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诗经》滥觞,经过两汉魏晋的发展至唐朝达到鼎盛,闺怨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为广大文人所喜爱。至宋代岁闺怨题材多以词为载体,然两宋诗歌中亦不乏优秀作品。本文主要以陈师道的《妾命薄》二首为例,探析宋代闺怨诗以男女之情比附师生之谊的特点。
关键词:宋代;闺怨诗;师生之谊
一、“闺怨”
“闺怨”一词在唐代《苏氏织锦回文记》中有记载“锦字回文,盛见传写,是近代闺怨之宗旨,属文之士咸龟镜焉”。闺怨诗,就是描写闺阁中人怨愁之情的诗歌。
“古人不得志于君臣朋友者,往往寄情于婉娈,结深怨与蹇修,以序其忠愤无聊、缠绵宕往之致”。诗人借男女之情抒写政治遭遇、人生际遇,可以婉曲深沉地表达心中的中重工情绪,这样的诗歌“其字面意义与隐含的意义,已构成两个完整的层面。如果不是当事人,可能会产生误读——买椟还珠,作者的真正意思会因为年代的久远、语境的变化而不太为后世所理解;而字面意义的一目了然,仍然使这首诗歌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当然,这类作品最后的成功,还是因为二层意义的高度对应:言与意的精彩照应”。
二、以男女之恋比附师生之谊
古来闺怨诗词颇多,宋代文化环境下的闺怨诗,除了继承前代闺怨的主体和艺术特点之外,也具有自身的特色。宋代文化繁盛,题材丰满,文人繁集,这些都使宋代闺怨诗在中国诗坛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以男女之恋比附君臣之恋,是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然宋代闺怨诗在以男女之恋比附君臣之恋以外,还以此比附师生之谊,这是宋代闺怨诗较之前代的一个特色。宋代文人交友广泛,并且很多人之间皆有着师承关系,如欧阳修与苏轼、苏轼与黄庭坚等,文坛领袖对后进之辈的提携和培养,文人之间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文人对知遇之恩的感激和表达,文人之间传达各自困境的感叹与苦恼,对仕途明朗的欢心与鼓励,常常镶嵌在其闺怨诗的创作中,而这种以男女之恋比附师友之谊的在宋代更是广为使用。
女子本是感性的上等题材,她们感情细腻,思想丰富,对事物充满敏锐的感官能力。以闺怨题材来描写师生之谊能将师生之谊更加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女子的坚贞与悲叹中表达自己师从的不二选择;在女子的泪泣相伴中体现自己对老师的知遇之恩;在女子对美好事物回忆中展现自己受教中的点点滴滴。以闺怨写师生之谊,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闺怨女子,使师生之谊更加深重,更加令人想要追寻。
三、陈师道《妾命薄》中以情附谊的体现
以陈师道的诗歌《妾命薄》一首为例。陈师道受业于曾巩,与苏轼、黄庭坚亦是师友之间。曾南丰,即曾巩,他在主持修国史时,向朝廷推荐尚是布衣之身的陈师道入史馆。朝廷尚未下令,曾巩就丁忧去职还家,陈师道深感老师的知遇之恩,不愿意再投到别人的门下,便沿用曹植曾经写过《妾命薄》的乐府旧题,以曾为主人,自托侍妾之口,表达出对老师教导、栽培的感激之情,表示永世不忘师恩之义。
《妾命薄》曰:
主家十二楼,一身当三千。古来妾命薄,事主不尽年。起舞为主寿,相送南阳阡。忍著主衣裳,为人作春妍。有声当徹天,有泪当徹泉。死者恐无知,妾身长自怜。落叶风不起,山空花自红。捐世不待老,惠妾无其终。一死尚可忍,百岁何当穷。天地岂不宽,妾身自不容。死者如有知。杀身以相从。向来歌舞地,夜雨鸣寒蛬。
试将诗意分析如下:
主人家有十二凤楼,自己集了三千宠爱于一身,以喻曾学问广大,门生众多,而尤为器重诗人。自古而来,美人薄命,不能侍奉主人尽其天年,痛惜曾巩早逝,也为自己不能再承教训而悲伤。适才还翩翩起舞,祝福主人,谁知转眼间已在送其出殡,乐事未毕而悲哀已至,人事无常,对比强烈。我岂忍着主人的旧衣裳,去侍奉其他人,以喻不愿再改换门廷。我的声音应当达到九天之上,我的泪水应当渗入九泉之下,感情真挚,天地可证,一改前面含蓄,奔流直下。逝者只怕不能知道我的志向,但我还是自珍自重,章卒见志。
树叶落下,风吹也吹不起来,空山寂寞,山花自红,再也无人欣赏,前句写喻曾巩,后句自喻。主人不尽天年而去世,对我的好处也不得而终,感叹不能再就学于师前。一死报主人之恩尚且是容易之事,但为主守节百年不移,无所变易,何时才能到头,可以看见刚烈之士的风义节操。天地难道不宽广,我虽有美好的内质,但觉得已不能容身于天地之间了,可以诗人对自我要求之高,不愿再另投师门,决绝非常。死者如果泉下有知,自当杀身相从。向来歌舞繁华之地,如今已是夜雨潇潇,寒意侵体,蟋蟀低鸣了,前半繁华、后半冷寂,对比鲜明,也象征作者心如寒灰,终不负大节。
诗歌中女子在家主逝世之后泣泪不止,为了主人的恩遇坚守其志,表示自己“天地岂不宽,妾身自不容”的忠贞情怀,如不了解文本背景,活脱脱便是一首女子逝主罹难图。让人潸然泪下,让人痛苦不已,这坚贞守节的女子让人忍不住想抚摸,来平坦她这突如其来的痛楚;让人想要来与其并肩,一齐观赏那漫天红花;让人想要死而复生,再次陪伴一生,再次看那曼妙舞姿,听那婉转歌喉。
然深刻体会陈师道对曾巩去世的悲痛,则会发现其实这本就是陈师道在曾巩去世后自己情感的再现。他以女子对男子的怀念与忠贞来表达自己对曾巩知遇之恩的悼念与坚守。
参考文献:
[1] [清]陈衍编,宋诗精华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88.
[2] [唐]李商隐著:[清]冯浩注:王步高,刘林辑校汇评,李商隐全集(下册)[M].珠海市:珠海出版社,2002:1073.
[3] 刘明华思试论唐诗中的“比兴体”——兼论诗歌多义性的可解与不可确解[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社版),2003(4):168-17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