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措施。但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现状与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有不相适应的地方。本文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两方面对师资建设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策
建设一支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向。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但队伍缺乏、不够稳定、来源单一,知识老化等情况尚未从根本上改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问题
我国各省市普遍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数量增加较快,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认识误区
一些人对“双师型”教师有一种误解,认为“双师”即“双证”,即教师只要具备教师资格,拥有教师资格证,同时又获得行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或者专业技术资格证、专业职称,那么他就是“双师型”教师。这虽从形式上强调了“双师型”教师要重实践的特点,但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不十分健全完善的今天,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等值性值得怀疑。“双师”即“双证”的观点是一种表面性的认识,它容易导致职教界一味追求证书、忽视证书所反映的能力与素质这一现象。如果以此为依据来判断“双师型”教师,并不能真正建设起一支优质高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只能造就一支“双证”大军。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普遍缺乏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存在与发展是基于经济发展对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但应用型本科院校具备高技术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不足。根据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提出的“双师素质”教师数量的要求,其中,优秀标准规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70%,合格标准应达到50%。但现实的情况是“双师型”教师比例远远低于实际的需求。据调查,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7%,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为 50%以上。培养大批“双师型”教师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必须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理论扎实、善于创新、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比例偏少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一大现状。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够稳定
合格的“双师型”教师一般在行业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强,基础理论又较为雄厚,就业渠道較宽,造成“双师型”教师引进难,流失快,队伍不稳定的问题普遍存在,但问题的侧重点和程度不同。比如欠发达地区,师资整体流失的比较严重;一些热门专业即使在是发达地区待遇较好的学校,“双师型”师资引进也极其困难。
(四)师资队伍来源单一
据不完全统计,应用型本科院校80%以上教师是从普通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由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本身就有轻实践、重理论的问题存在,这些新毕业的大学生大都缺乏实践经脸,自身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不能给学生良好的技术示范和指导。并且这部分教师普通感到“双师型”教师目标要求比较高,达到目标困难也较大,从而产生畏难情绪,不愿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缺少追求目标的原动力。因而,导致“双师型”教师建设的各种基础比较薄弱,后续乏人。
(五)“双师型”教师知识老化现象严重
这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说:“无论你是否愿意,信息社会使我们每个人都将成为终生学习者,因为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没有一种或一组技能和知识能为你服务一辈子,因此,现在最重要的技能是学会如何学习”。知识经济的到来,已使现代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密集的时期,一次性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老化周期越来越(据统计,技术知识每年以10%~15%的速度贬值),科技进步使人们逐渐改变了学习观念和方式,终生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方法和设备,较之传统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内容十分陈旧,课程结构严重老化,学科分化过细,专业面过于狭窄,而且各学科之间、教研室之间形成的门户之见,很难进行交流和沟通。这些严峻的现实都直接冲击着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
二、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和思考
(一)转变观念,明确“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培养优秀的“双师型”教师,要靠国家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个人等方面的紧密配合,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一定要树立“双证”教师≠“双师型”教师的观念。根据2004年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提出的“双师素质教师”的定义,本文认为“双师型”教师指从事职业教育的,既具备高校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与素质,同时又能将两者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有机融合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去的教育工作者。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双师型”教师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有较高水平或造诣的教师群体,承担着较一般教师更为繁重的工作任务。因此,应尽快完善师资的考核、评价和晋升制度,从用人标准、职称评定等方面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如将“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与职称、奖金、福利等直接挂钩,使“双师型”教师在评选先进、晋升职称、课时酬金、学习进修、参加实践锻炼等方面享有相对优厚的待遇,引导更多的教师向“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从而也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稳定。教师职务评审办法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要在教育规划纲要的引领下,通过改革“双师型”教师职务评审办法,促进专业教师积极主动地朝着“双师型”目标去努力。同时,使“双师型”教师的上岗要求、工作职责得以明确,“双师型”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能够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培养”加“引进”两种方式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走学校自己培养和从企事单位引进优秀的实用技术人才相结合的道路,充实教师队伍,这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最佳途径。
首先,学院要制订教师培养培训计划,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积极参加国家或教育部统一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以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订出具体的培训计划,让他们到教育部批准的专业培训基地培训;或者聘请培训基地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做教员,利用寒、暑假期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另外,学院要制定措施,鼓励在职教师读研进修,改善学院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
最后,学校领导班子必须统一认识,树立新的用人观念,本着“不唯我用,但为我用”的原则,充分利用社会人才资源。聘请省内外院校专家和相关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加盟学院工作,引进能够从事教学工作、生产技术过硬的工程师、技师做专业教学的专兼职教师,建设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拓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来源渠道。制定优惠措施,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发挥他们的优势,利用他们现成的经验和技能,尽快改变“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教学实践性差的现状,同时可以进一步带动现有教师提高实践技能,促进他们尽快提高自身实践素质。这样,既可缩短教育与社会、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也是缓解目前“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有效办法之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中,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放在重要位置,以确保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符家庆,孙建波.新加坡职教师资培养对我国“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借鉴与启示[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18-121.
[3]张文钦.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乌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周卫东.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J].教育探索,2013(3):83-8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