也体现了他对这件作品的期许与重视。此作原计划置于大教堂作为装饰雕塑,但因塑造极为成功,政府决定将其安放在市政厅大门前,作为城市的象征;后为保护原作,已移至佛罗伦萨美术博物馆收藏 。《大卫》雕像神态平静,眼神却透着坚毅,头部微微左转,看似轻松,在颈部凸起的青筋中却可以看出他的力量与蓄势待发。他的上唇和鼻子附件的肌肉紧绷,眼睛全神贯注地望着远方。静脉从他下垂的右手上凸起,但他的身体却是放松的姿态,重量都放在右腿上,右手紧握住石头,左手前曲,托住肩上的机弦。放松的形态和神色与肌肉形成鲜明的对比。雕像基本按照正常人体比例进行雕刻,仅仅在手部与头部进行了微微放大,后人猜测这与雕塑摆放的位置有关,前文提到雕塑最初原定放置在教堂内作为装饰,加上底座,观赏者需要仰视,为了仰视的角度便于观赏,因此米开朗基罗进行了局部的放大,可见他技艺精湛和观察入微。

  三、《大卫》雕像的内在意义

  米开朗基罗的身份不仅仅是雕刻家,同时也是建筑家、画家、诗人。他一生经历了意大利的繁荣与衰亡,他始终坚持人文主义,他作品中表现的都是英雄人物,具有强烈的英雄情怀。曾有人概括说:“如果说达芬奇创造了内心深邃、高度智慧和风格文静的典型,那么米开朗基罗就以塑造了充满力量、坚毅果断和具有信心的英雄形象而不朽。”他笔下的人物虽都取材于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反应的却是现实世界中的国家英雄和渴望拯救人民的英雄形象,米开朗基罗对他的作品寄予着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因此具有超乎作品本身的意义所在。

  作为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品之一,《大卫》并非仅仅是一座雕塑,他身上蕴含着雕刻者的思想与情感。米开朗基罗从小生活在动荡的年代,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因此米开朗基罗创造的作品均是如巨人般体格雄伟、坚强勇猛的英雄形象。《大卫》也是如此,高大的形象、坚毅的眼神,寓意着誓死捍卫祖国、不畏强权的精神。《大卫》雕塑体格伟岸、神情坚毅,身体上的肌肉饱满而紧张,眼神怒视前方,整体形象动静结合,仿佛等待着随时爆发,与其他艺术家所表现的大卫战后胜利的姿态不同,米开朗基罗选择表现大卫准备迎战时的瞬间动态,仿佛预示着这场战争的胜利,雕像形象的雄姿成为了当时佛罗伦萨人民心目中保卫祖国、抵御强敌的英雄化身,因此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刺激人民的感官,这也是《大卫》能够区别于其他作品,成为不朽的原因所在。

  可以说是《大卫》成就了米开朗基罗,它标志着米开朗基罗在艺术上的高度,也标志着他在技术上的成熟,《大卫》在西方史书中被夸赞为最美的男性人体雕塑之一。不仅如此,《大卫》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不尽的光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