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我在现代琼剧《下南洋》中演阿龙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方文学·下旬 热度: 15149
李硕征

  摘 要:现代琼剧《下南洋》由我国著名剧作家罗怀臻创作,并由罗怀臻牵线,联合著戏剧导演艺术家曹其敬、舞台艺术家刘元声、作曲家汝金山和形体表演、灯光、服装、化妆等国内一流主创人员组成创作班子。该剧于2004年4月首演,即赴杭州参加第三届全国地方戏(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荣获二等奖。

  关键词:现代;琼剧;下南洋;阿龙;角色

  行话说“十年磨一戏”。戏是磨出来的,要不断的修改、加工、提高。《下南洋》也是如此。到舞台第二稿时,我有幸参加剧组,扮演剧中阿龙一角。

  首演时剧中的阿龙这个角色由一位演员扮演;第二稿剧中的阿龙,则由两位演员来饰演。原阿龙的饰演者在此稿中只饰演老年阿龙,而我则饰演中、青年的阿龙。

  怎样才能饰演好这个角色?我认为,理解剧本、理解人物是演好这个角色的关键,也是演员完成剧中人物形象创作的基本要求。

  说到海南人下南洋的“苦难史、血泪史”,依我愚见,剧中阿龙的遭遇,无疑便是这“苦难史、血泪史”的真实写照。阿龙与文昌同时下南洋,文昌到了新加坡,阿龙则到了马来西亚。

  三年之前同出海,开采锡矿出马来。

  谁知不幸遭矿难,被砸伤残成废材。

  得知兄弟在狮城,转转过海求助来。

  阿龙在马来矿难中受伤至残,不可能打工赚钱,更不用说去创业、奋斗、发财了。当他打听到堂弟文昌的消息后,就这样拖着一条残腿,拿着一把椰胡,以唱为生,从马来辗转到了狮城,找到了文昌。

  戏剧的行动对演员的创作非常重要,把握好了角色的行动线,才能更好地展现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和命运。那么,剧中角色阿龙身处的情况,也就是规定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看到,阿龙第一此处场时,身无分文,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而且还是个瘸子。从外型来说,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这些化妆师就能解决。接下来是“瘸子”这个问题了。-—怎么解决?练,练瘸子走路。记得有一次,我在国兴大桥下的一片空地上练走瘸步。这里行人不多,偶尔有几个人路过,会用好奇的、诧异的眼光看一下我这个自顾自、一拐一拐地绕着圈走路的“瘸子”。有一位慈祥的老者,却是坐在一张休闲椅上一直饶有兴趣地看着我,似乎还很专注。当然,我也顾不上那么多,只是一边走着瘸步一边在感觉、思考……剧本对此的题示只有一句话:阿龙拖着一条残腿卖唱上。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砸伤残成废材”。也就是说,阿龙不是天生的瘸子,至少不会有一条长一条短的毛病,既是这样,他就不能走一高一低的“瘸步”了。那么,阿龙被砸上具体的部位在哪儿?程度有多重?现如今恢复得怎样?这就靠自己去理解、去想象了。走着走着,我有了感觉。我想:阿龙可能是砸断了小腿骨头,走路时,整条腿是绷直的,不能自然跨步而是整条腿直着拖过去,又是因为骨折而疼痛,难于支撑身体,每到残腿落地时,必须快速的迈出另一条腿……感觉有了,我的“瘸步”也自然了、顺当了。当我停下来时,一直看着我的那位老者微笑着问道:小伙子,你是个演员吧?我点了点头,算是回答。老者也点了点头,大概是表示认同吧。

  也许是走得顺当了,也许是心里老想着“拖着一条残腿”的特定情景,在家里,我也会时不时地走上一阵子的“瘸步”,甚至排练回家的路上,经过家的菜市场,也常会不自觉地绷着一条“残腿”走起路来。有一天老婆对我说:有人跟她说菜市场卖米的一位大姐说某某的老公原来是个“瘸子”。我则在心里偷着乐:看来,我像是个真的“瘸子”了。

  接下来,是如何走进人物内心的问题了,也就是说由人物外在的“规定情景”走进人物内心的“规定情景”,并通过创造来展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剧本所描写的那个年代——20世纪初叶,海南人下南洋,有哪个不是想在异国他乡拼搏一番,发财发家的?尽管有许多人是被卖“猪仔”去当苦力的,而且旅途极为艰险,可谓九死一生。若是偷渡出洋的,既担心官军的稽查更害怕遇海盗抢劫,特别是海上风信难测,帆船时时有倾覆之险。若是“契约劳工”则几乎与奴隶无异,惨遭劳工头与劳工馆的虐待,出洋时就饱受非人待遇:被封禁在船舱内,条件恶劣,没准还没到南洋就已丧命大海。阿龙历经千辛万苦到马来亚后,却不幸在矿难中伤残,成了废人,仅靠一把椰胡卖唱,别说发财发家,连肚子都填不饱,回家的路费都没着落。好不容易打听到了堂弟文昌的下落,这才是千辛万苦地从马来亚辗转到星洲,希望文昌能资助他一张船票,让他回家与家人团聚。

  在文昌打工的咖啡馆,文昌向阿龙披露了自己的想法:

  我还想留在南洋拼几载,我还想勤劳节俭多赚钱。

  今日为人来打工,明日自己当老板。

  阿龙听了,又兴奋又激动:“说得好,说得好,文昌兄弟有志气!兄弟,想想你我九死一生漂洋过海,不就是想在南洋混出个名堂,有朝一日揣着大把大把的洋钞票衣锦还乡吗?可惜阿龙哥废了,不能再打拼了,只好回到家种田,可是兄弟是好好的,你要留下来,熬下去,拼它个出人头地!唯有如此,才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妻儿,对得起成千上万漂洋过海的海南兄弟呀”!

  可以想象得到:像阿龙那样闯荡南洋的男人们,哪一个不是怀里揣着发洋财的“梦想”,哪一个不是想凭借自己的勤奋、拼搏而“衣锦还乡”的?更何况血气方刚的阿龙。尽管已是废人的他,空有一腔热血而无法“圆梦”,但听到文昌的志向,自然会兴奋不已、激动不已、他们从同一个地方来到南洋,他发不了洋财了,但堂弟文昌若能在星洲发展好了,不仅文昌能光宗耀祖,他也会觉的是件荣耀的事。而且,文昌所披露的想法,在阿龙看来,是挺身而出,为海南人争气、为一个民族争气的举动。所以,在说这一段台词时,我在语气、语调、语速上,注意强调其节奏性、强弱感和抑扬顿挫,以此来强化、外化人物此时此刻的心情。

  2010年,现代琼剧《下南洋》参加第九届中国艺术节,获得了文化部第十三届文华优秀剧目奖。而我作为一名青年演员,能有机会参与,在这台大戏中担任角色,既得到了磨炼,更积累了经验,对我今后的艺术创作大有益处。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