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是指导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教材编写、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及教学评估的依据。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先后颁布的不同教学大纲及课程要求中得到了很好体现。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进行比较,探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演进过程,揭示大学英语大纲在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所反映出来的不同理念,引导人们树立起以英语学习者的发展为本的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观。二、对7个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或课程要求的比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5个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2个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分别是《英语教学大纲(草案)》(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四年制试用)(以下简称《80大纲(草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用)(以下简称《85大纲》)、《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科本科用)(以下简称《86大纲》)、《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增订本)》(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用)(以下简称《88大纲》)、《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高等学校本科用)(以下简称《99大纲》)、《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2004课程要求(试行)》)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2007课程要求》)。以下从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课程设置三方面对这些教学大纲或课程要求进行比较分析。(一)对其教学目标的比较分析
纵观1999年以前的几个教学大纲(含《99大纲》),我们会发现,它们在教学目标方面都强调培养阅读能力,不过,《99大纲》强调使学生能用英语交流信息,而不仅仅是用英语获取信息,从而更加突出英语的交际作用。同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2004课程要求(试行)》在教学目标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主转变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这不仅改变了原来对五种能力的层次划分,还将听说能力放在了突出位置。这种转变的根据有三:第一,社会对听说能力的需求比读写能力更迫切;
第二,交际对听说能力的要求比读的能力更高;
第三,听说能力的提高比读的能力提高更困难。它的另一个突破便是特别提出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说明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教师必须主动放权,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个性化教学。通过比较,我们发现《2007课程要求》对教学目标的表述和《2004课程要求(试行)》几乎完全相同,这是因为《2004课程要求(试行)》关于教学目标的表述较全面地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理念;调查也发现,绝大多数人对其表述持赞成态度。所做的唯一改动便是将“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改为“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语言表达更为简洁,而且用“交际”取代“交流”,包含的内容更丰富。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或课程要求对教学目标的规定由最初的以阅读为目的到把阅读作为第一层次,把听、说、写、译列为二、三层次,再到把听、说、写、译合并为第二层次发展到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由强调教授英语知识和技能到运用英语获取信息,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再到用英语交流信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再到用英语进行交际,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变化过程反映了大学英语教学教学目标正趋向于注重促进英语学习者全面发展,趋向于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对其教学评价的比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所颁布的这些教学大纲或课程要求在教学评价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004年以前的教学大纲强调在某一学习阶段结束时对学生进行考试或考核,主要关注教学结果,突出考试或考核对教师教学的反馈作用和评估作用,即通过考学生查找教师教学的不足之处和考查教师的教学效果,没有涉及考试、考核对教学对象——学生学习的诊断、激励、促进功能的发挥,这也是造成应试教育的重要原因。2004年以后的课程要求较之以前的几个大纲有四大进步:第一,更突出评估的教育功能,即强调评估的诊断、促进和改善功能,淡化评估的甄别功能;
第二,重视形成性评估,即过程评估,以弥补终结性评估游离于整体教学之外的弊端;
第三,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性,提倡让学生本人、同学、教师和教务部门都参与到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中来,提倡通过课堂活动记录、网上自学记录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估;
第四,重视评价的全面性,要求从各个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使评估更全面,避免片面性。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些大纲或课程要求在教学评价方面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估日益趋向于综合评估,越来越重视评估的过程性、动态性、全面性和发展性,从而使评估、评价真正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最终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对其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不断调整,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也在不断变化中。1999年以前的几个大纲未将课程设置单列一节,而是将其相关内容穿插于“教学要求”或“教学安排”中加以阐述。《2004课程要求(试行)》和《2007课程要求》则分别专辟一节,陈述“课程设置”的最新理念。对比发现,1999年以前的这几个大纲的课程设置基本符合我国高校当时的实际情况,为大学英语教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与大学英语有关教学形势的发展,原有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2004课程要求(试行)》顺应教学形势的变化,在课程设置上做了重大调整:首先,它吸取以往教学大纲的教训,不再将教学作阶段划分,尽量避免重复教学,而是将英语能力分成“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校因材施教的需要;其次,它虽然指出各校应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但并未指定各校应开设哪些必修课和哪些选修课,而是将课程设置自主权完全放归学校,有利于学校更好地根据本校学生水平开展个性化教学;再次,它建议课程开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与过去强调阅读为主有很大不同;又次,它特别提出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以确保所开课程的教学效果;最后,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大学英语课程的双重属性,即知识性和文化传承性,要求发挥英语课程的文化承载功能,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2007课程要求》在保留《2004课程要求(试行)》课程设置基本思想的情况下,特别补充说明“大学英语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强调大学英语教学内容除了语言基础知识外,还应涵盖人文情感、人文素养和人文理想的培育,突出英语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教学大纲或课程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越来越倾向于根据学校实际,特别是学生实际开课,真正贯彻“因校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越来越倾向于既要满足当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又要顾及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既要开出学生需要的课程,又要开出学生满意的课程,既要通过所开课程传授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又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总之,30年来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越来越突出“以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和综合素养的完善为本”的理念。三、结语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的《教学大纲》如今已经由《课程要求》所取代,对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课程设置的表述也在不断更新。教学大纲的演进,既反映了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也说明人们对英语这门语言,对英语教学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这就要求广大大学英语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认真学习语言理论和教学理论,积极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研究语言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适应个性化教学的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广大学生也要转变理念,争做英语学习的主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转变理念,在评估大学英语课程时要注重对师生教学的过程评估,力争作到评估的全面、客观、公正、科学。一句话,教学大纲发展至今就是要求人们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英语教育教学观。[1]教育部.英语教学大纲(草案)(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四年制试用)[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用)[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3]大学文理科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科本科用)[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4]《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增订本)(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用)[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5]《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高等学校本科用)[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8]蔡基刚.大学英语发展史上的两个新的突破[J].中国外语,2004.1.
[9]王守仁.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修订[J].中国外语,2008.1.


最新评论